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之襄樊鏖兵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古今看天下,再点击关注,每天免费分享,你我共同成长】

在宋末元初,宋元之间发生了一场历史六年的大决战——襄樊之战。这次战役,南宋失败,襄樊失守,元军占领襄樊,元军进军南宋的门户大开,三年以后,南宋都城临安被占,南宋亡国。我们今天来重温一下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吧。

一、襄樊之战的大背景

襄樊之战前,蒙古军已于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彻底灭亡金朝,宋元已经在淮河和汉水流域北边接界。蒙古蒙哥汗时,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忽必烈受命从甘肃经青海、四川至云南,消灭了大理国和吐蕃国地方割据政权,对南宋已经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发动了全面的战争。二月,他命令阿里不哥留守和林,亲自率军进入西蜀。同时,他命令蒙将塔里察、张柔进攻长江中游。又命令乌良合台由大理率军北上,形成对南宋的南北夹击之势。塔察儿部失利后,他又命忽必烈代之统军。蒙哥汗的计划是占领四川,顺流东下,三路大军会师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再东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宋的都城)。消灭南宋。蒙古军遭到宋军民的激烈抵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六月,蒙哥汗在进攻合州时,在钓鱼城督战时为火炮伤,七月,死于军中。此时,忽必烈已率军,于八月渡过淮河,入大胜关,抵达长江北岸。蒙哥汗的死,引起了汗位的争夺,忽必烈不得不于南宋议和,率军北归。

宋元之襄樊鏖兵

元宋形势图

二、襄樊之战的起因

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继承汗位。随后,阿里不哥在上都也称帝。最终,忽必烈于至元元年(公元1264)四月获胜,取得合法汗位。忽必烈取得汗位后,于至元八年(公元1271)十一月,改国号为“大元”,并迁都至燕京(今北京),改名为中都,后又改名大都。这期间,保持元宋议和的友好局面。

宋元之襄樊鏖兵

元世祖忽必烈汗

忽必烈汗位巩固后,经过长期精心准备,将灭宋提上日程。早前,忽必烈刚继承汗位时,他派郝经为国信使出使南宋宣告自己继承汗位的消息,并落实当初元宋议和南宋答应的议和协议:元宋以长江为界,宋每年纳银20万两,绢20万匹。因当时的权相贾似道签约后,不敢告知朝廷,怕事情败露,就把郝经拘留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忽必烈得不到消息,派使寻找也毫无结果。至元四年(公元1267),忽必烈便依次事为借口,决定伐宋。

当年的十一月,南宋降将刘整献策:“攻宋方略,应当是先图襄阳。如能得手,便可由汉水入长江,一举扫平南宋。”忽必烈采纳此策。

由此,襄樊便成为元灭宋的首选之战,成为南宋和元争夺战的焦点。

三、襄樊之战的经过

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二月,忽必烈命令蒙将阿术和刘整围困襄樊重镇,战争开始。

宋元之襄樊鏖兵

襄樊之战形势图

南宋朝廷任命吕文焕为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负责襄樊防务。

襄樊由襄阳和樊城两城构成,襄阳处汉水南岸,樊城处汉水北岸。两城相互为援,城坚物丰,兵储可用十年。该城成为拱卫长江的屏障。

蒙古军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修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对襄阳进行包围。

为打破蒙古军对襄阳的包围,宋廷命吕文焕于当年十一月率军攻击蒙军,结果惨败。

次年(公元1269)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进攻包围襄樊的蒙古军作战,被蒙古军将军阿术打败。

第二年(公元1270年),蒙古军完全完成了对襄阳城的包围。

此时,襄樊的包围和反包围争夺战已进行了三年。由于权臣贾似道当权,欺骗朝廷,宋度宗不知军情。其他人受到逼迫,也不敢言襄樊战事。襄樊军民得不到兵力和物资的有效援助,独立作战,军民受困。

至元八年(公元1271)三月,蒙将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军加大攻势。宋将张贵和张顺率领战舰和援助物资增援襄樊。张顺战死军中,张贵在襄阳城外的龙尾洲遭遇蒙军,在作战中被俘,不屈就义。襄樊之战的最后一次救援失败。

至元九年(公元1272)正月,元军统帅才用张弘范断绝襄樊水上联系的策略,用“回回炮”猛攻樊城。樊城守将范天顺战死,宋将牛富和偏将王福继续率领樊城的军民坚持抵御蒙军,终因不敌,樊城失陷。唇亡齿寒,襄阳一座孤城,在吕文焕的坚持下,粮尽兵绝,在元军的劝说下,为保民众,不得已降元。

宋元之襄樊鏖兵


襄樊之战持续了六年,异常惨烈。元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每年耗费占政府入库收入的近半。随着襄樊之战的失败,南宋朝廷的败亡也为时不远了。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欢迎分享评论点赞转发)

(于2020.2.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