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CFIC導讀

成渝地區如果能與沿海三大增長極連點成線,將形成一個佔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間,形成“北有京津冀,東有長三角,南有粵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南海邊“劃了一個圈”,由此確定了中國的發展方向:向東、向大海。中國經濟隨後開啟了長達40年的黃金期,GDP年均增速超9%,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東部沿海增長極。

21世紀20年代開局之年,時代的羅盤指向中國西南。

年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增長極。

這意味著中國發展方向從主要的向東向大海,正在轉變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

前後40年,東西兩個圈,正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內部經濟發展壓力加大和外部風險挑戰增多的背景下,將以重慶、成都為核心的成渝地區打造為繼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之後的“第四增長極”,對內,成為區域發展新引擎,帶動西部地區發展,破解我國長期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對外,依託“一帶一路”,成為擴大開放的新支點,在支撐內陸地區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極大拓展我國戰略迴旋空間。

當前,我國正加速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過程中,重慶、成都“雙星閃耀”,正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成渝城市群空間格局示意圖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撬動西部發展的支點

打開中國地圖,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圈由北向南,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引領我國經濟騰飛的主要動力源。而在佔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西部地區,卻一直缺少國家級經濟圈的帶動。

統計數據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圈用全國2.8%的土地聚集了約18%的人口,貢獻了約38%的GDP,而整個西部地區佔據71%的國土面積,GDP僅佔全國的20%左右。

廣袤的西部地區需要一臺動力強勁的增長引擎來拉動前行。

“國家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就是要將地處西部的成渝地區打造成為繼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之後的第四增長極。”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重慶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姚樹潔說。

從地圖上看,成渝地區如果能與沿海三大增長極連點成線,將形成一個佔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間,形成“北有京津冀,東有長三角,南有粵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這有助於梯次實現先進生產力的有效牽引,最大限度覆蓋及拉動西部地區的發展,有效破解我國長期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成渝能否擔此重任?

從經濟基礎看,成渝地區擁有重慶、成都兩個經濟總量過萬億元的國家級中心城市,前者是直轄市,後者作為西部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是國家高新技術基地。近年來,成渝發展勢頭強勁:重慶經濟增速曾多年領跑全國,成都自2017年以來連續12個季度增速超8%。2019年成渝地區實現GDP近7萬億元,經濟總量佔西部比重達33.25%。

此外,在產業基礎、基礎設施、科研教育、對外開放等方面,成渝地區均在西部保持領先地位。例如,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成渝地區已形成“芯、屏、器、核、網”世界級產業集群,產能約佔全球三分之一,已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2019年重慶工業增加值突破6600億元,比廣州高出900多億元,位居中國第四,遠高於北京、天津、杭州等地。如今,重慶已建立起國內領先的工業體系,有利於打造健康經濟,並縮小貧富差距。

從區位優勢看,成渝地區處於東西結合、南北交匯的中間地帶,疊加了多項國家戰略:是“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戰略的交匯點,是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示範區……抓住了成渝這個關鍵區域,就能撬動整個西部,進而推動中國的區域協調發展。

從協同發展看,成渝兩地已摸索多年,並積累了一定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區域經濟發展新特點,中央先後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個區域發展新戰略。在四川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張偉看來,這些戰略的一個共同點,是更加強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領作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西部廣袤,城市的整體實力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單個城市往往難以擔當起“西部引擎”的角色,更需要多個城市協同發力。在這一方面,成渝最具優勢。

自2011年國務院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以來,成渝合作不斷推進。2015年,重慶和四川簽署《關於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築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推動交通、信息和市場三個“一體化”;同年,成渝高鐵正式通車,通行時間約1.5小時,成渝“雙城生活”成為現實;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2018年,川渝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和12個專項合作協議;去年,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成渝之間的行政壁壘明顯減弱,要素資源配置範圍和效率明顯改善。學界研究表明,2004至2013年間,成渝兩地的產業相似係數逐年升高,產業同構導致競爭加劇,重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而2019年的數據顯示,成渝差異化發展格局逐漸顯現,如成都、重慶第二產業的區位熵分別為0.79和1.03,重慶的第二產業更具優勢,集聚度更高;成都的第三產業在全國來說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區位熵達到1.21。

今年4月和7月,重慶市委五屆八次全會和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先後召開,兩地再次強化了“一盤棋”“一家親”理念,圍繞交通基礎設施、現代產業體系、協同創新、生態保護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成渝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在西部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增長極,已成為共識。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內循環的關鍵點

9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十五次會議。會議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近年來,受東南亞、南亞等新興國家崛起,西方發達國家製造業迴歸,特別是少數國家奉行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等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價值鏈加速遷移和重構。其中一個頗有象徵性的現象是,在長期以來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部分沿海外貿型企業選擇向國外轉移。

“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增加了我國發展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說,雖然疫情並不意味著世界各國相互關聯的終結,但各國轉向國內的趨勢已經開始出現。

面對環境變化,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是當務之急。這其中,兩個關鍵詞至關重要:內需和內陸——剛好對應了成渝所代表的西部地區。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李敬認為,只有按照“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業梯度轉移順序,將沿海的製造業更多留在西部大後方,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跨越“胡煥庸線”,激活西部地區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才能形成更高質量的內循環體系。

“成渝地區的基礎條件和發展潛力,以及承東啟西、聯通南北的區位優勢,讓這片區域有能力成為‘雙循環’的核心樞紐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王一鳴說。

作為一家已註冊6項專利技術的的科技型企業,重慶溢哲渝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子產品主板、電子終端產品遠銷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2017年,公司從福建轉移至重慶,落戶西永綜合保稅區。去年實現總產值約20億元,同比增長近100%。

市場在國外,為何公司在搬遷時沒有走出去,反而選擇了內陸的重慶?曾多次到東南亞、南亞國家考察的公司總經理駱偉波談到,成渝地區儘管人工、土地等要素成本高於東南亞、南亞國家,但成渝地區的工人素質更高,上下游產業配套齊全。隨著近年來創新要素在成渝地區的集聚,以及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發力,產業基礎日益雄厚,同時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開通運營,也基本可抵消缺少出海港口的劣勢。

“更為關鍵的是,成渝地區的優質營商環境,是東南亞、南亞國家所不具備的。”駱偉波說,如重慶在全國首創“3C免辦”監管模式,為加工貿易企業開發新產品提供了便利;開展出口退(免)稅無紙化管理試點,從在線提交資料到成功退稅平均用時不超過2個工作日;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大幅壓縮……

“成渝地區當仁不讓地能成為經濟內循環的中心之一。”姚樹潔表示,成渝地區作為西部地區發展的龍頭,完全有能力承擔起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重任,進而激發西部地區內需潛力,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崛起。

成渝地區大規模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已經持續了多年,並且成果顯著。以重慶為例,2014年至2017年,重慶全市累計簽約引進億元以上工業投資項目2152個、協議投資額1.88萬億元,其中東部沿海省市佔比超過60%。承接產業轉移的有效開展,極大地推動了重慶筆記本電腦、手機、汽車、機器人、服裝、材料等傳統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好地實現集群發展。

採訪中,有專家談到,從全球範圍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拉美資源—中國製造—歐美消費”的產業鏈三級分工體系。未來隨著我國西部地區的崛起,這一分工體系將有可能在我國實現“內部化”:中西部地區扮演“資源圈”和“生產圈”的角色,東部沿海地區在扮演“高端生產圈”的同時,更好扮演“消費圈”的角色,以此重塑全球經濟地理格局,推動我國實現長期穩定發展。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成都高新南區鳥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成渝地區長期扮演著戰略大後方的角色。比如,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面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地處西南腹地的四川(含重慶)以廣闊的戰略縱深成為國家“三線建設”佈局的關鍵所在。1965年到1978年,全國工業投資的八分之一、國防軍工投資的四分之一集中到四川,為保障國家戰略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湯繼強說,在當前形勢下,成渝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可以大大拓展我國戰略迴旋空間,應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鞏固國家戰略安全。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3月12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的施工現場,工人正在按尺寸切割鋼管。劉應華攝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外循環的新起點

每天的凌晨時分,重慶團結村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內,一列滿載電子信息產品、汽車零配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緩緩駛出站臺,駛向德國杜伊斯堡;幾乎同一時間,300餘公里外的成都青白江國際陸港,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也迎著朝陽,駛向波蘭羅茲。

2011年3月、2013年4月,重慶和成都分別開行的中歐班列,在推動全球物流供應鏈改造的同時,也極大地縮短了成渝地區與歐洲市場的時空距離,開啟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內陸時代”。

截至目前,重慶、成都累計開行的中歐班列已突破1萬列,佔全國中歐班列總開行量的40%以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全球海運、空運受阻的情況下,中歐班列在運輸國際救援物資、疏運積壓國際郵件等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除了讓人津津樂道的中歐班列外,成渝還是連接“一帶”與“一路”的陸海新通道重要發起者、推動者和運營者。2017年9月25日,由重慶聯合貴州、廣西、甘肅打造的南向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常態化運營班列(陸海新通道前身)實現首發,比傳統的“重慶-上海-新加坡”線路運輸時間縮短15天左右,在解決西部地區出海難問題的同時,還助推中國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2019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預示著陸海新通道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渝地區成為最大受益者。

具體來看,一方面,規劃明確了重慶、成都至北部灣的三條主通道;另外還賦予了重慶、成都樞紐地位。比如,充分發揮重慶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區位優勢,建設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發揮成都國家重要商貿物流中心作用,增強對通道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

如今,依託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成渝地區,已從內陸腹地變身為開放前沿,承東啟西、聯通南北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從地圖上看,多條國際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區形成聯結點——

向東,中歐班列與長江黃金水道打通“最後一公里”,實現“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無縫銜接;

向西,中歐班列可從成渝直達歐洲各國;

向南,成渝直達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陸海新通道已常態化運行,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成渝地區的有機銜接;

向北,成渝均已開通直達俄羅斯的國際班列。

“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下,我國向東開放面臨風險,未來一段時期面向歐亞大陸的向西和向南開放將凸顯出更加重要的地位。深居內陸腹地的成渝地區,已成為我國向西、向南開放的窗口。”李敬說,唱好成渝“雙城記”,有利於我國利用歐洲的技術、中亞的能源等優勢資源,打通南亞、東南亞的市場,推動我國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

“東方不亮西方亮”,成渝獨特的區位優勢,在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已經得到體現。今年上半年,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負增長的背景下,重慶和四川進出口總額均實現逆勢飄紅,其中四川上半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大幅增長21%。

“經過本次疫情的挑戰,我們認識到成渝地區的開放通道不僅具有較高的性價比,更重要的是具有安全穩定可靠的競爭優勢。”湯繼強表示,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重構已難以避免,而是否擁有穩定可靠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將會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巨頭重新佈局時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

在他看來,成渝地區通過三條穩定可靠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以及長江黃金水道,將中亞、南亞、東南亞、歐洲及中國西部、長江經濟帶等國內外市場緊密聯繫起來,已經具備了發展泛亞泛歐供應鏈配置中心的基礎,有望成為新一輪外循環的新起點。

本文來源:《瞭望》2020年第39期封面專題報道《成渝攜手新使命》,此為第一篇

作者:李勇 惠小勇 趙宇飛 江毅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既生渝,何生川?那就在一起……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5月10日,重慶城市景象。王全超攝

第一次川渝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條省際公交線路、第一張異地辦理的營業執照、第一個聯合治安聯調室、第一次實現川渝住房公積金“一地辦”……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正式提出以來,川渝合作創造多項“第一”,正在告別曾經的“瑜亮之爭”,相向發展步伐全面提速,兩地在完成工作機制、工作方案等制度設計的基礎上,全面展開互動合作,合作意願之強、合作領域之廣前所未有。

制度設計破除障礙

協調機制缺失、工作方案不明確等,曾是川渝合作的主要制度障礙。今年3月,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明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機制、工作方案和2020年重點任務。

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出以來,由川渝黨政主要負責人牽頭召開的第一次黨政聯席會議。雙方在一系列調研基礎上,明確了兩地落實中央戰略的具體制度設計和行動安排,標誌著這個區域協調發展國家戰略正式按下啟動鍵。

在此次聯席會議上,川渝兩地正式確立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四級合作機制”,涵蓋黨政聯席會議、協調會議、聯合辦公室和專項工作組。其中,黨政聯席會議負責研究重大合作戰略,確定全局性重大合作事項;協調會議負責定期研究解決、督促落實重大合作事項;聯合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和綜合協調,制定相關任務清單、行動方案、工作臺賬;專項工作組負責制定和實施專項規劃、方案和工作計劃等。

在此基礎上,川渝合作出臺《深化四川重慶合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方案》,將圍繞提升內聯外通水平、打造西部經濟中心、打造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優化區域發展佈局、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等7個方面落實28項重點任務。

“一系列制度設計和行動安排,初步破除此前川渝合作的制度障礙,充分體現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信心和決心,具有標誌性意義。”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李敬說。

制度推動下,川渝兩地全面合作步伐提速。

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掛牌成立,邁出成都“東進”的關鍵步伐,成都“東進”被稱為成都城市發展格局的“千年之變”;5月9日,重慶正式設立主城都市區,將主城9區擴展至21個區,也邁出“西進”的關鍵一步。

成渝相向發展,為成渝未來的人口和產業承載力拓展出新空間。

成渝中間地帶的重大工程、項目也正在加快推進和佈局。

地處成都東部簡陽市的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工地,現場塔吊林立、車流穿梭,“太陽神鳥”造型的航站樓已基本成型,建設正在加快推進,預計2021年正式投用。中國(重慶)西部科學城也正在加快建設中,將輻射渝西地區,重慶第二機場也已確定佈局在渝西地區。

川渝地市區和省級政府部門也展開全面交流對接。如,重慶萬州、開州與四川達州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合作共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四川瀘州、內江、綿陽等地市也已分別與重慶榮昌、北碚、潼南等區簽約,將在交通、產業、科技創新等領域開展合作。另外,川渝兩地發改、交通運輸、商務、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部門悉數簽約,將在各自領域推進一系列重點合作事項。

“截至目前,川渝兩地已簽署框架合作協議100餘份,涵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部分領域。”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表示,此次川渝兩地展現出的合作意願之強、合作領域之廣均前所未有。

互聯互通產業協作

最近,家住重慶潼南區雙江鎮白墳店村的蔣中華,隔幾天就要坐上公交車,到毗鄰的四川遂寧市磨溪鎮,為自己的餐館採購一天所需的原材料。

“單程票價只需2元,全程只要十幾分鍾,兩地公交線路的開行,令我的餐館客流量增加了近兩成。”蔣中華說。

4月23日,川渝兩地首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即重慶潼南城區到四川遂寧磨溪鎮的公交線路正式開通,首次實現川渝兩地毗鄰地區公交互通。目前,該線路每天運行12班次,上座率高達80%。

交通基礎設施是成渝地區的主要短板之一,也是川渝合作的重中之重。

在成資渝高速公路項目施工現場,一臺臺工程車正在鋪築砂石,100餘公里路段上,2000餘名工人正在加緊趕工作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成資渝高速公路項目復工比原計劃推遲1個月左右,目前正在24小時不間斷施工,已基本克服疫情影響,力爭實現年底通車目標。

不只是成資渝高速公路項目,四川南充至重慶潼南、四川內江至重慶大足、四川瀘州至重慶永川、四川開江至重慶梁平四個跨省高速公路項目已定於年內開工;鐵路方面,成渝高鐵年內將全面提速,成渝時空距離將縮短至1小時以內,成渝中線高鐵也已完成環評等工作,定於年內開工建設;水運方面,川渝將共同推進嘉陵江草街庫尾航道建設,共同爭取加快推進三峽新通道建設,聯合開發適合通過三峽升船機的標準船型等,提升長江黃金水道通行能力。

川渝兩地的產業協作度也在穩步提升。在毗鄰重慶的四川鄰水縣高灘園區的瑞創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重慶長安汽車新款車型的研發工作正在進行中。瑞創汽車等科技型企業的入駐,也推動著園區從單純的產品配套,向設計、研發等上下游產業鏈延伸。

“園區七成的企業來自重慶,八成的產品配套重慶。”鄰水縣委書記趙璞說,鄰水將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圍繞重慶“工業躍升”計劃,進一步提升與重慶的產業協作程度,構建以裝備製造、汽車製造、先進材料為重點的產業體系。

在毗鄰四川的重慶榮昌高新區,四川綠然集團投資150億元的西部電路板產業園正加快建設中。“重慶、成都都是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項目的目標是兼顧成渝兩大市場。”項目經理張文莉說,該項目投產後將年產1500萬平方米印製電路板,大幅降低電子信息類企業配套成本。

重慶萬州區發改委副主任冉仕偉、四川瀘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張毅賢等基層幹部告訴記者,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框架下,川渝部分毗鄰地區正在謀劃突破現有行政區劃限制設置新區或共同開發區,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進一步推進跨區域產業協作。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6月10日,在重慶創業的成都人譚殿楊,在成都高新區市場監管局領取了營業執照。這是成渝探索市場監管一體化合作後互發的首張營業執照,標誌著成渝兩地高新區市場監管一體化正式開啟。

今年5月,成都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和重慶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從監管維權、執法辦案、改革創新等5個方面,探索市場監管一體化合作。雙方探索互設成渝雙城經濟圈企業開辦綜合窗口,構建跨區域市場準入服務系統,實現證照異地互辦互發。

“以前重慶創業者要在成都辦理營業執照,來回至少要奔波半個月,現在在家門口當天就能辦成,簡直太方便了。”譚殿楊說。

今年以來,川渝兩地公共服務一體化趨勢明顯加強,助推兩地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流動。

兩地住房公積金“一地辦”也已成為現實。7月3日,成渝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繳存證明實現無紙化,在成渝兩地間申請異地貸款的職工無需再提供紙質版《異地住房公積金繳存證明》,辦理住房公積金業務不用再“兩地跑”。

在重慶置業的成都人彭世成就是這項措施的受益者之一。彭世成在成都工作,最近在重慶江津區用公積金貸款購房。“以前,在成渝兩地尚未實現異地貸款繳存證明無紙化之前,要打印相關紙質證明,至少要在重慶和成都之間跑兩趟。”彭世成說,如今他在重慶申請貸款時不需再提供《異地住房公積金繳存證明》紙質材料,所需資料與重慶繳存職工一樣,所有審核在線上進行,一天就能完成貸款申請。

社會治安方面的一體化也已實現突破。6月15日,重慶市永川區公安局聯合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公安局,在永川區朱沱鎮九層巖村、合江縣白沙鎮忠孝村成立川渝首個聯合治安聯調室、交通武裝檢查站。永川區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聯調室設立後,兩地公安機關共開展聯合巡邏5次,抓獲犯罪嫌疑人2名,破獲盜竊等案件十餘件。未來,兩地公安機關將進一步深化警務協作,定期開展聯合排查整治,協同做好交界地區視頻鏡頭布建,定期開展聯合執法行動,提高區域整體防控能力。

同時,川渝還聯合開展線上求職招聘。5月27日,川渝聯合開通線上求職招聘信息系統,同步收集、發佈兩地企業用工信息。這是川渝兩地第一次聯合開通線上求職招聘。截至7月15日,川渝兩地共有1.3萬餘家企業在平臺發佈涉及製造業、建築業、金融業等多個行業的招聘崗位60餘萬個。

此外,川渝兩地在公共交通票務互通、養老保險關係的轉移接續、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等公共服務領域,均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不斷釋放出“一家親”“一盤棋”的強烈信號。

本文來源:《瞭望》2020年第39期封面專題報道《成渝攜手新使命》,此為第二篇,原題《告別“瑜亮之爭”》

作者:李勇 惠小勇 趙宇飛 江毅

微信編輯: 王子清

成渝,這次要搞大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