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炕:亳州種煙史的見證者

  菸葉種植在亳州大地上有著近三百年的歷史,據清《亳州志》記載,清朝乾隆三年(1738)菸葉開始引入亳州。2016年,因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我市取消了菸葉種植收購計劃,這標誌著我市多年的種煙史畫上了句號。

  一些曾經的菸葉種植區,大量的菸葉炕房陸續被拆除或改造,逐漸不復存在。作為有著長期種植歷史的菸葉特色重鎮,譙城區牛集鎮的宋老家村將菸葉生產載入了村史,並且刻意保留著一些老式菸葉炕房,以此來保存這段歷史,記錄曾經的菸葉生產歲月。

  載入村史館的炕煙記憶

  實施新村規劃後的宋老家中心村是一座公園式的新村。在村部的左側,四座泥巴牆小房子一字排開,與現代化建築的村部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四座小房子就是該村保留的老式菸葉炕房。

  而在村部二樓的村史館裡,還陳列著一座“女子擠菸葉”的蠟像。一位農民打扮的女子頭上包著毛巾,蹲在地上,懷抱菸葉杆,正在將收穫的菸葉整整齊齊地捆紮在菸葉杆上。蠟像栩栩如生,再現了當年的菸葉生產場景。

  該村負責人表示,種植、烘烤煙葉是村裡數代人共同的生活經歷,如今停止了菸葉生產,這段歷史更顯得彌足珍貴。載入村史館,留住大家的記憶,讓村民們回顧歷史,讓後人們知曉老一輩人的生產生活,記住鄉愁。

  老煙炕與菸葉種植遭遇

  宋老家村保留的老式煙炕,是磚牆泥坯。該村下轄的王破樓村,還保留著一座年代更為久遠的泥牆煙炕。位居村子深處的老煙炕,歷經歲月侵蝕,尺把厚的泥牆根部土磚坯已經殘缺,看起來岌岌可危;房屋四角的裂隙從牆根爬到了屋頂;只有磚砌的煙囪還較為完整,煙燻火烤的痕跡依然清晰。

  老煙炕是今年56歲的王破樓村村民趙殿西弟弟家的,弟弟一家如今在城裡生活。趙殿西表示,老煙炕已經有近四十個年頭了。

  趙殿西講述了該村菸葉最早種植者的遭遇。抗日戰爭時期,趙殿西爺爺的鄰居田保初,不知從何處引進菸葉品種開始種植,後被土匪覬覦。田保初是習武之人,土匪不敢硬來,便趁夜晚到其家中搶收好的菸葉,土匪點著柴火往窗子裡塞,田保初往外推柴火,過程中被刀刺中身亡。田保初雖然死於非命,但他的種植技術卻擴散開來,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了菸葉種植。

  菸葉帶來的富足生活

  我市一直是菸葉的主產地。據1996年出版的《阜陽地區志》記載:“……70年代初期,全區烤煙已超過宿縣、滁縣地區的產量,躍居全省第一……1981年的時候,亳縣的烤煙產量佔全區總產量的82%。”

  上世紀70年代後期分田到戶,宋老家村家家戶戶的土地幾乎全部種上了菸葉,由於採用地膜覆蓋等新的種植方式,菸葉的產量逐年上漲,村民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趙殿西說,1986年其父親生病,為給父親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欠下幾千元的債務。當年他種了七八畝地的菸葉,菸葉的好收成讓他不僅還清了欠款,還蓋了三間新房。

  80歲的馮魁仁老人是燒炕的一把好手。他每天都坐在村子的路邊上,守望著已經結束使命的煙炕,回憶走過的菸葉生產歲月。他說,早期燒煤,日夜不停歇,倆人看一個炕,像蒸饃一樣,一鍋接著一鍋,從六月到八月,年年如此。“我燒一輩子從沒有出過問題,一次也沒有燒塌過炕。”老人的話語裡帶著驕傲。

  進入2000年後,菸農開始使用先進的電子炕房。如今我市廣大農村雖然不再種植菸葉,這些電子炕房卻依然能派上用場,經過改造開始炕丹參等中藥材,繼續為由菸農轉型到藥農的村民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