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模型谈起

我们教育的模型是在以成绩为前提下的老师+家长+学生,即老师(布置+讲课)→(家长执行+督促)→(学生完成+抵制)→(作业+考试成绩+老师布置的活动)。

这个模型自然生成“你让我学”、“给你学”、“要我学”的机制,被动和消极学习成为主流,创造与创新就差一些。学生学习可分为三类:①从思考、预习、专注听课到查缺补漏式的复习、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考试等全流程式的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占极少数。②多数是隋波的、应对的学习状态,即顺跑听话类,全流程由老师布置、家长督促来完成。③消极被动的学生,处于无奈反感状态,全流程都是在老师布置、家长和老师强迫下完成。

由此想到了营销的变革。第一阶段,物资短缺时,是柜台式售卖,顾客购买由服务员从货架上取下来挑选付款——买不上阶段。第二阶段,物资满足阶段,同类可替代物资多了,无柜台式的售卖,顾客直接取货到收银台结账——你不买还有别人买。第三阶段,物资过剩,进入分享竞技状态,客户作为重要的资源列入企业的资源体系中,生产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服务——用分享利益模式,满足客户“我要买”的前提。

客户与学生有个共同点:接受后,才可生成或转化。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与强迫接受,效果场差甚远。

企业与教育部门的共同点:都是产品(知识)都处于过剩,目的让终端消费客户和学生接受。

服务网点与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特点:是给客户和学生提供服务的机构或个人,满意地让客户和家长接受。

差别是企业可被取代的,教育部门是不可被取代的。

有这么多共同点,就可以借鉴营销思想,以客户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调动起学生主动接受的力量。

同频才共振。同频就是主体之间的同一性,只有同频道双方的信息才交流,同频是接收的前提条件。学校、老师和家庭是主动方,标准的制定方,把自己放在学生可接受的频道上,制定标准。以下是同频及同频下的共振:

1、前提条件

(1)环境。第一,人文环境。老师、家长创造积极地生活学习环境。第二,鼓励、促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心理环境。第三,按照标准奖罚分明。第四,老师、家长允许学生错,更鼓励在独立思考下的改错(学生是在试错中成长)。第五,不要以分数考量、分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各有不同优势,而是以学习全流程的过程考核,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第六,学生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是试错大数据的警醒(如浪子回头金不换),有时是优秀累加成伟人,有时是曲折徘徊于起伏的函数线成长为强人,所以,以终为始、以人为本,耐心育成,不拔苗助长。

(2)情绪。第一,老师和家长的情绪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一定要管控好。一位老师,下课只给他一个纸条,上面是一道题;他在40年后说,这个事一生都不能忘,也鼓舞了他一生。第二,不能以老师和家长的阅历为标准衡量学生而恨铁不成钢,以学生个体此时此景下的认知力为前提,来引导、抚育,学生通过体验感知来建立常识或知识库。第三,创造条件让他像老师备课和讲课、判作业,像家长督查,用换位并参与的学习方法在潜意识里孵化主动接受学校和家庭里提供的学习。用备课的方法预习、用判作业的方法复习、用督查的方法培植自觉的意志力,在各场景下记忆、掌握、运用,内化成学习能力。

(3)愿景。第一,给孩子一个愿景,但不同于西方的职业规划。学习目的和目标明确,一个人的内动力和内化的机制形成,一生将会不屈不挠的努力。就像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样,一旦接受了并成为终身奋斗的目标。刘备之所以能赢的诸葛亮的支持就是因为“恢复汉室”这个愿景,诸葛亮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也支持刘备实现短暂的三足鼎立;因为刘备把桃园三结义的情谊高于政治主张,而丧失了一次次机会置于危难,葬送了统一的愿景。第二,许多家长和老师忽略了培育孩子心理和生健康及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愿景而单一强化分数,把学生误导到厌学、学困的死循环状态。第三,愿景是人生的一条主线或主旋律,一切都以此为标准或常模来对照,排除一切违背愿景的干扰和言行,坚定不移的沿着这条主线奔向目标。

(3)坚持。第一,学校、老师和家庭成员、家长都坚持“一个系统、一个目标、一个标准”的同一性,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孵化成想学会学爱学的机制,快乐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习历程,并生理和心理健康地成长。第二,遇到新问题,坚持老师与家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调查后发言,不能“先入为主”——即不能“先下结论后取证”。第三,坚持过程考核,培育孩子独立思维能力,过程做对了、做好了,结果(成绩和能力)一定是没问题。第四,坚持调动学生的群体效应,互动与竞争的学习氛围。

2、规划

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没有规划或规划不到位,事情不能有序进行或掌握不了进度。

(1)时间规划。第一,计算时间总量。比如年、月或日的可用时间总量。第二,按照每件事情消耗的时间,计算每件事所用时间量。第三,计算所有事情消耗的时间总和。第四,按照轻重缓急等原则,给事情排序。第五,经过精细核算,完成事情的时间规划。

(2)规划的可行性。第一,保证在规划时间内到达指定的地点。第二,在规划的时间内保证能正常进行而不受干扰。第三,保证在规划的时间内做完做好事情。第四,保证上一件事情与下一件事情的时间衔接。第五,如果在预定时间做不完,准时启动下一件事,不影响后续各件事;或者采取每件事都顺延。第六,加快效率,赶点做事,弥补延误或没做完的事。

3、实施

(1)学生备课。第一,学生是主体——老师。第二,要让学生听明白必须精心准备。第三,查阅备课所需的资料。

这个过程,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备课的方法和思维,也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创建想学和会学的模型。同时,老师通过学生讲课,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已经学会的老师就不需要重复,重点讲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生关注的方面。

(2)讲课。第一,学会礼仪。第二,把备课的书面语转化成口语表达。第三,充分的准备,规划好讲课的进程。第四,把握进度。第五,环节的设计(虽然不是专业,但培养这一能力)。第六,提问的问题的设计。第七,作业的布置。

这个方式与西方讨论式的学习模式相近,是全面激活或唤醒学生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个过程给学生思维中注入了全局的概念,也明白了许多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每个知识点精准理解、为什么知识结构要合理,同时,也明白了许多怎么,比如,怎么建知识链等。当然,完全实现内化,需要沉淀、积累、发酵,由量变到质变。

(3)听课。第一,准备当堂的学习用具和书本,第二,大脑要有这节课内容的整体“地图”。第三,带着问题听课。第四,全神贯注与老师互动。第五,课堂笔记。第六,未解的问题和向老师提问。

(4)做作业。第一,做规划(像大脑神经传感一样一瞬间完成)。第二,书写速度和书写整齐或漂亮。第三,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做作业。第四,检查或核算作业。第五,做完,整体浏览一遍作业,直觉会反映出问题。

(5)自我纠错。第一,作业量不要大,而要举一反三。第二,3人或5人一组。第三,组内同学间按顺序检查同学的作业。第四,对同学的作业写评语。第五,改错。第六,老师对作业、学生检查、评语、改错进行评判。

这是一个逆向学习的过程,是站在高于学生的维度学习,相当于反刍动物的反刍内化的过程。

(6)拓展学习。每个学生对自己关注的事情,就像演讲、讨论或沙龙的方式,有序开展,一次以一个人或几个人为主讲、或者一个主题、或一本书推荐与交流,要不拘一格地进行。

(7)思维能力。第一,对学生中发生的事或学习抽象成公式。第二,用推理方式认识事物。第三,通过公式认识事物的本质。第四,建立模型一到一类的认识世界。

(6)(7)这两个过程,把学生升华到爱学的维度,当学生有了愿景,想学会学了,好奇心成巨大的动能,将他们推上人生的学习精神的巅峰。

学生共同的呼声是:“我要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