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性是相同的嗎?

先鋒阿慶


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前面的性是"泛"指,是指人的性,是所有人的基本性,是共性,是說任何人生來就有善良的一面,而不是生來就是"惡"的,後來之所以變"不善"是外界環境所影響,是受外力推動。而後面的"性",是單指,是指人的個性,是指某個人從小養成的脾氣,性格和習慣,而此"性"並非彼"性",這個"性"是有好壞之分,善惡之別的。比如說,某個人喜好賭博,醉酒打人罵人,我們只能說此人秉性不好,脾氣差,而不能一概而論說"人不善"。


大山看社會


兩句話展現的問題不同,“人之初,性本善”說的是人初生的時候本是善良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是後天已經形成的性格很難被改變。

我曾將新生比做白紙,一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無論性格、人生觀、為人處事的原則等都是沒有的,所有的性格都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學習而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多指一個人,在後天經驗積累所形成的一種固定型思維,我並不認可這句話,我認為完事萬物皆可變化而人是高級動物,又怎能不變化。

所以這“人之初,性本善”與“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不是一回事。




書不遠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出自《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傳統啟蒙典籍之一。《三字經》的核心也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廉等。

“人之初,性本善”中的這個“性”是指的人剛出生的嬰兒時期的本原狀態。嬰兒出生時的第一次哭啼,不是飢餓的求援信號,也不是有意向的交流,而是出生宣言。

初生嬰兒的生存是順其自然的,餓了哭,疼了也哭。其動作是口舔雙手,雙腳翹起,這是人在母胎裡的狀態。

初生嬰兒是矇昧的,沒有絲毫識別的意識,無善惡之分,無智愚之別。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出自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恆言》。

在人力的作用下,江河可以改道,山巒可以夷平,但是人性的特徵難以改變。

何為人性的特徵?利己,貪慾,執著。佛教所說的“貪,嗔,痴。”這就是人性,人性特徵的形成是受社會價值觀,文明進化,物質財富等等的影響,塑造而成的個體不同的價值觀。

“人之初,性本善”的性是一種出世的特徵性。

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性是一種入世的特徵性。

“出世”與“入世”是兩種價值觀,我們應該推崇以“出世”的精神過“入世”的生活,這才是人生最積極,最美好的生活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