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中山路拾遺 &1 |1984年拍攝的近百張嘉興中山路老照片

嘉興中山路拾遺(一)

嘉興中山路拓寬改建工程,是嘉興撤地建市後新一屆政府最早實施的一件大事和實事。1984年2月,嘉興市政府和城建等有關部門,開始對中山路的沿線房屋、住戶人數、群眾對拆遷的反映以及文物保護注意事項等情況進行了細緻的摸底統計工作。

1984年4月1日,嘉興市政府發佈了相關中山路拓寬改建工程的“城市建設房屋拆遷安置暫行辦法”的通知。1984年4月16日,嘉興市第二招待所積極響應,率先動遷,中山路拓寬改建工程正式拉開了序幕。

嘉興中山路拾遺 &1 |1984年拍攝的近百張嘉興中山路老照片

嘉興市第二招待所 積極響應,率先動遷

1984年4月的一天,時任嘉興市博物館館長褚國瑜,安排我和他一起去“中山路拆遷辦公室”參加一個有關中山路拆遷事宜的聯席會議。根據會議主題,我在事前撰寫了一份《嘉興中山路文物保護注意事項》的書面稿子。

為了有利於中山路拆遷前調查、摸底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展開,為了力求文字內容的翔實準確,這份《嘉興中山路文物保護注意事項》的稿子,認真參閱了相關地方史料,主要登錄了中山路沿線的歷史文化遺存。

其中列入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地方有天官牌樓、錢陳群舊居、祥符寺遺址、嘉興府學堂舊址、韭溪明月、明德女子中學、西道弄宏文館舊址、火德廟舊址(日偽看守所)、項家祠堂、瓶山、湯家花園、西埏橋、太平天國衙館舊址、嘉興縣署舊址、嘉興縣孔廟、蘇小小墓遺址、嘉興歷代府衙官署遺址(子城)、薦橋、日本式民居、江南春菜館、溫臺處會館等三十多處。

當年,這條全長15OO米,寬8米的中山路,它是嘉興老市區橫貫東西的一條老街,它所留下的舊聞舊事都是人們追尋嘉興歷史文化和興衰榮辱的真實起點。

嘉興中山路拾遺 &1 |1984年拍攝的近百張嘉興中山路老照片

嘉興中山路東 自行車修理店

中山路上的靈光坊井等文物古蹟和許多有價值的傢俱、門窗、石件、古物,也根據此次聯席會議的精神,達成了相應的保護共識。

時間飛快,此事算起來已三十多年了。而今的嘉興中山路已經成了全市新老區的東西主軸幹道,東起鐵路立交橋,西跨京杭大運河直穿外環線,它的演變格局,打破了嘉興舊城框架的限制,是有史以來嘉興街路改造之最。

雖然,中山路老街上的許多人文景觀大都已不再存世,但留在我手頭的1984年拍攝的近百張嘉興中山路老照片和諸多文字資料,真可謂歷史拾遺啊。

現在,我以 《嘉興中山路拾遺》為題,將這條已經消失的嘉興中山路老街舊貌,以歷史文化的敘述重現在讀者的眼前,讓我們在往事的回顧中,一起牽手前行。

嘉興中山路拾遺 &1 |1984年拍攝的近百張嘉興中山路老照片

嘉興首座鐵路立交橋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的一天,我來到老鐵路洋橋洞東邊的甪里街河岸,一口氣拍了十多張反映這一工程開始階段的挖泥挑土的鏡頭。

站在高處放眼望去,遠近都是你追我趕的熱氣騰騰的場景,來自我市農村各地的年輕小夥子,是這次拓河造橋的主力軍。在方圓數里的工地上,他們肩挑手挖,用汗水和智慧改造舊城,美化嘉興。

到場參觀的各個行業的幹部群眾,都被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忘我精神深深感動,有人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讚這些大無畏的勞動者。

有時還可見附近的居民,自發地到工地上給工人們送茶水、送點心,表達出自己對首座嘉興鐵路立交橋動工的喜悅心情。

30年多過去了,現在每當走過嘉興鐵路立交橋時,我的腦海中就會出現那時的工地場景,也會想起照片中的這些年輕的造橋英雄,不知他們現在都好嗎?

應該說,他們是嘉興城建史上的無名英雄。如今,雖然時過境遷,但大家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他們的功績和這座鐵路立交橋一樣,將在嘉興人心中矗立起一座造福子孫後代的豐碑。

首座嘉興鐵路立交橋的橋體為下穿形式,全長451.米,橋身主體為箱函三孔。據《嘉興市志》記載,該橋全部工程於1985年年底竣工,同年12月29日舉行通車典禮。

嘉興鐵路立交橋的建成,它改變了這一路段上下班嚴重堵塞及交通事故多發的現象,為嘉興的道路暢通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有目共睹的效應。

江南春菜館

江南春菜館的前身是舊時塘灣街(即城北北京路)上的禾興館,它是嘉興餐飲業中的一家老字號。

禾興館老闆劉增輝,江西人,他於1928年花了300元大洋從沈大章手中接盤過來,生意做得十分興隆。禾興館的本幫菜在顧客中有口皆碑,名菜有:蟹粉魚翅、蝦仁魚翅、三丁魚翅、清蟹黃、糊辣鱔絲,還有糟麻油白雞等。

據說,禾興館的廚房搞得很清爽,廚師一上灶有個規矩,先要用勺子將菜鍋子敲得錚錚響,好像戲班子演戲鬧開場,把菜館廚房裡的師徒員工們的精神都拎了起來。

後來,禾興館老闆娘皮秀英在東門宣公橋分開了一家劉記禾興菜館,該菜館開到解放後的公私合營。後因城市改造等原因,劉禾興菜館遷至中山路與環城東路交叉口,改名江南春菜館。

溫臺處會館

據《嘉興市地名志》第45頁載,嘉興中山路與環城東路相交處路西,清末設有溫臺處會館。這裡曾是光復會反清秘密活動據點。

溫臺處會館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先設於西河街(今城東解放路釀造廠址),後遷移至此地。 溫臺處會館是革命黨人敖嘉熊為凝聚和發展遷居嘉興的溫(州)、臺(州)、處(州)三地的“客民”為依託,代辦租稅,創辦團練,以謀握地方“財兵二權”,進而藉此聯絡江、浙、皖相鄰十餘府的會黨,隨時準備組織武裝起義的場所。

敖嘉熊,字夢姜、孟疆,又字鹹愚,1874年生於浙江平湖,因祖父輩均在嘉興經營醃臘業,故舉家移居嘉興南匯鎮,後遷嘉興城內。

敖嘉熊性情豪邁,有才氣,慷慨任俠,凡育孤養老賑窮各種慈善事業無不為之提倡。他重視教育,創建學校,造就人才甚眾,對社會人心影響頗大。自興立溫臺處會館後,深受民眾敬仰。

光緒三十二年(1906),革命志士秋瑾和紹興大通學堂總管姚麟到嘉興,就在溫臺處會館會晤敖嘉熊、褚輔成等人,並密謀在浙江舉行武裝起義。

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的某夜,敖嘉熊因遭清朝地方官吏之暗算,被推入嘉興城北的河中而溺死,終年三十五歲。

此後,溫臺處會館的反清革命活也逐漸停止而轉為一般的同鄉聚會活動。溫臺處會館也由各方住戶搬入而轉為民居,整個房屋建築於抗日戰爭爆發時被毀。

辛亥革命後,敖嘉熊遺體移葬於杭州棲霞嶺。民國14年(1925年5月12日),嘉興各界人士為敖嘉熊等嘉興辛亥革命七烈士舉行公祭。現嘉興人民公園內重新建有“辛亥革命七烈士紀念塔”。

嘉興中山路拾遺 &1 |1984年拍攝的近百張嘉興中山路老照片

東昇浴室

東昇浴室

東昇浴室又名日升池浴室,是嘉興中山路上一家老字號沐浴行業的老店,比較城內其它公共浴室,這家老字號浴室環境衛生很好,大池、淋浴設施齊全,擦背、修腳、按摩等服務技術都達上崗水準。每年秋風一起,這裡便顧客盈門、座位全滿。

舊時,嘉興城內的營業性浴室不多,據《嘉興市志》載,1945年前後嘉興城內營業性男浴室只有三家,1950年經工商登記的男浴室也只有四家,有幾家還兼營茶水生意。

1956年,嘉興縣級機關消費社自辦的女子浴室移交給商業系統,這就開始有了第一家對外開放的嘉興女子浴室。在嘉興,排長隊洗澡的現象,一直到1990年後有的單位浴室和招待所浴室對外開放了,才略有緩解。

據市商業部門統計,20世紀後期,嘉興市區營業性浴室因諸多原因仍在減少,嘉興中山路上的東昇浴室,1984年因中山路拓寬改建被拆。

廢舊物資收購站

中山路廢舊物資收購站,過去是嘉興城內外家戶喻曉的一家收舊店。

它早期歸屬國營土產公司主管,1978年後劃歸廢舊物資公司下屬單位。據店內退休人員說,每天上班時過秤、打包忙得一直沒有停手的時間。

該店收購範圍很廣,廢銅廢鐵,廢舊的紙布麻膠和廢塑料等樣樣都要,為此它的回收量很大,那時中山路廢舊物資收購站,真的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方。有許多孩子,還把飯桌上吃剩的肉骨頭也拿到這家店內去換錢。

20世紀80年代後,大都廢舊物資退出了計劃和價格上的管理,串鄉走巷的廢舊物資收購人員,及收舊的流動船、流動汽車都在這條線上十分活躍。為此,像中山路廢舊物資收購站這樣的收舊店,慢慢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1984年因中山路拓寬改建,人們再也找不到這家為民服務幾十年的收舊店了。

嘉興中山路拾遺 &1 |1984年拍攝的近百張嘉興中山路老照片

薦橋河東岸

薦橋橫跨於原中山東路的薦橋河上。

薦橋河東岸、西岸在1970年薦橋河填平拓路後稱秀州路。薦橋是嘉興市區一座古橋,其名元代就有記載。20世紀20年代這座古老的石橋被改為鋼筋混凝土橋。

據明代徐元春《薦橋記》記述:薦橋始建於宋景定年間,旁有雞鳴臺。

傳說,當時有個陳姓夫人居此。一次她把祭祀用過的雞肉給婆婆食用,婆婆食後暴死,官府認為系陳氏所害,要拿陳氏法辦。陳氏呼冤,後官員覺察到情節不實,就命人再燒一隻雞,放在石臺上作祭祀,不多久,卻見幾十條一尺多長的蜈蚣麋集於雞身上,雞竟大鳴。至此案件真相大白,陳氏婆婆是被蜈蚣害死的,陳氏誠屬冤枉。

後來薦橋旁的石臺被稱為雞鳴臺。據辭書記載,薦橋之薦為奉獻祭祀之意。

清同治七年(1868)七月,這裡曾發生過震動朝廷的基督教租房傳教涉外事件,此事被作為嘉興市區重大宗教磨擦糾紛載入地方史料。

另據嘉興集郵史記載,1936年5月,城內三十多名集郵愛好者在薦橋街上的“民眾俱樂部”成立了嘉興最早的“郵票研究會”,並於每月十五日定期在此進行交流活動。

可見,民國前後,地臨東門鬧市口的中山路薦橋河東岸、西岸,人文活動十分活躍。

嘉興中山路拾遺 &1 |1984年拍攝的近百張嘉興中山路老照片

嘉興子城(太平天國聽王府)

嘉興子城,為嘉興最早的城垣。

城內歷為縣、府、軍、路、府的衙署。元代,子城正門上建一樓,名“麗譙”。譙樓,明代兩次重建。現存子城譙樓及東西兩側城牆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是浙江省現存城牆上唯一的古城樓。

子城城門為拱券門,高5.4米,跨徑4.5米,拱券用磚聯鎖平砌,上建一城樓,平面為三間帶回廊,二層重簷歇山頂,樑架為五架樑帶雙下廊。前簷三間均設格扇門,後簷明間為格扇門,兩次間置格扇窗,二層四周均為格扇窗。城樓西牆嵌有《重修嘉興府治碑記》。

1860年6月,太平軍攻克嘉興。後期,在天王洪秀全藉助封官進爵來提高士氣的背景下,一時間封王數千,全國各地到處大興土木,修建王府。

1861年9月,太平軍聽王陳炳文(後調入杭州為帥)調集嘉興府所轄平湖、桐鄉等地泥工瓦匠,重金招聘數百名從全國各地請來的刻工、畫師,在子城垣內營建聽王府。泥金彩繪,富麗堂皇,其前後七重,前三間為平房,後四進為樓房,所用門窗樓板全都採用楠木、銀杏等珍貴木材。

1863年12月12日,太平天國的洋兄弟呤俐(英國人)在嘉興參加了太平軍聖誕節,後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一書中讚美聽王府是他在中國從未見到過的華美建築。

嘉興縣縣署衙門

據《嘉興地名志》記載,今嘉興中山路工人文化宮位置,早在五代晉.天福三年已設嘉興縣縣署衙門於此,直至清末。明、清時期的嘉興縣縣署衙門,大門門額寫有“浙西首邑”四個大字。

舊時此地設有大堂、縣丞署、主簿署、典吏署、簽押房等建築。1920年後,這裡(現工人文化宮現大門東側)為民國嘉興縣政府,內有縣黨部、財政局、教育局、建設局等部門。

嘉興地方法院分院

嘉興在明、清以前行政司法均為知府、知州長官管轄,案件都由府、縣正印官主審。到了 民國元年,嘉興設軍政分府,同時設嘉禾縣法院檢事廳,司法開始與行政分立。

同年8月,嘉興設第二地方法院,受理嘉禾、海鹽、嘉善、平湖、桐鄉、石門六縣的二審上訴案件。當時府縣兩級為審檢合署,各自行事職權。

民國3年,袁世凱稱帝,嘉興復由各級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各縣審檢機關被裁撤。後到了民國11年,浙江省政府准予在嘉興設法院分庭。

據民國《嘉興新志》記載,1920年後,在現中山路工人文化宮的位置,設民國政府嘉興地方法院分院,後來(1925年)成立的嘉興看守所亦屬其管轄。據調查,嘉興工人文化宮是1950年後將原嘉興地方法院分院舊屋拆除而建的,原有房子舊貌早已消失。

嘉興縣、市機關第二招待所

嘉興縣、市機關第二招待所,位於中山路77號,佔地2千多平方米,據載,舊時這裡是一處頗有規模的私家花園。

第二招待所最多時單間、統間設床位200多張,食堂可供用膳300多人。當年,它是嘉興城內設施較好,規模較大的內部招待所,它主要服務於嘉興縣、市級政府會議人員和出差機關幹部的食宿。

1984年4月1日,嘉興市政府發佈了相關中山路拓寬改建工程的“城市建設房屋拆遷安置暫行辦法”的通知。4月16日,嘉興市第二招待所積極響應,率先動遷,中山路拓寬改建工程正式在這裡拉開了序幕。

嘉興中山路拾遺 &1 |1984年拍攝的近百張嘉興中山路老照片

嘉興縣孔廟舊址

嘉興縣孔廟

民國以前,嘉興城內有三座孔廟,分屬於嘉興府及嘉興、秀水兩縣,歷史上有一府兩縣三孔廟的記載。孔廟是祭祀孔子又是地方“學宮”所在,是中國儒家文化代表性的建築。

孔廟門外都立有孔子像,豎著“文武官員過此下馬”的碑刻,以示對孔子的尊敬。

嘉興縣孔廟始建於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原由縣令張汴以城西舊驛站改成。

元明時期曾有搬遷。清 . 同治三年,知府許瑤光將幾經興廢的嘉興縣孔廟,籌款重修,規模如初,從縣治東移至嘉興縣前街縣署東側(即現在中山路興學裡)。

抗日戰爭時期被毀掉,嘉興縣孔廟從此在嘉興消失。

--END

龐藝影文/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