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的成功背後,有著被誤解的曾志偉

身為60後的中國人,在改革開放初期正值壯年,但凡機靈一點,都可以捕捉到各個領域的黃金時機。當時只要敢出來擺個地攤,就可以成為萬元戶,別說是個大學生,只要是個高中生,就業都會不成問題。

郎平從1981年開始排球事業的三連冠,20剛出頭,就已經處於事業的巔峰。女排運動員刷新了新中國體育史上的記錄,也為處於改革初期的中國人增強不少自信,當時的我們面對外部的世界,大大小小都一臉懵逼,出國見到沒有營業員的外國超市,都能緊張的暈過去。

陳可辛的成功背後,有著被誤解的曾志偉

而八十年代初的鞏俐正面臨著自己命運最波折的四年,從1981年開始高考,連續四年的落榜,差點讓這個山東姑娘徹底放棄了自己的演藝道路。好在1985年被中戲的破格錄取,到兩年後接拍《紅高粱》,命運終於向鞏俐友好的拉開了大幕。

郎平則在1986年時選擇退役遠走美國,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外。又在1995年和2013年分別出任中國女排的主教練,帶領女排姑娘們重回巔峰。事業會峰迴路轉,人的堅定和執著不會改變。

陳可辛的成功背後,有著被誤解的曾志偉

這期間陳可辛香港的演藝圈做著辛苦的工作,從場記和助理導演開始,幸運之光還沒有照在他的身上,直到曾志偉力邀他加入自己新創建的電影公司UFO,想拍一點不一樣的電影,這個文藝片之王,才算有了第一個大展拳腳的空間。

1991年,陳可辛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導演處女作《雙城故事》,其中曾志偉扮演的深情、落魄、頗有成人之美的大哥,一舉戰勝正值巔峰狀態的周星馳和周潤發,拿到了次年的金像獎。

陳可辛的成功背後,有著被誤解的曾志偉

而我們回頭再看1996年,讓陳可辛影史留名的《甜蜜蜜》,張曼玉和曾志偉的對手戲,依然覺得陳可辛和曾志偉“情比金堅”的感情更動人。陳可辛的成功背後,有被誤解的曾志偉。雖然兩人後來因為製作理念的不同而分開,但陳可辛一直將曾志偉看作唯一敬重的香港演藝圈大哥。

進入90年代,香港這對電影人的惺惺相惜屬於人文情懷的慢產出慢節奏,而大陸這邊,鞏俐和張藝謀這一對珠聯璧合的電影人正快馬加鞭產出高峰時期的一系列電影。像《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秋菊打官司》等等,這些高產而且精品的影片,幾乎是代表了當時中國大陸電影行業的最高水平,在國際上屢獲大獎,香港和大陸地區的電影人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合作。

陳可辛的成功背後,有著被誤解的曾志偉

在這個階段,鞏俐參演的香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成為當年的影視票房冠軍。即使終止了和張藝謀的合作,鞏俐參演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依然是星途一片大好,可是一過了90年代,彷彿她進軍的鼓點就慢了下來。

而陳可辛也在經歷一個艱辛的盤整過程,他嘗試過《三更》等恐怖影片的拍攝,負責監製《金雞》等一系列的影片,雖有不少獲獎或提名的機會,但都不是最在狀態的時候。直到他決定把工作的重心挪到北京。

陳可辛的成功背後,有著被誤解的曾志偉

2005年開始,陳可辛拍攝的《如果.愛》彷彿在拉近北京和香港兩地的距離。

2007年的《投名狀》,就更是將一個兩岸三地的共同歷史落腳在同樣的時空中。

2013年的《中國合夥人》,票房高達5億,或許再次證明了陳可辛北上的選擇是正確的。

陳可辛的成功背後,有著被誤解的曾志偉

中國大概是最不缺乏故事題材的國家,但是我們真的非常缺乏能夠講好故事的人。影片《親愛的》,從被拐賣的兒童,到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到情與理、情與法的糾結。人們彷彿又看到了陳可辛那種“天涯盡是可憐人”的人文情懷。

陳可辛、郎平、鞏俐3名60後的奪冠之路,中國人都像是各個行當的手藝人,不管經歷了人生高潮還是低潮,都在不斷打磨自己的階段,技藝精良,就是江湖上的好口碑,不管是混兩岸三地還是海外,讓人捧場,就是靠自己的看家本事。

陳可辛的成功背後,有著被誤解的曾志偉

無論是《奪冠》還是《李娜》,這兩部運動題材的影片,似乎都在講主旋律的故事,講故事的難度都會增大,很容易把故事講成新聞聯播,當初陳可辛和曾志偉另起爐灶,是因為他們想遵守一個共同的拍片準則,就是不跟風,新的題材創作,當然也要賣座。陳可辛真的做到了,能夠拍出“春風十里相逢一笑”的導演,功力非淺。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