日本海軍造坦克,偏偏起了個艇的名字,還“特二”

提起二戰中的坦克來,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蘇德之間的坦克戰,以及後來揚名歐洲大陸的美製坦克,尤其是德國的豹式系列坦克更成就了法西斯德國閃電戰的赫赫威名。但其實在亞洲,日本雖然主要靠步兵來作戰,不過,隨著日本當時整個國家西化的不斷加深,日本也造出了坦克橫行亞洲大陸。不過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是,日本當時的海軍也來湊熱鬧,研製出了一款兩棲坦克,但日本海軍卻固執的稱其為艇,這就是小有名氣的特二式內火艇。

日本海軍造坦克,偏偏起了個艇的名字,還“特二”

說起這款坦克的誕生,可以說頗富傳奇。時間推回到1928年,隨著日本對亞洲大陸的貪慾越來越強烈,日本陸軍考慮在登陸作戰中,其軍隊缺乏能夠掩護步兵登陸並深入到內陸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戰車。在日本陸軍的設想中,研製一款既能夠在水中行進,也能夠在陸地上行走的火力支援性戰車可以為陸軍登陸作戰提供強大的助力最終,日本陸軍將這一需求交給了三菱公司,並且為了增強工程師們的工作積極性,提供了很高的獎勵。三菱公司接到訂單後,馬上組織工程人員進行設計,最終設計出兩款戰車,一款使用螺旋槳推進,款則使用噴水系統作為推進裝置。但固有的思維使他們仍然使用鉚釘的方式來製作車體,造成該車在水中行進密封性太差。

日本海軍造坦克,偏偏起了個艇的名字,還“特二”

關鍵時刻,日本海軍也來插手。日本海軍與陸軍的矛盾由來已久,日本海軍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可以說是屢立奇功,在對亞洲大陸的侵略戰爭中由陸軍主導,當然使日本海軍很不舒服。海軍打聽到日本陸軍在研製兩棲坦克,馬上橫插一手,通過各種方式說服三菱公司為其服務,並且強迫陸軍將其海陸兩用戰車的項目轉到了海軍名下。還真別說,日本海軍不愧是水上行走的行家,一出手,就為三菱公司解決了最大的難題,新的戰車以全焊接工藝進行加工生產,採用橡膠密封墊的方式提高戰車的密封性,用海軍的思維來設計戰車。因此設計師也為戰車設計了一款可拆卸的新式裝備,那就是裝備在車體前部和後部的浮筒,這為戰車提供了強大的浮力,當然這種浮筒在戰車登上陸地之後需要馬上解脫,在動力裝置上,日本海軍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安裝兩個螺旋槳,較好地解決了其動力驅動的問題。在水中可以以8.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在陸地上可以37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火力上日本海軍提供了其新式的37毫米炮,該炮可在1千米的距離上擊穿25毫米的裝甲。這種火力打打步兵還是可以的,與當時西方的主戰坦克,壓根就沒有可比性。正是由於日本海軍的參與,才使得日本的兩棲坦克比較早的出現,如果交給日本陸軍來進行的話,恐怕在二戰結束之後,這款坦克也難以正式出現。

日本海軍造坦克,偏偏起了個艇的名字,還“特二”

不過出生的比較早也不一定是好事,特二式內火艇也是如此,雖然是一款兩棲坦克,但日本海軍愣是將其稱為艇,以艇來計算其數量單位。在1942年,日本試生產了第一兩樣車。但在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國內開足馬力在二戰期間也就生產了183輛該型戰車,雖然在1942年日本攻擊菲律賓的戰役中,獲得了中規中矩的表現,但當日本海軍將其作為塞班島和硫磺島的固定火力進行防守時,該坦克失去了其機動性,成為美軍的活靶子。美軍獲得勝利之後對這些皮薄餡大的傢伙也不怎麼感興趣,最終只是將其作為戰利品放在博物館進行展覽,日本的第一款兩棲坦克就落得這樣一個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