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雨霖铃》:语浅而情深,让人们百读不厌,谁都有难赋的深情

解析柳永《雨霖铃》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析《雨霖铃》:语浅而情深,让人们百读不厌,谁都有难赋的深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一句包含三个过程。第一个小句是言语过程,寒蝉在凄切地鸣叫,恰似为即将离别的恋人而伤心哭泣,开篇就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第二个小句是物质过程,动作者是词人,对象是"长亭","晚"是环境成分,这一过程交代了离别的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时间是深秋的黄昏。最后一个小句也是物质过程,动作者是"骤雨",将分别的时间细化到了深秋雨后阴冷潮湿的傍晚。这三个过程嵌入了对景物的描写,寄情于景,将一对恋人即将分别时哀痛凄冷的心情真切反映出来,同时烘托点染了悲冷的基调。

解析《雨霖铃》:语浅而情深,让人们百读不厌,谁都有难赋的深情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个整句虽然只有三个小句,但是却包含了四个过程。第一个小句包含了两个过程,分别是以词人作为动作者,酒作为对象的物质过程"饮",以及表达没有畅饮心绪的存在过程"无绪"。"都门帐"是一个环境成分,点名了饯别的具体地点。"留恋处"是一个心理过程,感觉者是词人和他的恋人,"留恋"的对象也是彼此。

最后一个小句是一个言语过程,说话者是兰舟上的人,说话的内容是"发",即出发,受话者则是虽对恋人万般不舍,但即刻便得启程的词人。寥寥数字却描绘出了词人与恋人分离时的典型坏境和典型心理。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第一个小句包含三个过程,其中两个是物质过程,分别是"执手"和"相看",动作者均是词人和他的恋人,对象也是彼此;另外一个过程是行为过程"泪眼",二人眼含离泪,不舍之至。后一小句是言语过程,欲语却"无语",悲戚而又无奈。这四个过程描绘了二人执手互视告别时的情状,满眼泪花,感情炽烈,直到最后却只能无言相对。

解析《雨霖铃》:语浅而情深,让人们百读不厌,谁都有难赋的深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中"念"字是心理过程的标志,"念"之一词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一气流贯。"千里烟波"是环境成分,千里迢迢,一片烟波,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最后一个小句是关系过程,载体是"暮霭沉沉楚天",属性是"阔",这一个小句和前面的"千里烟波"结合在一起,描述了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诸景融合蕴含了浓烈的情意。


解析《雨霖铃》:语浅而情深,让人们百读不厌,谁都有难赋的深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一句包含两个过程,分别是关系过程及物质过程。"多情自古"是关系过程中的被识别者,而"伤离别"则是识别者。后一句"冷落清秋节"是环境成分,极言当时是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更那堪"是一个物质过程,动作者和对象都没有在词中明指,但可以推想,动作者是词人及其恋人,"堪"的对象是哀苦的离愁别绪。

这三个字感情比之前的以景寓情更显强烈深刻。词人俯仰古今,把自己恰逢"冷落清秋节"的离愁放在历史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咀嚼,更显情境相融,离别时分的深沉感伤一览无遗。


解析《雨霖铃》:语浅而情深,让人们百读不厌,谁都有难赋的深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使柳永光耀词史的千古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作者在想象今夜旅途之境况,没有直说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而是遥想醒后只得见晓风拂疏柳,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此句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凄清的画面,更衬托词人客情冷落,离愁悠远绵长。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在词人眼中,自己这一去长年相别,即使遇到再好的时光,再美的风景,也都无心领受,只能徒增伤悲,令人读后不禁悲从中来。


解析《雨霖铃》:语浅而情深,让人们百读不厌,谁都有难赋的深情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该词的收尾句,前一小句是存在过程,存在物是"千种风情",即满腹的情意,深表词人心绪满腹,愁肠百结,对恋人情深似海。后一小句是言语过程,是作者对自己心事无人可听的一种感叹。

这里的"更与和人说"与前面的"无语凝咽"互相照应,前面因愁绪满怀只能"无语",别后又有满腹情意想要倾诉,而恋人与自己却千里相隔,便只能发出"更与何人说?"的感慨,凸显了词人对恋人的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