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海大通发现的宝贝

4月14日、15日,《西海都市报》微信公众号、《西海都市报》相继发布

《刚刚,青海大通发现宝贝》《大通发现两百多年前的界碑》,报道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全家湾村发现一块清朝乾隆四十一年的石刻界碑的消息。

揭秘青海大通发现的宝贝

工作人员展示界碑拓片。


消息一经发出后,引起网友和读者的热议,不少人询问界碑的发现过程以及界碑的意义等问题。15日,西海都市报社记者跟随大通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的脚步,到全家湾村一探究竟。


拓印界碑 以便下一步研究

一进入全家湾村,便看到一群人聚集在一块农田里。

“你们也是来看这里挖出来的宝贝的吗?”刚下车,就有人主动询问。他们是在附近黑林河施工的工人,听说全家湾村挖出了宝贝石头,也去凑个热闹。

石头周围围满了人,大家在七嘴八舌地讨论石碑的来源。大通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拓印石碑。他们有人用专业工具轻轻敲捶、有人用拓包轻轻拍打……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有序。

石碑凿刻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这种石头在青林乡很常见,它也是以前百姓凿制碌碡和墓碑的原材料。

刻有石碑的巨大花岗石长约2.5米,宽约2米。巨石部分裸露,还有部分掩埋在地下。经过考古工作者清理,目前石碑的具体内容已经全部展现。

大通县文化馆馆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增录说,因为石头巨大,短时间内无法搬运,他们正在拓印石碑上的内容,以便下一步研究。

揭下拓片后,人们发现,拓片上的字迹要比石碑上的字迹更加清晰。大通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陈荣说:“石碑上介绍了曾经生活在全家湾村附近的三户居民的地界,因此可以初步判定石碑是一块界碑。”


揭秘青海大通发现的宝贝

工作人员研究界碑信息。通讯员 相金玉 摄

揭秘青海大通发现的宝贝


界碑记载了三户人家的地界

全家湾村的界碑上,约有一百三十多个汉字,没有句读。上面文字既不是馆阁体,也不是柳体或颜体,“界碑上的文字很有可能是当地村民邀请石刻艺人刻制的。”陈荣说。

大通县文史学者刘积顺对碑文内容初步辨识。他介绍,界碑记载了孛洛、马有仓和马儿泥三户人家所辖地区的“四至”。四至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方。

碑文记载:“孛洛四至:东至大石头为界;西至三卡至(子)为界;南至大石头兑(对)面南石山岭为界;北至大石头兑(对)红山岭右四道沟为界。马有仓四至:东至王魁地跟为界;南至大石头兑(对)面石山为界;北至大河沿为界;西至大石头为界。马儿泥四至:西至红石山岭为界;北至八哈呼四道沟为界;东至本主地为界;南至大河沿为界。乾隆四十一年(1776丙申)七月十二日立。”根据记载,这块石碑已有244年的历史了。

碑文中多次出现大石头三个字。陈荣认为,大石头很有可能就是这块刻有碑文的巨石,它很有可能是三户人家所辖区域的分界点。

石碑上记载,马有仓和马儿泥是回族,据陈荣推测孛洛可能是藏族,也有可能是蒙古族。陈荣说:“全家湾村自古以来就是大通前往青海湖的必经之地,按照大通地区明长城的分布来看,这里属于长城以外。明朝时,这里是蒙古族的领地。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嘉庆年间,随着民族的迁徙和融合,这里又成了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刘积顺说:“全家湾村界碑的发现,为研究明清时期大通地区民族迁徙、民族分布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揭秘青海大通发现的宝贝

工作人员准备拓印

村民默默保护界碑

界碑未出土时,关于它的渊源,全家湾村的村民都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它存在于全家湾村已经很久了。虽然对石头一无所知,全家湾村的村民却一直保护着这块石头。

全家湾村78岁的李占成老人说:“从我这一代算,往上算四辈,据说就有这块有字的石头了。”

早年间,全家湾村的村民们并不知道它是一块界碑,一直称呼它为一块有字的石头。受到惜字敬纸思想的影响,村民们非常珍视石碑。

李占成老人曾是一位石匠,他说:“之前我取用了很多石头凿制墓碑,因为这块石头上有字,所以从来没有想动它。”

全福海是界碑所在田地的主人,他很早就在自家地里发现了这块石头。它横亘在田地里,每次耕种和收割时都非常碍事儿,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动过将石碑挖出来丢到一边的想法。

几年前,一名石匠说要帮全福海把石头挖出来,劈开做成墓碑。“从我爷爷那辈开始,这块石头就在地里。虽然我不知道它是个啥,也不想让别人将它挖走,我就想留着。”全福海说。

据全福海回忆,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有居住在青海湖附近的藏族百姓前来打听界碑的事情,并在全泉家湾村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又离开了。

还有,几年前,有人到全家湾村打听有关界碑的事,但很少有人当面问到全福海。


揭秘青海大通发现的宝贝

工作人员在拓印。

石碑体现了先民的契约精神

“听说界碑上记载的有藏族人家和回族人家,可是我们村里只有土族和汉族。”14日晚,从《西海都市报》官方微信上看到全家湾村挖出了宝贝,村民老张也很好奇,15日中午,他也和村民们过去听听说法。

李占成介绍,在青林乡,这块界碑并不是唯一的。在他很小的时候,附近村里也发现了一块石碑。可是当时人们的保护意识不是很强,石碑最终不知所踪。

陈荣介绍,在青林乡柳林滩村,也曾发现一块界碑,那块界碑的体量没有全家湾村的这块大。上面的字迹很少而且字迹残缺不全,因为历经风雨侵蚀,几乎已经看不清上面记载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全家湾村的这块石碑就成了目前大通地区发现的体量最大、文字最为清楚的一块界碑。

陈荣说:“从这块石碑的体制和内容分析,它应该是当地村民自行设立的,政府并没有参与。从青林乡地区先后发现三块界碑可以看出,早在乾隆时期,大通地区的百姓就有了契约精神,他们用这种碑刻的形式订立契约,既尊重了别人,也保护自己的权利。”

全家湾村的界碑是大通地区发现的非常珍贵的历史遗存。因为石碑露天,不易于保存。大通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会尽快将石碑移到室内保存,便于向广大的群众展示古代的历史遗存。


来源:西海都市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