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只不過是玻璃彈珠

現代噪聲,當然不僅侷限於抖音外放這些影響人們工作學習休息的聲音,還包括“被浪費的努力,缺乏美感的行為,增加的熵值,導致紐約區局部升溫的能源產量以及將會蒸發的‘泡沫’視為‘財富’的錯覺”。

在現代噪聲中最為突出的是:豐富且氾濫的信息。如今的互聯網,以後的萬物網,都是信息文明時代的一種基礎設施,融化在社會的底層架構中,其積極方面,萬物互聯,信息普惠;消極方面,架構呆板,信息過剩。


我們也只不過是玻璃彈珠


信息過剩的現象,在網絡層面,形成“觀點”的刻板模式——極端對應。“全球化之下人們的觀點往往極端對應,原本分散的不同意見通過自身網絡擴大以後加大了聚集效應,發生同質化的同時也加大了集聚化,造成衝突加劇的現象。”在一件負面新聞被報道之後,網絡的觀點一致鮮明。人們先用自己崇高的道德感給整件事情上一道枷鎖,接著開始“問候”事情的甲方,連名帶姓,連祖帶輩,甚至覺得文字加上表情符號都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唾沫星子,最後給與受害者自己無處安放的同情心。


盧梭說:“遠距離的道德是無效的,因為它根本就不是道德。”


我們也只不過是玻璃彈珠


我們不能因為一件事情就把人性歸結於惡或善,我們也不能因為一件事情就帶上有色眼鏡去看待人類的合理欲求。“人類最初降臨於世的時候,他們的仁慈善心與自私本性比較起來,力量簡直微不足道,而道德的作用就是逆轉這一局面。”道德由家庭擴展到社會,由社會擴展到國家再到世界,而道德觀念的不斷擴展和提升,得益於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教育知識的發展、社會交際的增加。“道德圈分為兩種,包括純精神層面的和行動層面的,其所對應的是理想道德半徑和現實道德半徑。”而我們常說“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的就是評論者用理想的道德半徑去評論他人,用現實的道德半徑來約束自己。個體範圍內,我們對於各種社會現象評論的標準,往往是自己的道德觀念;而在社群範圍中,我們的評論標準是整體性的道德觀念。相較而言,後者會比前者更加的形而上,究其原因,是從眾心理和個人形象的外在塑造。就像《反脆弱》中說“我們身體裡就像有一個開關,每當我們參與集體舞蹈,大規模騷亂或戰爭,這個為了集體利益而扼殺個體的開關就自動開啟了,你會產生從眾心理,成為艾利亞斯·卡內蒂所稱的‘應和節拍悸動的人群’”。

在現代社會中,社群的聲音常常覆蓋個體的聲音,我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半徑同質化,也扁平化了,道德也趨向偏激,偏激道德的聚集又會再次進入現代噪聲的循環。

而我們也只不過是徘徊在現代噪聲和偏激道德之間的玻璃彈珠。


如何去跳脫這種模式呢?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對當今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時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這種觀點被IT業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為"注意力經濟"。

注意力經濟,是由商家通過培養潛在的消費群體,以謀取未來的商業利益。商家通過各種媒介傳達信息,消費者對信息進行篩選,聚集成個人信念,形成相應的商業關係。這種經濟模式很好的利用了生物傾向的“刺激—反應”條件,人們不自覺地被外界所控制。

想要跳脫這種模式,我們就必須採用反向思維,脫離外界信息的控制,排除基本條件反射的影響,也就是學會自我塑造


我們也只不過是玻璃彈珠


《心流》中說:“外在事件進入意識時純屬諮詢,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負面的作用,必須由自我根據本身的利害關係,對這些素材加以闡釋,才能決定它是否有害。”我們對於信息排查能力的建設是一種自由的心流體驗,沒有客觀環境的束縛,也沒有以往經驗的依賴,沉入水底的深度體驗。

異於看電視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心流的產生會有些許艱辛。看電視,成為肥宅生活的選擇固然有它的道理,“可預測的情節,熟悉的角色,甚至大量的廣告,都提供一種令人安心的刺激模式。屏幕使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容易處理的小範圍之內,心靈跟電視互動,暫時可以不受個人的煩慮打擾”。而心流,是基於自律對自由的追求。“越來越完美的自我控制,產生一種痛快的感覺,你不斷逼身體發揮所有的極限,直到全身隱隱作痛;然後你會滿懷敬畏地回顧自我,回顧你所做的一切,那種佩服的感覺簡直無法形容,一種狂喜,一種自我滿足。”


我們不應甘於做徘徊在現代噪聲和偏激道德之間的玻璃彈珠

我們是朝聖者

我們理應跋涉更為遙遠的路途

越過大雪封鎖的藍山

穿過泛著微光的狂怒之海

我們要尋找並且享受心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