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委會八個大喇叭:要治碎片化的病

一直以來,比較喜歡看《半月談》一些調查性報導,特別是它們關於基層治理中的新情況。最近看了一個典型的報道,講的是某基層村委會喇叭多的問題。

村委會的喇叭確實多,多到什麼程度呢?多到這樣的程度:從2016年開始,他們村委會陸續安裝了8個喇叭,分屬四個部門,每個都要在村裡裝上2個,於是村委會就掛起了8個喇叭。裝一組喇叭要花費2000元左右,結果生生花了8000元。其實,最多兩個就夠用了,平時只能把喇叭關了,上面檢查再打開。

報道中分析了不少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碎片化治理的痼疾頑症。所謂的碎片化治理,就是在中層的政府結構中,各部門按照功能分工,各管一攤。各人自掃門前雪是這種分工模式的內涵。

但是由於這種部門的分割,往往導致現實中各自為政。一些部門就是自說自話,互不通氣。最終在現實中就是隻管“門前雪”,不管“瓦上霜”,到基層就是令人疲於奔命比如,報導中出現的這種喇叭累贅的情況。如果再加上一點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東西,往往會使得情況變得更加嚴峻。

如果要治理基層末梢遇到的這種尷尬情況,還是要突出辯證思維,腳疼醫頭,從碎片化的治理模式入手,打造整體化的治理體系,形成和強化溝通模式,提高溝通的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