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於當代人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要求我們要有善於學習的謙虛態度,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要善於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發光點,指得學習的地方,來改進自己的不足和缺點,讓自己進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首先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善的地方也有不善的地方,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

其次,也就是要求我們不要過於苛責別人,因為自己和別人一樣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缺點的,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別人,心態放平。

我們都經常聽說“文人相輕”,因為文人過於看重自己優秀的一面,而輕視其他文人優秀文化素養的一面,結果就是互相輕視,互相攻擊,不利於合作和團結。

如果我們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那這對於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能形成優良的兼容幷蓄的開放的的文化氛圍和態度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最後,不僅僅在儒家文化,就是佛家文化裡,這些先賢大師都教導我們,要只看別人的的優點,不要看和學別人的缺點。這樣人人都積極向上,內心光明,不宣傳不善,不學習邪惡,如果人人都這樣,那當代人的心態都是健康的,小孩子從小學習文化也都有正確的態度,積極的思想,不光對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乃至對整個國家都有非常強大的正面影響。




小時候的那個梨核兒


這句話可以說放在哪個時代都不過時,都對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有指導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其實是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自身的優點。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優秀的人也會有不足,再不堪的人也會有亮光。所以我們不要輕易嘲笑哪一個人,因為他的身上肯定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那麼怎麼去學習他人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則是說明了學習方法。把別人的有點拿過來學習,缺點可以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有的話就要改正。這是我們學習和工作中一定要遵守的哲理,希望我們都本著謙遜的態度,本著寬容的心胸,本著高大的格局去向身邊的每一個學習。


鴻雁讀書感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小學語文課裡就學到的東西,但畢竟理解不深不透,隨著知識的積累,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只要遇到對方超越自己,幫助自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這也是孔子語錄裡流傳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其中一句。對後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我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對於這篇課文的原文,我不想再來詳細解讀,一來是因為文字表達篇幅較大,而且浪費別人寶貴的時間,這也是現在出現的文字閱讀落後於視頻觀看的原因之一。二來是大家學的比我更好,是我需要向大家學習,不該在此搬門弄斧,讓人見笑,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對我的影響,所以說我要向大家好好學習。為此,我只講一下我對這三句話的理解和我個人的一些理論。

我的理解是體現了古賢人的智慧,他虛心問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最主要的就是互相學習。對於促進和推動當代人的文化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的理論是既然是互相學習的意思,那就與時俱進,改一下老祖宗的語錄,叫“二人行必有我師”,孔子用的是三人行,並不是說三個人一同行走,而是用人稱代詞我你他三個稱謂,放大到我們你們他們便指所有的人,他把所有的人用善和惡來區分,取善驅惡。我用第一和第二人稱我和你,把他去掉,也就是二人行必有我師,在我和你當中,你就是我的老師,你身上肯定會有我學習的東西,一個人不是絕對的善和惡,而是善與惡並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古人由於時代侷限,很注重道德,用善與惡來區別有道德和沒道德。拿到現在就用好與壞來進行原則上的區分。二人行就是我和你,除了自己,都是老師,我要向你學習,三人行雖然變成二人行,人數雖然減少,但學習的範圍卻在擴大,三人行是指其中的你或他,而二人行卻是所有的你都有值得學習的東西。這是我個人的理論和觀點,不代表任何人,說的不對,請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