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拾花·入馔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春兰,秋菊,夏荷,冬梅。


四时之芬芳,餐风饮露,汲取日月之精华,厚土之琼浆,凝聚世间所有的美好。自有懂花惜花之人,花开时赏花,花落时食花,细致地享受着花儿带来的享受。


食花虽不能饱腹,但因其清香绚烂,总能让人体会到清新脱俗的境界,这大概就是花馔的妙处了。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以花入馔,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屈原在《离骚》中吟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直接反映出战国末期就有了食花的习俗。


鲜花入食向来不拘一格,可入粥,可蒸糕点,可炒菜,亦可作为调味品。不仅可以驻颜美容,也可供给人体营养和医疗价值。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花入粥


鲜花入粥,最养颜。软糯清香,入脾入胃,也是花儿最好的归宿。


三月,桃之夭夭,桃花粥最适宜。可将适量的粳米熬粥,辅以新鲜干净的桃花,粉红与雪白精灵在锅中翻滚缠绵,仿佛十里清香。古人言“人面桃花相映红”,虽是描写人面与桃花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却不经意间透漏桃花可润泽皮肤的功效。


南宋百科全书式经典吃食大全《山家清供》里写,“扫落梅英,捡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梅花与雪是冬天的一对清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二者合而同煮粥,洁白清香兼而有之,粥的味道自不待言。僧人们也爱将荼蘼花瓣放入加了甘草的热水中焯过之后,与粳米一起煮成粥,有“开到荼蘼花事了”的意境。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可酿酒


以花酿酒是文人们必不可少的花食,也是文人相聚、唱和诗文的雅趣。


菊花高洁,与文人遗世独立的风格不谋而合,所以菊花酿酒在我国历史很久远,早在汉魏时期已经盛行。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时陶渊明曾说:“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尤其在重阳节,饮菊花酒,取长寿之意。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除了菊花酒,桂花酒也是佳酿。八月十五,中秋月下饮桂花酒,亦是民间一大风俗传统。桂花酒香醇浓厚,色呈琥珀,上口带一点桂花香、微甜,比较粘稠,颇具特色。

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所以,历代文人特别钟爱桂花酒。屈原就写过“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 ,诗仙李白饮桂花酒成诗百篇,“送行奠桂酒,拜舞清心魂” 。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做糕饼


盛世大唐自有一番文人风雅,食花之风更是络绎不绝。据《隋唐佳话录》记载:武则天于花朝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游园赏花,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成百花糕分赐臣下。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传说清朝末年,有一次慈禧太后患病不思饮食,御膳房为了能使她进食,专门选配了茯苓、老干淀粉、松仁、桃仁、蜂蜜、桂花等原料,在烤模上铸上花纹,精心烤制了薄如白纸的茯苓饼。刚烤好的茯苓饼香甜酥脆、入口即化,慈禧吃了,极为高兴。从此,茯苓饼便作为宫廷糕点流传下来。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烹花茶


花与茶,自古就有不解之缘。人们自古以花为友,茶为伴,宋人在花与茶的情趣中领会到其中的奥妙,以花代替香料入茶,从此一汪清水里有了茶的恬静和花的芬芳,自有一股清雅之气。从此,烹制花茶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喜好之一。


古人以腌制新鲜花朵密封,来年取出泡茶喝,轻呷一口,一缕芬芳沁人心脾,心灵为之涤荡。


中国文人喝茶十分讲究,既要有滋味,又要实现人与天地四时的默契。因此,四时不同,人们饮花茶也按季节所饮品种不同。春兰、夏荷、秋莲、冬梅皆可入茶,四时之味,尽在其中。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清朝历代皇帝喜爱饮茶,宫廷饮茶之风盛行,宫廷内务府专门设有“御茶坊”,乾隆皇帝尤其喜欢喝“三清茶”,即以梅花、松子、佛手三样清品入茶,称为“三清”。


从乾隆八年开始,每年举行的重华宫茶宴上,百官有饮茶赋诗的传统,然后把吟诵的诗句抄在茶碗上,就变成了著名的三清茶诗碗。现今仍存有乾隆御题的三清茶诗碗,上曰:“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花宴|拾花入馔,秀色可餐


中国人食之杂,可谓五花八门。而食之雅,亦是世上难得。在生活中花点小心思,寻找精致的小美好,诗和远方便可在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