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今天把央視三年前的報道找出來轉發,是因為三年前的呼籲到現在全國急救設備的推進依然緩慢,依然還有許多人不知道AED是幹什麼的。所以宣傳普及AED任重道遠。希望每個人都能學會,畢竟關鍵時刻能救人!

雖然現在國內大型公共場所AED的配置還遠遠不足,但隨著公民急救意識的不斷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家在公共場所能看到越來越多的AED。

不管怎樣,多學一點急救知識,多掌握一項急救技能,總是有好處的。

中國醫生美國救人獲網友點贊

最近,微博名為“唐神醫”的中國人,在美國聖地亞哥海洋公園搶救美國遊客的照片走紅網絡,網友紛紛轉載點贊並誇其為“中國好遊客”“中國好醫生”。經過證實,“唐神醫”微博的主人是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唐子人醫生。唐醫生是醫學博士,急診急救及危重症專業,目前在美國是進修學習,他在國內時,平常的工作就是在朝陽醫院搶救室和急診ICU中救治危重症患者,他所在科室的醫生及護士,其實都多次在醫院外對突發疾病的病患施救者。唐醫生救人後,我們的記者通過微信採訪到了他,他跟我們講述了那天發生的事。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唐醫生介紹說,事發突然,老太太倒在距自己10米遠的地方,頸動脈已經沒有搏動,呼吸也已停止。在跟家屬說明自己是來自中國的急診科醫生,徵得家屬同意後開始做胸外按壓。大約按壓了10分鐘左右,就有人拿著AED(自動除顫儀)過來。除顫之後,患者慢慢恢復呼吸。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唐子人醫生

這事情真的沒什麼,我只是做了一個醫生該乾的事,也是我自己想幹的事情。這個患者搶救成功了,我感到很欣慰。

鏈接·AED:自動體外除顫器

唐醫生說,他在急診工作二十多年了,整天在做心肺復甦,並不是在美國救了個人就變成中國好醫生了,這件事情發生後,希望媒體別把焦點集中在他個人身上,而是應該由這件事關注到我國目前的急救現狀,他發這條微博,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提高大家對AED的重視。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AED,是自動體外除顫器的簡稱,主要用於猝死患者的急救。據瞭解,目前中國的心源性猝死的總死亡人數每年有50多萬左右,居全球各國之首。而在猝死患者的急救中,AED,也就是自動體外除顫器的使用,能大大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觀察·搶救成功關鍵點:人員+設備

自動體外除顫器問世於1979年,它給醫務人員甚至非醫務人員為心臟停搏患者進行早期除顫提供了“新式武器”,它是便攜式的,易於操作,稍加培訓就能熟練使用。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常年做急救培訓工作的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醫師陳志就表示,唐醫生這次救人成功的關鍵,一個是專業人員的及時施救,再一個就是AED設備的輔助。

觀察·我國AED普及率低 使用率幾乎為零

專家表示,在AED的協助下,對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肺復甦搶救成功率會成倍提高。而這一設備目前在我國的普及率非常低,僅有首都機場、上海一些地鐵和極少數的奧運體育場館裡有。而因為很少有普通民眾會使,這個儀器的使用率幾乎為零。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北京急救中心的李堅韌醫生前不久也曾經在一個商場裡對一個突發心臟病的患者進行急救,雖然情況並沒有唐醫生遇到的那樣緊急,但李醫生也表示,公眾場所非常需要配備相關急救儀器。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據瞭解,美國每年有大約40萬心臟驟停的患者,搶救成功率約為10%,個別大城市成功率能達到30%,中國每年大約有50萬心臟驟停患者,其中在大城市中,搶救成功率還不到3%,而在落後地區,成功率更低。目前,我國國內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的公共場所有:北京首都機場、上海地鐵站部分車站、還有北京、上海、廣州的部分奧運體育場館。可以說,這樣的配置比例是遠遠不夠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就通過了相關法案,實行了“公眾可獲取的除顫儀”計劃,在美國的公眾場所安置AED,要求在十分鐘內即可獲得自動體外除顫器,並通過對普通民眾等非專業人員的訓練,在遇到有人心臟驟停時可以最快進行現場除顫。日本則於2004年開始推廣安裝,平均每十萬人約有234.8臺。在中國的臺灣地區,自2000年開始推動AED的安裝,迄今為止,臺灣的AED安裝總數約4000臺,每10萬人約17.4臺。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除了配置的數量有差距,在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的法律保障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健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就因為公眾現場實施AED除顫救治的法律問題未能解決,最終放棄在世博園區內設置AED,在世博會期間發生的10多例猝死病人未能及時救治,留下許多遺憾,而日本在上屆愛知世博會期間發生5例猝死,成功救活4例。

在法律方面,美國推出的“好人法案”,消除了大家擔心涉嫌非法行醫的問題,美國聯邦和各州均有相關法律,寫明“在緊急狀態下,施救者因其無償的救助行為,給被救助者造成某種損害時免除責任”,保障人被救,保證救人無責,讓民眾做好事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更不用擔心因為好心救人而遭到索賠、追責的事情發生。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視點·速效救“心” 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專家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AED不僅是一種急救設備,更是一種急救新觀念,一種由現場目擊者最早進行有效急救的觀念,自動體外除顫器對多數人來說,只需要幾小時的培訓就能操作。而美國心臟病協會認為,學用AED比學心肺復甦更為簡單。而在推廣AED、提高猝死患者搶救成功率的過程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普及急救知識,提高急救意識,在第一時間,自救互救。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採訪中,在急救一線工作的多位醫生都表示,急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存一個具有良好腦功能的成活體,有效的現場急救可以第一時間保證病人心腦血管、重要臟器的供氧和供血,大大提高下一步的搶救成功率。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而上海曾經做過一項對12000名市民的調查顯示,面臨突發情況需要急救時:74%的人選擇報警,18.4%的人選擇大聲呼救,96.3%的人完全寄希望於醫生,而調查資料也顯示,中國大城市急救體系反應速度均超過十分鐘,其中,廣州和北京都是12分鐘,上海是11分鐘,也就是說,撥打急救電話後,救護車平均都需要超過十分鐘才能來到患者身邊,而早期除顫的意義就在於,應在室顫發生5分鐘以內給予電擊,並且在除顫前後實施有效的基礎心肺復甦,而社區居民是可以達到5分鐘的搶救時限要求的,所以,在等待救護車來到時,公眾應展開有效的自救互救。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此外,專家還建議,在意外災害多發現場實施救援的人員,如警察、消防人員、安保人員、體育教練、滑雪巡邏隊員、輪渡人員以及民航服務人員等,都屬於《國際心肺復甦指南》確定的I類救援者,應該對他們進行心肺復甦與使用AED的培訓,以發揮他們在突發事件中的救助作用。

近期,《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條例》正在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提到了公眾急救知識的普及,也提到了在公共場合應當配置相應急救設配。

  • 本期小編 | 小雨點
  • 本期來源 | 央視新聞

延伸閱讀

十幾年過去了,首都機場的AED急救設備幾乎成了擺設!

央視《晚間新聞》:每年50萬人猝死 AED如何跟上?

央視《新聞週刊》播出:特寫:“傻瓜機”,AED!

在AED的配備上,我們到底比國外差多少?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明水魚”

2015年央視報道:中國醫生美國救人引思考 AED我國使用率幾乎為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