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顯示設備護眼故事,關鍵是“客觀公正”

2020年春季學期以來,“停課不停學”的網絡課堂,讓顯示設備“是不是護眼、健康”再次成為行業焦點。億萬學生的網絡課堂、復工季節的雲辦公,固然是最好的“營銷”話題,但是在涉及“健康”的話題上,更需要的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客觀公正”。

自說自話和過度誇張

關注顯示設備護眼健康,這一熱潮下不同的主體都想參與一把。這也導致不同渠道提供的信息千差萬別。各說各話和過度誇張成為主要的問題:

例如,最近某媒體在宣傳護眼顯示設備時,出現了這樣的表述“電視機觀看距離大於‘電視寸數除以10’所得的米數”。這個表述至少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不區分電視機的顯示種類——CRT電視機,即便只有25英寸,觀看距離也應該保持三米、背投電視機即便達到60英寸,觀看距離也可以是2.5米、現在的激光電視即便100英寸尺寸3米左右觀看也沒問題。

講好顯示設備護眼故事,關鍵是“客觀公正”

第二,即便理解為其所說的電視機只是液晶電視機,也不能掩蓋“尺寸數除以10”這個計算方法的不科學性。液晶顯示設備的最佳觀看距離並不與顯示尺寸數成簡單正比例。合理觀看距離受到顯示面積和顯示亮度因素的影響。這就是為何手機、電腦顯示器的觀看距離幾乎是固定的,電視機卻要有一個變化的原因:因為,手機和電腦顯示器的總光能輸出相對有限;電視機的屏幕更大、更強調亮度效果,其觀看距離與顯示面積變化更為密切(不是顯示尺寸數)。

另一種輿論誤區是過度宣傳“設備”自身的用眼健康,忽視瞭如何使用設備的問題。這就像菜刀和殺人犯的關係。如果搞錯了核心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麼,結論和方法都會出現問題。健康顯示設備和健康顯示技術是“很好的創新”,但是不能替代包括使用方法、使用習慣等其它因素的影響。

“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去判斷最佳的顯示設備用眼健康問題。”這是行業內專業人士的基本觀點。甚至,例如高頻藍光損傷這種問題,只是近5年內的“新認識”,此前很長時期並不引起市場關注。“健康顯示是個複雜的科學問題”,這一點應該成為消費者最基本的共識。

視覺健康與顯示的關係究竟多大

目前,消費者關注的視覺健康與顯示問題大致有兩個:第一是青少年近視問題、第二個是高頻藍光問題。

對於近視的發生,如果完全將責任推給顯示設備,那是不科學的:在多媒體教學普及之前、甚至電視機出現之前,也有近視發生;同時,近視的易感性與遺傳也有莫大的關係,具有顯著的家族聚集性。

近視的核心病理改變是“眼軸變長”。這種變化的關鍵點在於“眼軸自我調節能力降低”,進而遠視模糊、近視清晰。而眼軸自我調節能力降低的關鍵是“過度的調節疲勞”——即長期處於一種近距離視覺狀態導致調節眼軸的肌肉變得疲勞(假性近視),並在更長時期內這種疲勞成為“肌肉記憶”難以復原(真性近視)。

講好顯示設備護眼故事,關鍵是“客觀公正”

通過對近視的原理分析可以看到,“過度疲勞”是預防近視的著力點,是關鍵所在。據一些研究數據顯示,今天很多人每天用手機的時間長達5小時——即5個小時的時間眼球和其調節機構處於“一個固定狀態”。這是導致近視量社會性增長的核心原因。尤其是青少年,眼球和眼部調節機制發育沒有完全,更容易產生近視。

所以,預防近視的方法就只有一句話:“眼睛要看遠、看近的比例適當、頻度交錯”。也就是讓眼球軸長調節機構能夠在不同狀態中都得到“適應”。或者可以這樣說,近視眼患者都有一個共同點:看近太多、看遠太少!改掉這個習慣是預防近視的關鍵。

這一點與顯示設備有什麼關係呢?答案在於“觀看顯示設備的時候,眼軸調節機構往往處於靜態狀態;而健康的用眼需要這個機構處於動態狀態”。看書也是同樣的原理,或者說顯示設備對於近視的影響,技術特異性並不強——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用眼習慣(即習慣特異性)。(這種顯示設備的用眼習慣特異性就是,顯示設備可以視為過度‘看近’的代表。現代顯示設備應用越來越多,導致看近越來越多,近視發病率也越來越高。)

對於消費者普遍關注的第二種用眼健康問題,即“高頻藍光引起的眼底黃斑病變”,則的確應該讓顯示設備背鍋:人們眼睛攝入額外數量的高頻藍光,最早開始於一些低質量的CRT電視和LED背光顯示設備。這些設備採用的發光技術,會射出450納米以下波長、甚至440納米左右波長的高能藍光,進而導致眼部出現眼底黃斑病變。

但是,還是那句話“不提計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高頻藍光導致眼底黃斑病變需要一定“持續計量”。顯示設備的藍光和高頻藍光可能的殘餘量都是比較低的,如果不是長期使用不合格產品,一般不會出現眼底黃斑病變。

綜上所述,消費者最關心、市場最熱門的兩個關於用眼健康的顯示設備問題,第一個核心的注意事項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不能過長時間觀看顯示設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眼休息、10-20分鐘的間隔“遠眺”。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這一點做不到,其他的“健康顯示”概念都沒有意義。

如何選擇和用好“健康顯示設備”

“正確的使用、健康的應用習慣下,合格的顯示設備都是健康的!”在這個基本的大前提下,不同顯示設備的“體驗、效果和健康”特性有沒有差異呢?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一些設備擁有低藍光的特性。即對高頻藍光從發光材料(LED或者LD)的選擇、發光提純和過濾等角度做出最優的處理,保障產品的高頻藍光降到最低。這樣的設備一定是有一定的健康優勢的:而且光源和光處理物理技術的防治濫光,不會像軟件技術那樣改變整個畫面的畫質和色調,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講好顯示設備護眼故事,關鍵是“客觀公正”

再例如,不同顯示設備在清晰度上的特性不一樣——一般而言,高清晰度有助於降低用眼緊張,可以起到一定的護眼作用。而清晰度指標除了與分辨率有關係外,還與顯示畫面的大小、畫面對比度有很大關係。大畫面、高對比度能夠讓畫面上的文字、線條更為容易被識別,降低用眼疲勞感。

此外,畫面質感也是很關鍵的健康選項。比如,投影和激光電視都強調自己是“反射成像”。其實,這種強調並不準確。因為投影畫面質感的健康優勢並不在於“直射和反射”(背投電視不是反射成像,但是也更健康)。而在於畫面上每一個點的顯示亮度結構:反射也好、背投的投射也好,都是“漫散射”成像,也就是像素點的光能量儘量被打散了。這使得整個畫面的“視覺刺激性”更低。

當然,考慮到顯示設備特性的差異對健康的影響,最需要注意的還是“亮度”問題:過亮的畫面更容易導致眼部疲勞。而相對於OLED、投影等,液晶電視更依賴於高亮度呈現較好的對比度效果。這也是液晶電視同等尺寸下的建議觀看距離更大的原因所在。

然而,即便消費者購買了“最健康的顯示設備”,是否真正用的科學健康還是另一個問題:比如,環境光線的問題。環境光直射顯示設備,會造成對比度下降,那麼必然需要提升亮度來保障顯示效果,這就大幅度增加了顯示設備能量輸出,包括可能的高頻藍光輸出量,顯然不利於健康。

同時,環境光線如果順顯示設備射入人的視覺,也存在過亮和過暗導致的“不適”問題。也就是顯示設備都需要一個比較好的擺放角度,來適應環境光線。使用中也要避免在黑暗中使用顯示設備——黑暗環境中長期使用顯示設備,嚴重的直接會造成“暫時失明”,或者引發一系列各種眼部疾病。在亮的環境背景光中,使用過暗的畫面,也會造成視覺疲勞的增加,不利於眼部健康。

可以說在科學健康使用顯示設備上,環境光水平是僅次於使用時長、觀看距離的因素,需要消費者格外注意。

另外,顯示設備的調試也是一個問題:包括亮度、對比度、色彩,設備的擺放高度、觀看視角等都與用眼健康有關係。實踐中,一些消費者過度追求畫面的絢麗,選擇最高的亮度參數,反而犧牲了對比度效果和視覺舒適性。亮度參數的選擇也對實際產品的最佳觀看距離有很大關係——亮度越高,離的越要遠。這都是需要消費者注意的事項。

最後,作為總結性的內容,筆者要提醒消費者,“沒有任何顯示設備是放肆性使用下能夠確保健康的”,過度、不必要、不科學的應用,任何顯示設備都會不分人群的導致各種眼部健康問題。反之,充分的用眼休息、科學的使用方式和選擇合格的顯示產品,並不需要過度擔心眼部健康問題。而對於長期要面對顯示設備的消費者而言,選擇更為護眼的健康顯示設備,並採用更多的眼部緩解技術措施,例如眼部保健操等是必要的健康防護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