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關於禪修與覺照的109條參考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關於禪修與覺照的109條參考 

摘自德加尼亞禪師的《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
1、禪修不光是坐在蒲團上。在行住坐臥中,只要心以智慧覺照每一個身體姿勢,你就是在禪修。
2、無法觀照時不可強逼自己觀照;先得學會放鬆、舒服下來。
3、有時試著修修臥禪。在任何姿勢中都要學會培育覺照。要留意自己的體驗;在不同姿勢中保持覺照,所用的心力是不同的——要發覺這一點。
4、正精進意味著百折不撓堅持不懈。正精進絕不是拼命聚焦,正精進絕不是控制、強迫或壓抑自己;拼命聚焦是源自對禪修的貪嗔痴。
5、當覺知到生理感受,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動時,不要將它們看成是“我的”感受、“我的”活動;它們只是如其所是——感覺只是感受,感受只是感受,心理活動只是心理活動。這是生理感受、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動的基本性質;總是以此見地來觀察所緣。如果將所緣看成是“我的”,執取和排斥必定生起。
6、學會觀察、檢查並體會所緣的本性,這比期盼見到所緣滅去或想讓所緣滅去更重要。期待所緣滅去是錯誤態度。
7、當觀照的心沒有煩惱雜染時,你就擁有了正確的觀照。
8、“識”是“了別呈現於六根門的諸境”的心。“識”總在當下這一剎那;“識”既不能分辨所緣也不能解釋所緣的意義 ;“識”沒有智慧,不能理解當下呈現的是什麼;“識”只是單純地感知所緣。
9、能緣心或“心”是觀察每一個禪境的心,當你覺知到“我正在觀照”時,你就是在覺知心。
10、你只能通過心在當下的活動和感受來觀照心;每當你覺知到妄念或生氣、失望、慾望等等時,你就是在覺知心。你要認出是心在動或心在領受這些妄念和情緒。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關於禪修與覺照的109條參考

11、當你干涉能觀心時,觀智就無法生起。要學會客觀地觀照,只是單純地注意所緣。
12、當你觀察心時,會發現許多固定思維、意欲、恐懼、希望和期待;你會驚訝、詫異甚至震驚——你之前從未發覺到它們的存在。
13、一切日常活動(比如:閱讀、聽音樂、做運動)都涉及“想”和“概念化”。如果沒有“想”和“概念化”,外境的刺激就會變得無意義。當“概念想”在禪修中生起時,你應單純地覺知“心在想”。
14、易於安住在一個所緣上,這可能是因為該所緣很粗大明顯,也可能是因為你的覺照很強。別滿足於只觀照粗大所緣,要學會觀照微細所緣;這樣你的覺照會變的更強。
15、在你討厭別人的那一剎那,一個印象或感受信息在心中創建了;該印象接下來使你以一種思維定式來看待那個人,而無法識得他/她的廬山真面目——這就是無明的把戲。
16、火候到時,觀智自然瓜熟蒂落。別尋找觀智,別期待觀智來到;尋找觀智會令心構造假象。
17、以開放的心面對每一個禪境,別急著下結論。持續不斷地、徹底地觀察並檢查你的禪境。武斷地下結論使你無法獲得更深的理解。
18、如果總是避難就易,你就無法學習和成長;面對煩惱尤其是這樣。學著直面煩惱、調查並理解煩惱的本質,這能幫你超越煩惱。
19、學著對困境感興趣。以一種平和的方式與困境同在,可能你就會突然理解此困境的根源。
20、你無需把感受區別為樂受、苦受或舍受,只是提醒自己:感受只是感受,如其本然地接納感受。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關於禪修與覺照的109條參考

21、人們都是從個人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來看電影;不太老成的人只拿電影當娛樂,老成的人能進一步理解電影的寓意。禪者也要試著理解當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22、越專注或聚焦於所緣,就越耗用心力;於是禪修就變的又難又累。其實這樣一來覺照就會鬆懈。當你發覺覺照鬆懈了時,很可能又拼命去提——拼命提當然意味著去用更多心力——這種“雪球效應”必然使你在長期閉關中倍感枯竭。
23、如果投入太多精進力來覺照,就會迅速耗盡心力,你就不能一整天都保持覺照。以放鬆的方式禪修會節約心力,這樣你就能長時間地禪修下去了。一個長期禪修者是揮霍不起心力的。禪修是一輩子的事,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24、既要爭分奪秒地培養覺照力,又不能太嚴酷;太嚴酷了會緊繃和不自然。
25、一旦知道了怎麼放鬆,你就能敏銳地知道該用多少心力、何時用力太過以及如何節約心力。
26、聽了或讀了別人的觀智體驗,你可能就會有意無意地尋求這些體驗;一旦有了類似體驗,你就貿然地認為自己得觀智了。但你只是有一個相似體驗,那並非觀智。觀智是真正地了悟勝義諦。
27、心散亂是一種自然的心理活動;總想推開散亂就是不接受自然的本質。一旦能接受散亂,也就是有了正確的態度,就更易於觀照散亂。新手上路會常常迷失在妄念裡,那沒什麼大不了的。日久功深,你就能觀照散亂“只是一堆妄念”,而越來越少地迷失於妄念中。
28、不排斥、不期待——如其本然地接受所緣。
29、心散亂不是問題;你認為心不應該散亂,這種態度才是問題。所緣不重要,你怎麼看所緣才重要。
30、在何處觀照、觀照什麼所緣這都不重要,觀照本身才重要。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關於禪修與覺照的109條參考

31、每一刻都是禪修的好時刻。
32、三摩地的目的是得到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而毗缽舍那則是學習和理解之旅。
33、覺照禪修好比看電影;你就歇著,放鬆並觀看。所觀的情節會自然地展開,能從中學到多少取決於你的理解水平。
34、如果你沒有正確的態度,不管怎樣心都會被雜染。
35、觀智本身不重要;觀智能否轉化你的心、轉化了的心在將來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否不帶煩惱地掌控局面,這才重要。
36、心中有煩惱時,你要識別並接受煩惱的存在;同樣重要的是,你也要覺知到煩惱的離去!
37、理解不是單線條的。你能以種種方式、從種種角度、在不同的水平上理解所緣。
38、智慧傾向於美好的東西,卻不執著它;智慧迴避不美好的東西,卻不排斥它。智慧看出善巧與拙劣的差別所在,並且清楚地看見拙劣的壞處。
39、無明愚痴使你顛倒地看待萬物;無明愚痴使你將錯的看成對的、將對的看成錯的。
40、迴避困境或見困境就逃,既不費力也不費心;但如此一來,你既不能測試自己的極限,也不能成長。面對困境的能力對你的成長很重要。當然了,如果困境已經勢不可擋,你就要暫時退後一步,並等到你有足夠的力量善巧地應付它為止。

41、禪修的目的是增長智慧。唯有當我們能認出、理解並超越煩惱時,智慧才能增長。為了測試自己的極限併成長,你要給自己機會直接面對煩惱。不去面對人生的挑戰,心就永遠脆弱。
42、培育覺照是持續一輩子的事,不必著急焦慮。關鍵是以正確的方式禪修,這樣你所學到的就不只是在禪修中心有用,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用。
43、你越盡力觀一個所緣,你就越看不清它;只有放鬆之後,你才能見到所緣本來的樣子。心無所求的禪修者,觀得更透徹。
44、強大的觀照不是一種力氣。當心無煩惱時、當你有正確態度時,觀照是強大的。
45、單有觀照是不夠地,你還要知道自己是以什麼心態在觀照。
46、如果疼痛是由生理疾病或生理問題導致的,小心別加重它。
47、當禪修很困難時,心有時會不情願再去觀照。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心的狀態,你可以繼續覺照,或停下來放鬆一下。
48、生活中要學著幫助別人而不求回報;禪修中要學著付出努力而不求果報。
49、要認出驕傲,以便削弱它或防止它蔓延,這是極為重要的。唯有放下驕傲才能擁有智慧。
50、對“觀智應當像什麼樣”執持先入之見,這是危險的。當你有一個體驗貌似符合此先入之見時,你就會因此而驕傲。勝義諦的本質超越一切觀念和見解,觀念和見解只是無明的把戲。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關於禪修與覺照的109條參考

51、別把禪修侷限在閉關中心;把禪修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離開閉關中心時,帶上你的禪修。
52、強大的心接觸所緣時,不是評判而是如其本然地了悟所緣。
53、從種種角度儘可能地觀察心是怎麼面對困境的;一旦你對此明白了,智慧就自然而然地運作。下次碰到類似困境,智慧將防止你以拙劣的方式起反應。智慧知道該怎麼做。
54、新手初觀想蘊時,無法將想蘊看成是心,而只能發覺有想,只知想的內容。一再地觀想蘊,日久功深,你會理解:能想的是心。此事難以言詮。一旦你能理解“能想的是心”,你就能客觀地觀照心。你只是將想蘊識別為出現於心中的妄念。學著在妄念一生起時就知道它。別隻顧著觀身念處,你會錯過了悟心運作的本質。
55、當覺照綿密而強大時,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觀照微細的所緣。安住在微細所緣會進一步加強覺照,從而使你能觀到更微細的所緣。觀照微細所緣的能力是逐漸培養出來的,你強求不來;拼命去觀不能獲得這種能力。
56、覺知或觀照不難,難的是保持連續的覺照。你要有正確的精進才行。正確的精進是百折不撓堅持不懈。
57、首要的是放鬆和有良好的心態,其它的都靠後。識別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心態,這比體驗到平靜或“很棒的一座”更重要。
58、每次坐禪都犯困,這會養成一種壞習慣。一犯困你就要睜開眼;還犯困就起來去行禪。行還是坐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要了了分明。
59、正精進是勤於提醒自己去覺照;正精進不是用力聚焦於一個所緣。
60、如果一到晚上就開始疲憊,那麼你可能在白天的禪修中用心太過了。禪修應當達至任運[獲得慣性],不應當讓人筋疲力盡。想要更有覺照,就不要用心力太過;只是不斷地提醒自己去覺照就好了。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關於禪修與覺照的109條參考

61、當你閉上眼睛開始禪修時,你可能會覺得,怎麼一下子有這麼多妄念.其實每個人心裡一直都有這麼多妄念,只是你從未發覺。因為當睜著眼時,心更多地注意外境,而較少注意到妄念的存在。
62、想保住已學到的技巧不退失,你就要反覆練習它們。所以禪修要堅持進行,無論身在何處都儘可能地禪修。堅持不懈,別讓已學會的付諸東流。
63、只要覺照還在,你就足以為此而高興。這是正確的態度。如果你在遭遇煩惱時,對煩惱是有覺照的,你就足以為此而高興;哪怕煩惱沒有因被覺照而消散。只要對煩惱的覺照不丟,就說明你修得還行。
64、煩惱是佛法的一部分:別排斥煩惱。曾有一個禪者因煩惱消失得太快而失望;不是因為她想要有煩惱,而是因為她熱切地想要從煩惱中學習、熱切地想要理解煩惱。當你面對煩惱時,也要有這樣的態度。
65、煩惱只是煩惱,煩惱不是“你的”煩惱。每當你認同煩惱為我或排斥煩惱時,你就是在滋養煩惱。
66、永遠記住:不是“你”去除了煩惱,是“智慧”去除了煩惱。當你綿密地觀照時,智慧自然而然地展開。
67、東西被人偷了之後,別對自己說:“我不介意,就當佈施了。”這是心的騙局。認出並接受自己的惱火!唯有當你能直接地觀照自己的惱火併理解它時,你才能真正地放下。
68、體驗到寂靜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和理解:為什麼寂靜生起以及為什麼寂靜不生起。
69、你要有勇氣才能諦見真相;你要禪修才能抵達真諦、你要覺知你自己才能抵達真諦。覺知你自己,首先要承認自己的心中是有煩惱的,這是一切修行的前提。誰都想好,所以人人傾向於只看自己光鮮的一面、只展現自己光鮮的一面;如果不能直面自己的煩惱,最終不過是自欺欺人。你要真想好,就要了知自己陰暗的一面。當你開始以現實的方式看待自己時、當你開始承認自己的優點以及缺點時,你就算修得不錯了。
70、佛陀沒說,我們不應思考、談話或做事;佛陀說的是,我們應在思考、談話或做事時,被智慧而不是被煩惱驅動。

71、你在談話時習慣於注意外境,習慣於捲入談話的內容和人;大部分的時候你都太關注別人的情緒。要訓練自己持續地注意內心,如此你自然就能善於言辭談吐。還要訓練對心態的覺知。唯有當你能不捲入談話的情緒時,理解才會生起;你才知道言辭談吐的分寸,何時該結束談話,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以及怎麼平和地與人溝通。
72、當你在覺照一個所緣的時候,你要一再地檢查自己的覺照,這樣你就會覺照到“對所緣的覺照”——學著返照自心。
73、當你對禪修越發老練之後,你會覺著自己已然悟透了“禪修是怎麼一回事”;如此貿然斷定,必然障礙你獲得更深的智慧。
74、禪修體驗越深廣,你越傾向於對自己的體驗下結論;你甚至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已然了悟根本真諦,比如無常。這種‘想當然’會遮蔽你、障礙你,使你不能看得更深、走得更遠。
75、如果你能發覺心中微細的衝動,也能看到驅動此微細衝動的微細動機,你就能認識到:這些動機絕大部分都是煩惱。
76、別限定自己一定要坐禪多久,這會導致時間壓力。無需太嚴格地遵循本禪修中心的時間表;只是提醒自己保持覺照,儘可能綿密地覺照每一個姿勢。
77、急求進步就無法全然地覺照當下;所以要不斷地調整心態。曾有一個禪者說,他發覺自己“急於綿密保持正確心態”,這種心態本身就是錯誤的!
78、每一個動機都源自一個驅動力,大部分的驅動力都是煩惱;唯有當你完全地理解煩惱時,智慧才會生起;然後你的動機才能被智慧驅動。
79、動機不僅僅存在於每一個動作的第一刻,動機還持續存在於每一個動作的全過程。在你坐禪的每一刻,動機都存在。
80、一旦看見煩惱的危險,你就真心想要儘可能保持正確的心態了。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關於禪修與覺照的109條參考

81、持續地接觸所緣是心的自然本性,所以你無需特別用力就能看見一個所緣。僅僅覺知每一個已在那裡的所緣就好了,不要試圖看見你認為正確的所緣。別想控制或操縱你的體驗。
82、人們開始禪修時,總是傾向於某種固執的觀念:禪修應當這樣這樣進展。其實禪者無需創造什麼,只需綿密地覺知和觀照——這就足夠了。你無法令“法”生起,但當你正確地修覺照時,“法”就會生起;“理解”甚至“開悟”,亦復如是。事情就這麼簡單而又甚深。
83、你只能在因上下功夫,不能在果上下功夫。你不可能單憑尋求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比如說,你不可能單憑拼命聚焦注意力於所緣,就修出定力來。要知道定力不是這麼修出來的。以正確的心態綿密地覺照,定力自然增進。其實你唯一能做的,是不斷提起覺照,並檢查自己是否是以正確的心態提起覺照。換句話說,有了正精進和正念,正定就水到渠成。了悟因果緣起就能面對各種情況。想要所求能如願得償,就要知道所需的因緣條件,然後下功夫備齊這些因緣條件。你必須具備這樣的因果正見。
84、正念是不忘記去覺知正確所緣;正精進是堅持不懈;正定是心不動搖或心寂靜。正確所緣是指你的體驗,比如生氣的情緒——不是惹你生氣的那個人。
85、禪修不可太嚴肅,但要平和並且恭敬。
86、如果你認為,被自己一再觀察的仍是相同的東西,你就會覺得無聊。可如果你更仔細地觀察自己的體驗,你會理解:如同沒有任何兩片相同的樹葉,沒有任何兩剎那的感覺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個剎那都是新的。一旦你親自明白這一點,心就會對任何所緣都有興趣。沒有哪一剎那是無趣的,因為你的體驗清楚地表明:萬物永遠在變化。
87、觀念影響感受,以什麼樣的見地看待自己的禪修是非常重要的。
88、人一旦親嘗禪修的甜頭,就再也不會停止禪修;只有未徹底理解禪修的人才會停止禪修。
89、在禪修時,每當你覺著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就歇著,什麼也不做。[漢譯:歇著什麼也不做是指任由覺知自己運作;於止、舉、舍中,不止不舉,保持中舍。這句話是對老手說的。]
90、Mindfulness is when the mind is full of awareness!
[英文拆字,不可譯。]

91、想修出好覺照就要花時間。一開始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去覺照;直到覺照達至任運,你才能自然而然地覺照。你沒法強逼覺照變強,唯有靠綿密覺照才能達至任運覺照。
92、當心純淨、平和且中性時,即使是細微煩惱所引起輕微的身體緊繃,你也能在它生起時立刻發覺到。
93、你要一再地觀察煩惱才能理解煩惱。你能從沒煩惱的體驗中獲得什麼了悟呢?甚或只是期待得到沒煩惱的體驗,這又能獲得什麼了悟呢?當你理解煩惱的本質時,煩惱會自然消散。一旦你能搞定煩惱,妙禪境自然隨後就到。只是期待妙禪境,而不努力觀照煩惱,這是大部分禪者常犯的錯誤。
94、有時候你覺得覺照某個所緣是浪費時間,這是錯誤的觀念。禪修的要領是能知的覺照本身,而不是所緣,只要覺照不失,你就還在正道上。
95、觀照煩惱只是煩惱,而不是“我在煩惱”。
96、要如其所是地接受觀照的質量。如果你預先認定了應該觀照得怎麼樣,問題就來了。不接受觀照的質量是錯誤的心態,很可能是你企圖得到某種想象中的體驗。
97、想找到平衡點就必須體驗並理解兩邊的極端。
98、你無需用很強的心力去覺照;只要回到當下,覺知正在發生的感受就好了。單單只是提醒自己安住於當下,這就是保持覺照所需耗用的全部心力。
99、一旦覺照達至任運,就返照著此覺照,這是保任的竅訣。
100、當心寂靜平和而又無明顯的所緣可觀時,抓住這個機會去識別此時能觀心的強度和質量。
 
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關於禪修與覺照的109條參考

101、禪修修到瓜熟蒂落,你就能輕鬆搞定困境。因為你了悟了困境背後的諸因諸緣;一旦明瞭病根,你就能在病根上下功夫。要把困境當成學習的機會。
102、發覺心中的臆斷很重要;臆斷是基於謬見,它們遮蔽著你,使你看不見所緣的真實本質。
103、修奢摩它,是要躍入所緣並與所緣合一;而毗缽舍那卻總是將心後退,才能觀照得更清晰,退一步觀才能有所了悟。
104、開始時你只是有覺照而已;一旦你能熟練地持續安住當下,你就要觀察並調查所緣。
105、妄念紛飛的是心,寂靜無念的也是心。理解了這個,你就不會把妄念和寂靜看成是“我的”。如果不能把寂靜看成只是心的一種狀態,你會沉湎於寂靜。
106、檢查態度也是一種覺照。
107、當你不想禪修或不知道該怎麼禪修時,先別慌,別拼命強迫自己禪修;只是提醒自己放鬆,過一會兒禪修的興趣自然會回來。太使勁只會弄得更糟。
108、當心中有排斥時,學著直接體會排斥的感受。
109、許多人在處於禪修困境中時,都不情願觀照這些糟糕體驗。通常,從糟糕體驗中比從美妙體驗中能學到更多;其實,在糟糕體驗上做工夫能引起甚深的了悟。既要學著接受美妙的體驗,也要學著接受糟糕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