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圣人一个是盗贼,这对亲兄弟做人的差距咋那么大捏?

历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这话大概是胡适说的。意思是说写史总是由秉笔人所处阶级立场决定,或隐或显,或抑或扬,或篡改或编造。

比如历史上对柳下惠和柳下跖兄弟的评价,就值得商榷和思考。

我小的时候,赶上了“批林批孔”的年代。现在的孔圣人,那时被批判成儒法斗争中粘满正义者鲜血(诛杀少正卯)的大恶棍,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最后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孔老二”,他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之状被形容为“丧家犬”,子路的死也被说成是受了礼教的毒害。那时历史书上的人物形象,最光辉的都是一些起义军领袖,比如春秋时期的起义领袖柳下跖——“盗跖”。

书上插图把柳下跖描绘得高大威严,按剑挺立,“孔老二”则獐头鼠目、形容委琐。《柳下跖痛骂孔老二》在文革后期被描绘成多种小人书版本,

一个是圣人一个是盗贼,这对亲兄弟做人的差距咋那么大捏?

“盗跖”,在古代是土匪强盗的代名词,大概造反的风气,由柳下跖而起。史载,孔子去劝说柳下跖“弃恶从善”,柳下跖一听是孔子前来,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孔子讲仁义,柳下跖反驳,大叫:“丘前来!”对孔子讲了历来名君名臣都并不仁义的事例,说仁义压制人性,应该听从人们顺从自己的心愿。“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孔子大为震惊,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狼狈到了极点。

柳下惠相传是柳下跖的哥哥,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

柳下兄弟,大概有着相似的品德,若不然,一个是千古传美名的“和圣”,一个却是背了几千年骂名的强盗头子,差得也就太大了,不科学。

观柳下跖言行,与圣人相仿,起码是强盗中的圣人。《庄子》中记载“盗亦有道”,说的就是他。柳下跖说大盗需具备五种德行:圣、勇、义、智、仁,“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而他领导的九千人大起义,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不也符合圣人的理想国标准吗?

柳下兄弟,一个符合了统治阶级礼教标准,另一个违背了礼教标准,所以一个成了圣人,一个成了恶棍。这是历史的是非,未必是真相。更有好事者,“考证”说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是因生理障碍,否则太不符合人性和动物性,这就是段子手的编派了,希望圣人勿怪。

一个是圣人一个是盗贼,这对亲兄弟做人的差距咋那么大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