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提起“中國戲劇理論始祖”“東方莎士比亞”“世界喜劇大師”李漁,你感覺很陌生,那麼,為世人所熟知的、大名鼎鼎的《芥子園畫譜》,或許能喚起人們對他的恍然大悟。
作為清代出版界的大佬、清代文藝圈最有影響力的KOL和帶貨達人、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世界文化名人”李漁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他的獨立出版社“芥子園”,作為清代出版業的著名品牌、中國出版業的先驅,沿襲兩百多年不衰,影響了今天的每一個人。
《芥子園畫譜》。圖片來源網絡
比如,他作為總編輯刊印的《芥子園畫譜》,是中國畫的經典教科書,出版三百多年未曾斷印。中國近代畫壇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陸儼少等,都是從《芥子園畫譜》出發,走向了名垂青史。
再比如,他作為出版人編印的“清初通俗小說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被後世廣為流傳。
說這些的目的就是想強調,李漁是古代集吃喝玩樂之大成的第一梯隊代表,是我們談吃喝玩樂時繞不過去的大咖。所以,他的著作《閒情偶寄》中對飲食的看法和主張,也是十分有標杆意義的。
《閒情偶寄》。圖片來源網絡
《閒情偶寄》在中國傳統雅文化中享有很高聲譽,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林語堂對這本書的“全”有一段評價:“在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個重要部分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導引。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
其中,“飲饌部”是書中的重點章節,分了三個飲食目錄等級:“蔬食第一,穀食第二,肉食第三”,明確了他在飲食上的主張和態度。
如果將“飲饌部“所有內容概括為24字訣,就是:“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可以說,這24字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對飲食最高追求。
圖片來源網絡
其中一段,他寫道:“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破,是猶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於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是,是則謬矣。吾輯《飲饌》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茲在茲,而不忍或忘者矣。”
翻譯成白話就是:“我覺得在飲食上,製作精細的肉不如普通肉,普通肉不如蔬菜,也是因為逐漸貼近自然。穿著草衣吃素食,是上古時代的民風,人們都遠離肥膩的東西而喜歡吃蔬菜。肚裡裝的都是蔬菜,不去吃鮮美的肉食,還跟上古的人一樣,保持這樣的飲食習慣,這與崇尚古玩是同一個道理。奇怪的是,世人拋棄尊古的美名,把這種做法當作異端的教條,說是佛法這麼說的,這就大錯特錯了。我編這一卷《飲饌》,提倡蔬菜而貶斥肉食,一是因為崇尚節儉,一是為了學古、復古。對於慎重對待屠宰以及珍惜生命的信條,更是時刻念念在心,一刻也不會忘記。”
一言以蓋之,就是
人應該“於儉約中求飲食的精美,在平淡處得生活之樂趣”。綜合來看,李漁反對奢靡飲食,把“口腹”之慾看成人類“詐偽奸險之事”的根源。他反對奢靡飲食,並旗幟鮮明地提出“後肉食而首蔬菜”的自然飲食之道,這一思想對當今人們的飲食實踐仍具有指導意義。
因為各種原因,當前我們生活在一個壓力較大的社會環境中,每個人都渴望著減負前行。相配套的,新時代的飲食觀應該是追求身體的素淨和精神的飽滿,為我們的生活減負服務。李漁的“於儉約中求飲食的精美,在平淡處得生活之樂趣”,對我們處理過度飽和的物質生活,有現實的借鑑意義。
關於“食材儉約”與“飲食精美”的關係,從小成長在北京胡同中的當代藝術家宋冬,在個人展覽《窮人的智慧》中的一段話,或許能側面說明一二。
圖片來源網絡
“像我爸會用大白菜做二十幾種不同的菜餚。可以曬成幹,可以漬酸菜,可以醋溜,可以烤著吃,他總是給你變著法做換口味,所以我特佩服我爸……這是北方的一個傳統習慣,冬天靠冬儲大白菜過日子,在北京就是每年11月7日,我們就開始存儲大白菜了。”
將大白菜做出二十幾種味道,把“小”家庭的“小”食材做出了“大”滋味。這難道不是一種智慧嗎?
況且,兩千年前老子已經指出了妨礙我們身體素淨和精神飽滿的原因:“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所以,如何才能身體素淨和精神飽滿?
一個字,戒。
祝您吃出屬於中國人的調調,從平淡中吃出不平凡的味道,調整出健康的身體和清爽的心靈,輕裝前行。
END
來源:中國環境
編輯:秦超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互聯網、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版權合作聯繫電話:010-67172392
侵權舉報聯繫電話:010-6711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