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壓抑的人,並不委屈

內心壓抑的人,並不委屈

謙虛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自身修養的象徵。一個講話有禮貌的人在社交場合是受歡迎的,因為這種謙虛和禮貌能夠縮短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要想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有分寸地使用恭敬的語言是很重要的。

根據不同的時間、場合和目的,巧妙地使用這種言辭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過猶則不及,言辭過恭不僅顯得膚淺還會讓人產生反感。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適度的禮貌,才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禮貌是一種禮儀,它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辭等,人人都必須遵循。太過殷勤,反而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內心壓抑的人,並不委屈

法國作家拉伯雷說:“外表上的禮節,只要稍具有知識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現出內在的道德品行,則必須具備更多的氣質。”因此那些從言辭到行動都是畢恭畢敬惹人反感的人,通常是因為氣質上的欠缺。

這些人缺乏自信,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一般總是低聲下氣,始終用恭敬的語言、讚美的口氣說話。初交時,對方雖然會有受寵若驚之感,但絕不會對這些人產生厭惡。然而隨著交往的日益深入,對方便會逐漸察覺這種人的態度,而且會氣惱不已。於是這種人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就變為:“那傢伙原來是個口是心非、表面恭敬的人!”

童年時期的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很大的影響。這種言辭過恭的人小時候一定受到過雙親嚴厲而又錯誤的教育,尤其是有關禮節方面的。因此,那些在一般人看來是可原諒的小錯誤,卻觸犯了他們的思想,導致他們產生了罪惡、不安和恐懼等的感覺。

這種情況下,他們便將種種慾望、衝動和情緒全壓抑在內心深處,死死禁錮著。但是這種被壓抑的慾望、衝動和情緒越積越多,總有一天會形成強大的攻擊衝動而發洩出來。他們其實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是為了掩飾,他們選擇對人更加謙恭。

於是,我們不難看出,這類以令人難以忍受的過分謙恭的態度對待他人的人,內心往往鬱積著對他人的強烈攻擊欲。

內心壓抑的人,並不委屈

日本有一位語言學家曾經說:“敬語顯示出人際關係的密疏、身份、勢力,一旦使用不當或錯誤,便擾亂了應有的彼此關係。”根據這種看法,在某種無關緊要或很熟悉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敬語。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很親密的人際關係群中,碰見有人突然使用敬語對你說話,這時候你就會考慮是否在你們之間出現了新的障礙?

在交談中常常無意識地使用敬語,會給人一種生疏的感覺,表示與對方心理距離很大。過分地使用敬語,還可以表示激烈的忌妒、敵意、輕蔑和戒心。當一個女人對男人說話時使用過多的敬語,那麼她絕對不是表示對他的尊敬,反而是表示對這個人的排斥,她根本一點都不想和他交往,想盡快地離開。

內心壓抑的人,並不委屈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雖然彼此交往很久,雙方的瞭解也很深刻,但是,對方依然習慣運用客氣與親切的措辭,所說的毎一句話也十分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如果不是在心理上懷有衝突與苦悶,就是在心中懷有敵意。

如果有人企圖利用這種方式和態度闖進對方心裡,突破對方心中的警戒線,這個時候他會故意使用謙遜與客氣的言語。而實際上他們的過度禮貌背後隱藏的真正動機在於控制對方,讓對方沒有理由拒絕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