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古代女性的影响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虽然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兴起,后来经历了历代社会繁荣昌盛时期,孔孟的儒家思想更加完善和根深蒂固。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但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经常以君子、小人谈古论今,很少提及女子,这与女子在古代社会中地位低下有关。

《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虽然当时孔子讲话的对象是君子中“人主”,这里的“女子”和“小人”也是特指“人主”身边的臣妾。这句话中孔子说:“女子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从客观上讲,孔子并非贬低女子,他是针对君王这样讲。但当时的社会,已经形成了女人地位低下的世俗,如果当时的君王是个女子呢?孔子是不是也这样讲?归根结底,还是女子在社会中的角色决定了她们的命运。

古代社会女子的社会角色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先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分工说起。在上古时期,原始社会主要以妇女采摘为生,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母系继承制及男嫁女,形成了母系氏族社会,但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期,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男子逐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妇女在生产中退居次要地位,大约到了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开始实行父系继承制及女嫁男、从夫居的婚居住制度,男尊女卑意识乃因之而萌生。自此以后,男性统治了五千年。

从上古到东周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演变,女性的社会主导地位逐渐被男性所取代。这段时期,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在社会分工中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儒家思想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成为上层阶级统领国家的工具。而在儒家思想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体现,就是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角色进行限制和规训,形成封建礼教下传统的“男尊女卑”现象。

《三从》、《四德》对古代妇女进行约束和教化,让妇女从小就养成儒家思想中所谓的“美德”。《四德》包括了传统的“妇学”四项教育内容,就是儒家所称的“四教”,“妇德”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其中“贞顺”是妇德的核心,“贞”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顺”就是《礼记》中说的“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现在来看,一夫多妻和“贞”节才是对古代妇女毒害最深的思想枷锁,让无数女子背负了历史的恶名,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实行,始于父系继成制时期,自春秋战国以后,逐渐以制度形式规定下来。如果正室没有生育男丁,丈夫是可以纳妾,纳妾有两个作用,一是添丁,二是性奴。《说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为奴隶,因此“妾”的本义就是“女奴”。《春秋》云:“女为人妾,妾,不娉也“,妾的地位是低于妻的,法律地位也要低于妻,被限制了自由,是男主人的性奴。可见,一夫多妻制才是确立妇女在社会中“地位低下”的标志。

据史料记载,五代的李后主李煜有个妃子窅娘裹脚(亦称为“缠足”),这才开创了中国女性缠足的记录,后来到了南宋以后,缠足开始兴盛,小脚已成为那个年代时髦的象征,到元朝后,裹脚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一时兴起用“三寸金莲”来评价女子的美。古代女人裹脚实质是限制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这不仅让人想起非洲的割礼,两者都是一样的残忍,对当时女性的身心摧残无法想象。

“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清朝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也有另一种解释:女子如果没有才学,就看她有没有品德。大多数人都理解为第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反映了妇女在古代的地位; 第二种说法其实也间接地反映了古代妇女的角色。古代儒家思想倡导女人不上学,男孩长到四五岁就要去私塾上学,而女孩只能在家学针线活,她们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礼仪教训,思想上被套上了三从四德的生活模式。女子在古代都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根本没有平等的地位和尊严。

客观上讲,虽然儒家思想被后人有所误解,特别是对妇女的偏见影响至深,像古代女子受到“男尊女卑”的歧视也不反对,还以“无才便是德”引以为荣,这实际上是一些人对儒家思想的片面理解和误解造生的结果,可老百姓却一直坚守着这个观念,古代妇女不光自已愘守着这个准则,也对刚出生的孩童灌输这些思想。而那些官宦世家、富人家的女子虽然也遵循这一礼训,却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乏也有一些出类拔萃者,例如,古代也出过象李清照、武则天这样的“有才学”的奇女子。

儒家思想对古代女性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