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知名度最高的幾個村及其名稱由來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據統計,石首目前城鄉共有村、社區居委會300餘個,每個村、社區名稱的由來都蘊藏著其人文歷史、地理特點及神話傳說特色。現筆者根據粗淺的歷史和現代知識,將部分地名按特點羅列組合,以博大家茶餘飯後一笑,在娛樂同時能品位瞭解些歷史和地理知識,使大家更加熱愛石首家鄉。在此說明的是,本文力爭涉及所有的村及居委會,每村只點到一處,觀點純屬一家之見,資料來源與實際可能有個別出入,歡迎批評指正。

一 石首知名度(應該)最高的十個村名

天鵝洲三戶街村:相傳早年有三戶人家在此落戶經商而形成小街而得名。儘管村名並無大氣感,但該村論耕地和人口,在石首絕對屬大村,更主要的是人們熟知的天鵝洲管委會、國家級白鰭豚保護區、沙灘子集鎮、馮家潭泵站等均建於該村,據說該村還是石首境內祖籍湖南人最多的村,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可謂不大。九八抗洪烈士胡貽紅系該村人。

天鵝洲柴碼頭村:原為長江運輸蘆葦柴的小碼頭得名。與三戶街村相反,柴碼頭村耕地與人口均為小村,但令人不能忽視的是毗鄰該村的外灘竟是長江中游著名的天鵝洲溼地,現已成為全國最著名的國家級麇鹿自然保護區。只是令人遺憾的是該村守著麇鹿“寶地”竟沒有藉機生財,現在國內外知道麇鹿自然保護區的人不少,但知道保護區鄰居柴碼頭的人在石首都不多。筆者建議柴碼頭要促進經濟繁榮與發展,要敢打“麇鹿牌”,可設想將村更名,改為與麇鹿有關的村名,一定比目前無特色的柴碼頭知名。

小河口新河村:此地因原有一條與長江相通的新內河而得名。因地勢偏僻,經濟落後,新河在小河口鎮名氣也不算大,然而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新河村的前身袁家鋪村是一個革命火種聚集的紅色根據地。周逸群在此地主持召開了著名的中共鄂西特委第二次代表大會,作出了許多重要決議,袁家鋪被批准成立特別鄉。只是因形勢發展,湘鄂西根據地中心逐漸由石首向監利、洪湖一帶發展,袁家鋪開始歸於寂寞,原址也逐漸崩於江中,但在石首革命史上,袁家鋪必將留下光輝的一頁。從此村走出的石首名人有原四川省機械工業廳副廳長兼黨組副書記、副省級幹部譚凱豐,原麻城市委書記,現長江傳媒出版集團總經理劉志田等人。筆者建議為懷念革命先烈,牢記革命傳統,如將新河村恢復袁家鋪村名,意義更大。

桃花山李花山村:村名來源於滿山盛開的李樹。“桃李滿天下”,李花山能與桃花山在地名上並稱,足見其的確有不平凡之處。李花山村還是湖北百個“旅遊名村”,這也是全石首的驕傲。但筆者始終認為,李花山村名固然美,可如果以位於村內的“石首紅色第一景--紅軍樹”為村名,知名度會更高。

調關槎港村:相傳早年一木商浮筏(槎)流經此處,用一木筏換取一棵檀香樹得名,此村依槎港山名而來。在石首,槎港因地勢偏僻,經濟落後而少入人眼球,但翻開歷史,在宋代這裡竟是一個存在了128年之久的建寧縣府所在地,其管轄範圍含今石首、監利及華容等縣市各一部分。隨著歷史煙雲的逝去,建寧遺址早已消逝於槎港地下。為了紀念古建寧縣,石首城區命名了一條建寧大道,只是其含義不為人所知,但筆者認為,既然如此將槎港村更名為建寧村,不是更是更好的紀念嗎?

調關北湖村:因地處三菱湖以北而得名。在石首農村發展史中,不同的時期因政治和經濟建設需要,總會湧現出一批典型示範村,現如今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昔日因飼養母豬而造成環境髒亂差的北湖村,竟一躍為典型中的樣榜村,甚至躋身省級示範村,引來越來越多關注的自光。

東昇走馬嶺村:相傳三國時期關羽騎馬奔走此地長嶺而得名。上世紀九十年代經考古專家發掘,竟發現此地一直被磚瓦廠取土的大土包,原來是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嶺文化晚期的古城遺址,這也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和麵積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古城址之一。其遺址已被列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走馬嶺遺址知名度的提升,走馬嶺村順勢打出自己的品牌,應有著得天足道的優勢條件。

高基廟橋堰堤村:原為上津湖畔一壩,南有一橋,北有一堰,故名橋堰,後在此地築一界堤,取名橋堰堤。石首300個村,村村都出過各行各業知名人物,但橋堰堤出了石首當今軍界最高軍銜將領--原中共中央委員、軍事科學院院長劉精鬆上將,此村知名度自然會為人敬重。

高陵高陵崗村:此地因地勢高阜,自漢代便建有陵墓而得名。據乾隆丙辰《石首縣誌》記載:後梁孝宣三王墓、孝宣公主墓均建在高陵,並有疑冢七十二處。石首古代最有名的大臣,明代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楊薄便葬於此地。高陵崗村交通便利、經濟活躍,曾為石首十強村,村內問食崗、黃蜂腰等地名知名度也較高。由於區位條件好,茅草街鄉將鄉政府由茅草街遷至高陵崗,並撤鄉建鎮依地名為高陵鎮,也使鎮和村知名度互升。

南口上官洲村:洲,本意是指水中由沙石、泥土淤積而成的大片陸地。傳清雍正年間在此淤河挽垸開墾成官田,並分上下洲而得名。石首是名符其實的“中國防水之鄉”,防水工程為石首造就了成千上萬名百萬、千萬,乃至億萬富豪。但飲水思源,上官洲村則是石首建築防水工程的“搖籃”,石首在國內防水工程領域的知名人物,如鄒先華、劉克清、童祖元等,也大都是上官洲村人。筆者認為,眾人拾柴火焰高,能否進一步提升村級經濟基礎,使該村躋身荊州乃至全省強村行列,才能算上官洲村人真正的驕傲。

二 石首最美最響亮的十個村名

桃花山長江村:僅因位於長江岸邊得名。其實萬里長江流經地的村子數以千計,而該村則“不知天高地厚”取了個母親河的名字,而且得到國家認可,可能在荊州也絕無僅有,實在值得驕傲和自豪。

大垸新農村: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願望命名。現如今,建設“新農村”成了流行時尚語,石首的真正新農村本也正該是借東風,揚鞭奮進時。

東昇兩湖村:因地處鴨子湖和黃家拐湖附近而得名。前些年石首在兩湖建了個飛機場,但尚未起飛便夭折,兩湖村也沒能借勢騰飛。反倒是註冊的“兩湖”西瓜開始暢銷湖北湖南,兩湖村才真正在兩湖平原叫響。

東昇月亮湖村:因地處形如月亮的湖泊月亮湖而名。月亮湖是石首最早的汽車專業戶村,與上官洲村人走出去做油膏生意不同的是,月亮湖人最早走出去的是操方向盤。

東昇鳳山村:此地名來源自然與鳳凰在此山棲身有關。但多年來,鳳山知名度在石首並不高,直到幾年前人們在鳳山挖出了一具石首至今最為古老的明代女屍後,鳳山才為石首以外人所知。目前,市殯葬場和鳳山公墓都建在鳳山村,鳳山成為人們歸終安祥之地,與其地名一樣也實為名副其實。

調關黃陵山村:此山為黃土山,又多埋有陵墓,故名黃陵山。但如果不見其字只聽其音,黃陵山很容易使人誤以為“皇陵山”,一字之差,千壤之別。無獨有偶的是高陵有個黃陵公,也與皇陵一點也沒關係,只是一黃石公老漢修了一座橋,死後葬於橋旁為“黃陵橋”,後此地潰口挽成垸才名為“黃陵公”。

天鵝洲天鵝村:此地系長江外灘,地勢較高,曾有天鵝在此歇息而得名。名揚天下的天鵝洲地名也由此而來。

大垸黃金剅村:剅,是指堤壩下面用於排灌的口子或橫穿河堤的水道。此村來源於1953年,此地建有一閘,為圖吉利叫黃金剅閘,村名也稱為黃金剅村。不過,聽其音“黃金摟”真給人富裕想象的空間。改革開放之初,該村村辦企業的確在石首各村可稱得上排頭兵。

繡林太平坊社區:此地原有太平壇,太平壇後有喻家庵,庵旁開設有染坊和油榨坊,故名太平坊。太平坊--一方太平,人們無不向往太平盛世。石首城區日益發展,城郊太平坊已成城中村,該村得天時地利人和,已成石首最大的建材市場。

繡林慄田湖村:原是盛產慄谷的良田,後因五虎朝陽潰口形成一湖,取名慄田湖村,此湖早已淤積。原空軍副司令員、開國中將成鈞出生於該村。也有一說認為慄田湖乃熟田湖訛傳。

除此,桃花山桃源社區、調關金臺社區,東昇平安社區、小河口永安社區、高基廟向陽社區、橫溝市百花臺社區等新命名的社區,地名也非常美。

三 石首最有傳奇色彩的十個村名

調關伯牙口村:一是據此春秋時期俞伯牙在此逗留而得名。世人都知道俞伯牙遇知音鍾子期的傳說發生在漢陽,但石首人偏說發生在調絃口,於是這裡既有伯牙口村,又有琴臺社區。二是伯牙口村另有一地名為“北啞口”,傳玉帝在此地下令一夜之間修土地廟,其中一個叫伯牙的土地神難以忍受,便學雄雞打鳴驚走玉帝,事後玉帝發現受騙,一怒之下將伯牙打成啞巴,此地又名“北啞口”。開國將軍,原空軍政委兼黨委第一書記博傳作少將系該村人。

桃花山果老山村:相傳古代八仙中張果老在此山煉丹,故名果老山,村名由此來。

桃花山鹿角頭村:相傳有仙人騎鹿從此山而過,此地形又如鹿角而得名。

桃花山望夫山村:傳說秦始皇築長城時,此地多有青壯年男子被召築城,長年不歸,於是無數妻子登此山望夫早歸,故名望夫山。

桃花山古井口村:在果老山與馬鞍山之間有一常年不涸古井,相傳為八仙中張果老煉丹取水之地,此村依此得名。古井口曾為石首著名景點,只是後來在此修公路時被破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石首縣農會首領的李恆久烈士就係該村人。

東昇鴨堰橋村:比地堰中長年有七隻金燦燦的金鴨,後人在堰上建橋,取名鴨堰橋。

東昇童子崗村:相傳古時一農民得罪富人,其一對童男童女兩個孩子被地主裝進缸裡,埋於此處崗地,得名童子崗。另有一說該村應為桐梓崗,來自栽種油桐和梓樹得名。

團山寺過脈嶺村:相傳此地原系明代刑部尚書王之皓出生宅院,因地脈神仙走過之緣,誕生了王尚書,故名過脈嶺。

大垸泥南村:此地名曰“泥巴坨”,傳清末秀才李忠柄酒醉倒臥地上,滾得一身泥巴,恰好知縣乘轎路過,見狀大笑:“美哉,泥巴坨也!”現泥巴坨分為大垸泥南村和新廠泥北村兩地。

筆架山界山口社區:系筆架山與馬鞍山之間的一條交界口。傳明代兵部尚書劉大夏回到家鄉桃花山(今湖南華容境內),當時石首知縣邱某與劉多次發生爭執,邱知縣認為劉做官因為筆架山馬鞍山相連是龍脈之緣,於是下令斬斷龍脈,挖斷界山口,以消心頭之恨。此界山口指今天的文峰路延伸至建設路,俗稱好漢坡地段。而今天的界山口一般指南嶽山與馬鞍山交界處,是後為交通方便所開通。

除此,調關鎮琴臺社區系傳俞伯牙彈琴在此得名;高陵公主橋社區地名則是來自後梁孝宣公主墓在此得名。

四 以地理所在地取名的十個村名

桃花山石華堰村:位於湘鄂兩省交界處,街南有兩畝面積的堰塘,當中築有一堤,北屬湖北石首,南為湖南華容,故名石華堰。笫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石首第一任縣委書記李良耀烈士系本村人。桃花山風景名勝呂家灣水庫也在本村。

高陵石安村:此地地處湘鄂兩省交界的垸內,取湖北石首與湖南安鄉字首命名。該村也是石首地理方位最西的村。開國少將,原蘭州軍區後勤部長夏耀堂少將系該村出生。

高基廟津南村:該村因地處石首最大的湖泊--上津湖畔南岸得名。此村及臨村原屬湖南華容,在建國初期,經中南軍政委員會在對石華兩地行政區劃面積調整時,在石首操軍、塔市驛等多地劃歸華容後,作為一部分補償劃歸石首。曾任石首及荊州市主要領導的盧孝雲同志系該村出生。

高基廟沙河村:此地原系藕池河支流,後因河道變遷成為靜港,因地質多沙而得名。‘98抗洪為搶救落水群眾犧牲的張孝貴烈士系該村人。

東昇鴨子湖村:此地原系長江改道北移後遺存的老河,後圍挽成湖,有鴨群棲於此湖得名。村也因旁此湖得名。‘98抗洪時,鴨子湖是軍民抗洪的主要戰場。

桃花山馬鞍山村:此山為桃花山一山峰,因形如馬鞍而得名,該村名也由此來。

大垸大公湖村:此湖原因兩大姓為湖產權發生爭鬥,上訴縣衙,結果判令歸公,故名,

大垸北碾村:碾子灣本在江南,因河道環繞,形如整米碾槽之地,故名。1951年長江河道石首段自然裁直,碾子灣被分成江南江北兩地。此村位於江北碾子灣內。

新廠蛟子村:此地原名肖子淵,又名蛟子淵,此地上端有個深淵,傳淵底有蛟龍,故名。後開成一條河,取名蛟子河。該村位於蛟子河畔,取名蛟子村。原民盟中央副主席、山西省副省長、石首一中創辦者之一鄧初民先生,系該村走出的民主革命家。該村還是石首著名的椒套棉主要產地。

繡林南嶽山社區:南嶽山原名龍蓋山,位於城區東北首,西有馬鞍山、筆架山綿亙屹立,俯首鳥瞰,山底湖環繞。清代山頂建一南嶽廟,山名也改稱南嶽山。山南所在村依名南嶽山村,先後屬東方公社和繡林街道辦事處管轄,現為南嶽山社區居委會,中共石首市委、市政府等主要機關設在此地。對越自衛反擊戰一等功臣肖家棟烈士,系該村子弟。

除此,高陵周家湖,調關南湖等村名也由所在地理方位而來。

五 有時代革命特色的十個村名

新廠衛國村:原為一片荒洲,解放後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時築堤挽垸,為紀念而命名。

大垸合光村:在兩個村合併時,取合力走社會主義金光大道得名

大垸合豐村:以團結和睦奪取豐收的願望命名。

大垸合民村:因由三合鄉、古小鄉、焦家鄉三鄉人民合併建成。1954年在該村魯家臺,原石首縣政府縣長原有發在抗洪搶險中英勇犧牲。

南口永福村:1959年此地圍墾成垸,取名永遠造福人民願望之意。

調關火炬村:取革命火炬之意命名。

東昇東昇村:初級建社時取旭日東昇之意。駐地東洋街為一較大集鎮,相傳早年一叫東洋的女子在此開店興街,又叫東洋街。‘98抗洪烈士胥良發系本村人。

筆架山國強村:以國家強盛之意得名。

筆架山建設路社區:此地為1963年開炸東嶽山後平地建設的街道,取建設美好家園之意。現建設路已成為石首第一商業街,建設路社區居委會由筆架山居委會更名而來。

繡林解放路社區:橫跨石首東西的解放大道原址為沙湖街,因境內有一小湖沙湖,後淤積成陸地並逐漸形成街,為紀念新中國解放取名解放路,社區居委會依路名而來。

六 與古代名人古戰場相關聯的十個村名

桃花山五馬口村:相傳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將士,曾在此歇馬駐營,有五匹戰馬栓在該地山口,故名五馬口。

調關披甲湖村:相傳三國時劉備與曹操大軍在此一戰,張飛披甲上馬,得名披甲湖。

調關石戈垸村:此地位於湘鄂兩省石首與華容交界處,形似鍋底,又有傳說為古戰場,湖底沉有戈等兵器,故名。

東昇屯子山村:相傳三國時孫權大軍曾在此屯兵駐軍,由此稱屯子山。

東昇歇馬廟村:相傳三國時關羽在此紮營歇馬,後人為紀念建有一廟,名歇馬廟。

高陵固城湖村:相傳清初大將吳三桂的軍隊在此築城固守,名固城湖。

高基廟喻家碑村:明代探花曾可前墓在喻家坊,後人為紀念為他立了一塊高達十尺的石碑,故名喻家碑。石首清代女詩人曾素蓮系該村人。

南口陳幣橋村:據乾隆年前《石首縣誌》載,陳幣橋在石首縣西南20裡,以陳姓修橋得名,後石首籍明代兵部尚書王之誥捐資改修石橋,橋頭立石獅。

筆架山斷崗口村:此地在白泥湖與黃田湖交界處,有一道將兩湖隔開的長嶺。宋代農民起義軍楊麼與宋兵作戰時,為靈活迎戰,一夜挖開黃土長嶺,使兩湖相連,以通舟楫,故名斷崗口。

繡林車落崗社區:又名車羅崗,系地勢較高的丘崗。傳說三國時劉備的夫人孫尚香在此落車歇息,故名車落崗。也有傳說稱孔子落車之地。車落崗曾為繡林鎮紅星蔬菜大隊,現為繡林街道車落崗社區居委會,由郊區成為市區,素有“石首第一馬路”之稱的繡林大道便穿社區而過。

七 與動物植物名稱有關的十個村名

橫溝市馬家棚村:此地原有一茅草棚,馬姓住此而得名。

東昇花魚湖村:據傳此地原有一湖,因盛產花魚而得名。

東昇梓楠堤村:此堤原名止浪堤,人們為抗洪在堤下廣栽梓樹楠樹,以保護堤防,於是將原來的止浪堤改為梓楠堤。

久合垸蝦子咀村:該地位於團山河東岸支堤向內伸出的一個堤咀,因形似蝦子得名。

久合垸獾皮湖村:該湖以湖形似獾子皮而得名。

大垸楊柳溝村:此地原楊柳茂密成林,林中有一溝,得名。

新廠葵花村:據傳此地中心原有一湖,湖中臺上盛產葵花得名。

調關斑竹嶺村:此地為山嶺,因產斑竹而得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周逸群的戰友,後回鄉擔任中共石首中心縣委(領導湘鄂七縣)書記的李兆龍烈士便是該村人。

高基廟柑子樹村:因此地原多種柑樹而命名。

繡林槐樹堤社區:此地原系黃金堤的一段堤,堤旁長有槐樹得名,後形成街道。槐樹堤是石首回民主要聚集區,石首著名的老三(商)街、衣鋪街商業街等都位於此社區。該社區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石首縣委、蘇維埃政府和紅軍的所駐地。

除此,團山寺牛頭山村,虎頭山村,高陵牛車墩村,新廠陀楊樹村,橫溝市重陽崗村,小河口楊苗洲村、楊波坦村,東昇大楊樹村、楊林村,高基廟廣藤街村,高陵茅草街等地名也與動植物有關。

八 與數字相關的十個村名

南口二郎廟村:與該地曾修建的一座二郎廟得名有關。

高陵三興公村:傳此地曾有一街,有三家店鋪興隆,名三興街。後因街道遷移,土地充公,改名三興公。

大垸四嶺子村:由北碾村楊家臺獨子嶺子算起,往下排列,此嶺屬第四條嶺子,故名。江北新碼頭集鎮在該村。

大垸五大橋村:此地名依建橋工程序數而來。

新廠六腰壋村:此地原為築堤取土遺留的坑壋,這是第六個壋,形如豬腰子,得名。

東昇八角嶺村:此村位於北叉湖東一崗嶺,嶺上有塊八角形的田,故名。

桃花山九佛崗村:此村位於桃花山果老山東山崗,原曾建有翠林庵,內供九尊佛像,故名九佛崗。

高基廟百子庵村:此地明代有趙家幾代人同住,子孫過百,長者唯願和睦相處,築有百子庵,得村名。

天鵝洲千字頭村:此地是1940年長江河床變遷形成的沙洲,因地勢西頭大,東頭小,中間寬,猶如“千”字形狀,故名千字頭。

新廠萬家剅村:此地原有一剅閘,萬姓住旁得名。

除此,東昇三合垸村、三夾垸村,新廠三元溝村,大垸三叉港村和高陵三字崗村等,也與數字有關聯。

九 與方位形狀相關聯的十個村名

大垸東河頭村:地處長江故道南岸東頭一段,得名東河頭。

南口南尖上村:地處天星洲南端尖子上,故名南尖上。

團山寺北河口村:此地原有一條通牛皮湖的港,北從慄林河進口,南在團山河出口,當地人習慣稱進水口為北口,村在北口附近,故名北河口。

團山寺長林咀村:此地形為長嶺似碓咀,林木長滿咀上,故名長林咀。

新廠上閘村:因此地地處蛟子河上游並建有一閘,村依此叫上閘村。

小河口中洲村:此地為流沙河淤洲,地處淤洲之中間,故名中洲村。

久合垸下堰口村:1918年藕池河支堤潰口,此地衝成堰塘,地處江波渡南下1公里,故名下堰口。

小河口小河口村:此處原有一條小河,此村地處小河進口處,故名小河口。

小河口半頭嶺村:此地原有一條外洲長嶺,因長江河岸變化,崩掉了半截,該村建在剩下的半截上,故名半頭嶺。

小河口老洲嶺村:此地系長江淤積形成的一條沙嶺,因時間久遠,故名老洲嶺。

小河口新江村:此地原屬江南調關,因長江裁直後移至長江新河道北岸,故名新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該村出了一個見義勇為勇救兩名落水少年犧牲的好團員胡先鵬(市南嶽中學學生),其事蹟令人流傳至今。

除此,新廠泥北村,北垸村,大垸東堤港村,小河口南河口村、南河洲村,東昇南河頭村及橫溝市南洲子等村地名,也與此有關聯。

十 以顏色相關的十個村名

新廠銀海村:1972年此地開挖一水渠,因渠道兩邊為棉產區,以象徵棉花色如銀海為名,該村也沿用其名。開國將軍,原海軍航空兵司令員、裝甲兵副司令員頓星雲中將便誕生該村。

小河口黑瓦屋村:相傳此地原有一棟白牆瓦屋,過路行人稱其為廟,屋主忌諱將白牆用窯菸灰塗成黑色,故稱黑瓦屋,村名由此而來。

桃花山青竹溝村:該地是兩山間的一條長溝,兩旁盛長青竹而得名。桃花山蘇區中共地下黨始創者傅朝政烈士系該村人。

小河口黃沙坦村:此地原有一平坦黃沙洲地,故名黃沙坦。

大垸黃木山村:此地曾有一大片高大如山的樹林,林中住有黃姓,故名。曾受江澤民稱讚過的抗洪女英雄周菊英烈士,生前便任該村婦女主任。

大垸黃金灣村:位於黃金剅村與金家臺的轉灣處,得名黃金灣。

東昇黃家潭村:此村東有一水潭,黃姓住潭邊,故名。

南口白沙洲::此洲相傳形成於清康熙年間,歷年夏秋洪水氾濫,冬季白沙茫茫為一敞洲,洲灘沙粒呈白色,人稱白沙洲。

團山寺白家蕩村:蕩,原意是指生長著水生植物的沼澤或淺水湖(池塘)。此地有一水蕩,白家住此,故名白家蕩村。

繡林金銀壋村:壋,本意是指便於灌溉而修築的小土堤。“壋”是古云夢澤地區特有的民間方言,與水關係特別密切。此地原有一堤壋,控制水位,以保糧棉豐收,流金淌銀而得名。此村內另一小地名“牛皇廟”倒比村名更知名。該村現已成石首經濟開發區金平工業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一 與寺廟相關聯的十個村名

大垸普聖寺村:傳唐代尉遲忝在此監造普聖寺,該村建於寺旁,故名普聖寺村。

調關敕王廟村:據清同治年間《石首縣誌》載:敕王廟,舊志七王廟。該村建於廟旁,沿用其名。

調關觀音庵村:傳清末年,此地建有一庵,供奉觀音菩薩,故名,村亦沿用其名。

調關武顯廟村:清末此地建有一廟,供有武顯靈官,故名,村也用其名。

東昇長堤寺村:此地曾建有一寺,清末年間為擋白蓮湖水,於寺附近建一長堤,村名沿用長堤寺村。

東昇顯忠廟村:相傳顧復垸挽堤時,水上漂浮一個大木偶菩薩,逢當年水大未潰口,人們認為是菩薩保佑,於是在此建一顯忠廟,以表忠心,村用其名。

團山寺白果廟村:傳此地村南建一廟,廟前長有一株白果村,廟名白果廟,村亦沿用其名。

團山寺六波庵村:相傳明末年間,有六個姑娘對婚姻制度不滿,離家流落此地,修行學道,自食其力,後人為她們建一廟庵,名六姑庵。團此地位於湖畔,湖岸綠景,又名綠坡岸、六波岸,後據音稱為六波庵。石首籍教育家、石首一中創辦者之一王貫三先生系該村人。

繡林玉皇崗村:據清代同治年間《石首縣誌》載:玉皇崗建有玉皇閣,後被人流傳為玉皇廟,村沿用其名。

高基廟保真堂村:傳過去當地人為保藏真經,故建廟堂,名保真堂,村用其名。

十二 與洪水災害相關形成的十個村名

新廠茅林口村:長江曾於此地潰口,形成茅草如林的荒洲,建村後依然稱茅林口。

大垸大堤口村:1931年軍民垸圍堤(俗稱大堤),被洪水衝了一個大口子,得名大堤口。

天鵝洲沙口村:此地原屬江岸淤洲,江堤潰口時衝成決口,故名沙口子,村名沙口。

高陵流合垸村:1852年長江干堤馬林工潰口,因流沙沖積淤成一小垸,名曰流合垸。

高基廟三興垸村:此垸原由三個垸子併成,後三次潰口又三次興修,並祝願人丁興洲旺之意,取名三興垸。

久合垸梅田湖:位於藕池河西岸堤上,為石首與華容交界處,有“一街兩省”之稱。傳此地西南有梅姓水田,後因潰口被衝成湖,故名。

久合垸潭子口村:1922年藕池河西岸潰口,此地衝成一潭子,村建潭子西北,得名潭子口村。

南口南口居委會:1852年因長江干堤馬林工潰口,衝出一條河道,即藕池河,直破石首藕池街,將其分成兩部分,藕池河由此入口,河北為藕池口,河南為南口,南口由此得名。

筆架山沙嶺子:此處原屬湖泊,1918年縣城北門口潰口,洪水橫溢,此地淤積成一沙嶺,稱沙嶺子。後沙嶺子逐漸形成集市,1940年,本地街首許良化認為地名太土,於是為首報縣商會批准,更名沙銀市,銀者,富裕之意,銀與嶺近音,得名至今。但在當地群眾中,兩名通用。

筆架山北門口社區:北門是石首古縣城北門,1918年北門倒堤,潰了一口子,故稱北門口。現為筆架山街道北門口社區居委會。

十三 因抗洪搶險相關形成的十個村名

大垸古長堤:古時有一皇親住此荒灘,朝庭出於安全,在此築了一條長堤,得名古長堤。抗戰時期,此地為繁華的港口集鎮。

大垸新堤村:1972年此地新築一道堤,以抵禦洪水,依名新堤。

調關連新垸村:此地連接陳公西垸新挽的一個垸,得名連新垸。由於該村曾屬八一農場,1962年撤農場改八一大隊,人們也習慣稱之緊鄰的荊南堤為調關八一大堤。

久合垸更名垸村:此地原名外洲子,後挽堤成垸,更改其名,直接叫更名垸。

東昇新堤口村:此地於長江河道南移後,又建一新堤,村位於堤起點,故名。

東昇王海村:相傳明末,有一叫王海兒的人在此地挽堤築垸,人稱王海垸,村依地名王海村。

高陵譚家洲村:此地系安鄉河東岸淤洲,1956年冬挽成巴垸子,因地處潭家灣子對岸,故名。

久合垸保合垸村:垸,原指在沿江或沿湖地帶修建的圍堤。由焦家鋪與扯漬垸合併,取合力保農業豐收之意。

南口新垸子村:此地原系外灘,1954年冬,政府組織墾荒新建此垸,得名。

筆架山張城垸村:該垸堤始築於清代,是張姓知縣築,人們形容此堤如城牆般牢固,命名張城垸。目前張城垸已成為石首經濟開發區,楚源、吉象等大企業都座落於此地。

十四 與水利設施及活動相關聯的十個村名

橫溝市攔河壩村:蛟子河穿此村而過,河上游建有一座壩(第三道壩),因而得名。

南口柳湖壩村:此地原為柳家之湖,後在湖旁挽田築壩,故名。

橫溝市木剅口村:因此地西方一大水溝出水口建有木剅,故名。開國將軍,原總後軍需生產部長周九銀少將就是當年從該村走出的紅小鬼。

南口大剅口村:藕池河東岸幹堤曾建有一大木剅,便於橫堤垸排灌,該村建此,沿用其名。

南口官剅口村:傳清代一縣官在此地主持建一木剅,木剅旁設有渡口,得名。

筆架山周家剅村:此地周姓大戶旁曾建有一木剅,據此得名。

小河口永合閘村:1830年此地淤積成洲,名頂紅洲,解放後圍挽成永錫垸和臺興垸,1958年二垸併成永臺垸,並於1965年在永臺垸堤上建一閘,名永臺閘,村名也由此而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首農民武裝領導人馬章成烈士系該村馬家臺人。

橫溝市挖口子村:此地農民為引洪沖積淤田,便在蛟子河圍堤上挖了個口子,後在此建村,取名挖口子。

小河口何溝子村:傳清代末年,此地一個叫何解元的人為排澇,在此開挖了一條排水溝,因而得名。

高陵長港村:此溝港挖於解放前,用於排灌之用,從沈家窖至梅田湖,長達6.5公里,稱之長港。

除此,大垸新溝,東昇董家剅、新港口等村也由此而得名。

十五 以村內橋路港相關聯的十個村名

大垸新橋村:因村內建了一座新的橋樑,為紀念而得名。

桃花山小石橋村:該地有一溝港,早年為行路方便,人們用三條石搭成小橋,得名。

高陵多子橋村:傳用年此地有一張姓大戶,娶了兩房夫人,生了十六個兒子,其中一為知府,一為知縣。於是在長港建了一木橋,人們稱多子橋。

高陵拓林橋村:此地有一港,兩岸長滿石樹林,港上搭有一橋,人稱拓林橋。

高基廟高橋村:傳此地曾有一道挽拱木橋,因橋面高於兩側橋堡,故名。

筆架山杉木橋村:據清同治《石首縣誌》載:“杉木橋,一名磐石橋,距斷崗口1公里,通九湖,邑人陳禮曜補修。”村沿用其名。

東昇官路圻村:傳早年有一條官家修的路,在此地與民修的路交圻(圻即地界),村名由此而來。

調關指路碑村:此地早年曾立有一塊高大指路標的碑,故名。石首主要泵站之一大港口泵站建於該村。

橫溝市泥港子村:村靠蛟子河支流,為一狹港,俗稱泥港子。被賀龍譽為“江南人民領袖”,曾擔任石首紅色政權軍事領導人、紅八師師長的段玉林烈士系該村人。

筆架山南港子村:此地原有一港,在蚌蛤湖南邊,故名。

十六 與村內所有地勢地形相關聯的十個村名

橫溝市沙包洲村:因位於沙洲,地勢呈包狀而得名。

大垸天星堡村:原為長江中的沙洲,洲上高堡星布林立,得名。上世紀九十年代,因抗洪搶險而獻身的梁大榮生前系該村黨支部書記。

大垸魚尾洲村:地處長江外灘,地形如魚尾而得名。

大垸夾河口村:地處長江北岸,夾在兩條河中間,該村建在河口處,故名。現石首江北汽渡口設在該地。

大垸箢子口:原名淵子口,因地處長江左岸支堤北,形如箢箕,並有渡口,故名。現為大垸鎮政府所在地。

久合垸橫風嶺村:此地為一長嶺,似屏障,擋南北風,故名。

高陵月堤拐村:此村緊靠藕池河西幹堤拐彎處,形如月亮,因而得名。

南口老山咀村:該村緊挨藕池河東岸,水勢險惡湍急聲似虎吼,故名老虎咀。後因近處一崗地劃為墳山,俗稱老山咀。

調關沙咀村:此村建在一沙咀上得名。該村八十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出了許多革命先烈,如原中共石首縣委書記,湘鄂西省土地部長的屈陽春烈士等。

高基廟長嶺崗村:此地為一崗嶺,地形窄長而得名。

除此,高基廟長河村,團山寺長山村,調關沙灣村、復興洲村,大垸中嶺子村、潭(譚)子拐村、保南湖村,小河口天心洲村,天鵝洲河口村等均依地勢特點而取名。

十七 與村內建築生產設施活動相關聯的十個村名

橫溝市溜口子村:當地農民用流水落差在流水處設立一個固定的捕魚裝置,俗稱踩溜,踩溜的水溝叫溜口子,村沿用其名。

東昇滑家壋村:傳清代末年,有一姓滑的人在此地捕魚,為導水捕魚,在鎮南彭田港修建一壋,故名滑家壋,現為東昇政府所在地。

新廠新廠村: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紀載:新廠,原名段李壋,相傳離此南一公里處,有樊李二家辦有竹器廠,名樊李廠。後因江水將廠沖垮,竹器廠遷至段李壋,新建廠,故名新廠。新廠鎮名也由此而來。

團山寺木榨湖村:該地位於韓高湖進水口處,口旁曾建有一木榨房,故名。

久合垸油榨嘴村:原為團山河東岸一沙嘴,上曾建過油榨房,村沿用其名。

久合垸窯拐村:在彭田港垸堤拐彎處,曾建有三口窯,故名窯拐村。

桃花山子童閣村:該村地處山巔,原住夏、朱、張、徐、李、彭、王等七姓,專建閣學供堂,供兒童讀書,人稱子童閣。近年也有人寫成梓童閣,該村也是石首地勢最高的村。

高基廟顯濟壇村:清同治《石首縣誌》載:明朝,距縣十里,有顯濟壇,村用其名。

南口朝門臺村:相傳早年本村有一叫張百府的大戶十分孝忠皇帝,其住宅臺基朝著朝庭方向,每日三叩九拜,村也沿用其名朝門臺。

橫溝市炮船口村:原名溫碼頭,因緊靠長江北岸,商船停泊雲集成交貿易的港口,有一姓溫把持稱溫碼頭。後官府將炮船也停泊於此,人們改稱炮船口。

除此,團山寺新碼頭村,東昇土城垸村,高基廟打鼓臺等村地名也因村內建築設施得名。

十八 以姓氏旁水邊地勢得名的十個村名

新廠高家槽村:1945年此地被洪水衝了一個大槽,槽處住高姓而得名。上世紀五十年代曾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接見的全國特等勞模劉大寅,系該村人。

新廠楊家潭村:早年村旁有一大水潭,潭邊住楊家而得名。

新廠趙家灣村:位於長江故道轉灣處,趙姓較多而得名。現馮家潭二泵站建在該村。

橫溝市朱家渡村:此處為蛟子河上一渡口,早年由一朱姓人擺渡,得名朱家渡。

小河口季家咀村:此地為一外灘洲咀,早年有季姓住此而得名。

桃花山吳家壋村:此地為三菱湖西與大叉湖交界的壩壋,早年住吳姓而得名。該村是桃花山桃樹種植密集地,每年遊人紛紛到此遊園賞桃花美景。

東昇蔣家衝村:此地田原屬蔣姓所有,1910年倒堤,衝成一條低衝,得名蔣家衝。

團山寺畢家蕩村:此地村東有一水蕩,早年住畢姓,沿用其名。

久合垸殷家洲村:此地是藕池河西岸外洲,早年住有殷姓而得名。

高陵譚家洲村:系安鄉河東畔一淤洲,洲上住譚姓而得

除此,新廠王家壋,高基廟王家咀,東昇畢家塘,久合垸袁家蕩,橫溝市江家岔和筆架山梅家咀等村地名也由此而來。

十九 以姓氏加地勢建築形成的十個村名

橫溝市汪家山村:此地原有大片柴山蘆葦,住汪姓而得名。

橫溝市羅家臺村:此地位於黃洲嶺西北,羅姓大戶臺基在此而得名。

調關高家嶺村:此地因建在山崗上,住高姓而得名。

調關胥家堂村:因此村曾多住胥姓並建有祠堂而得名。

東昇餘家棚村:早年此地多住余姓且草棚居多而得名。

東昇焦山河居委會:此地原名冷水廟,有焦姓住此山麓,故此焦山。西晉太康年間開一人工河,由此向南入洞庭湖進行漕運,以起點名焦山河。焦山河曾因街市繁華(一說偏僻),在明代曾有“外國焦山河”之稱,這裡也曾是革命蘇區和鄉鎮所在地。

高基廟鄧家嶺村:此地山崗多住鄧姓而得名。

高基廟肖家嶺村:1925年此地有一條長嶺,住戶多姓肖,故名肖家嶺。

高陵王家崗村:此地有崗地住王姓因而得名。

筆架山孫家拐居委會:此地位於荊南幹堤拐彎處,有孫姓住此而得名。開國將軍,原解放軍醫學院政委周九銀少將出生此村。

除此,高陵徐家崗村,橫溝市熊家臺村,橫溝市秦家洲村,新廠楊家臺村、張家臺村,小河口鄭家臺村等村名也由此而來。

二十 因姓氏形成街巷場的十個村名

大垸岳家巷村:早年此地有一街巷,住戶以嶽姓為主而得名。

高陵晏家巷村:古時一姓晏的人在此開過鐵匠鋪,明清時逐漸形成街巷集市,得名晏家巷。

桃花山王李場村:早年該村有王、李兩姓開始經商,逐漸形成市場因而得名。石首籍教育家,一中創始人之一李沅衡先生系該村人,李老先生還是中共早期黨員惲代英和石首好兒女李兆龍、李良耀及李恆久等烈士的老師。

高基廟劉家場村:此地市場因劉姓最早經商而得名。

團山寺王家場村:傳此地最早由王姓在此經商,並逐漸形成市場而得名。

團山寺曹家場村:原名曹家廠,後曹姓人開始在此經商,形成市場得名曹家場。

高基廟馬家院村:此地原有一經商的姓馬的宅院較有名,人稱馬家院,近年也有人寫成馬家垸。

大垸丁家垸村:此小垸內多由丁姓居住而得名。九八抗洪烈士段玉華生前系該該村村民小組長。

調關章華港村:相傳此港由排水溝擴挖而成,由章、華兩姓所擁有,得名章華港。曾任紅色蘇區石首農民領導人的馬紹榜烈士系該村人。曾住石首婦協主任、蘇維埃政府婦女部長的季貴秀烈士也是該村人民好女兒。

團山寺宜山壋村:傳清末在團山河拐彎處築了一道堤,一個叫鄭宜山的人在此開店鋪經商,故名宜山壋。

二十一 因姓氏開店鋪而形成的十個村名

大垸焦家鋪村 小河口畢家鋪村 東昇陳家鋪村 東昇莊家鋪村 高基廟俞家鋪村 高基廟謝家鋪村 南口管家鋪村 繡林路家鋪村 筆架山易家鋪村 筆架山郭家鋪居委會

除此,桃花山漆家鋪村,調關革家鋪村,調關來家鋪,筆架山徐家鋪社區等地名也都由此而來。

二十二 十個以訛傳訛失去本意的十個村名

小河口神皇洲村:一個既有神仙又有皇帝的地名,是多麼令人嚮往的美好世外桃源。豈不知神皇洲地名實際與洪水有關,是循環洲一名演化而成,此地三面為長江故道所圍,水流湍急,崩岸嚴重,河床擺動頻繁,江岸淤了又崩,崩了又淤,循環返復,人們無奈稱之循環洲,後竟被人訛傳為神皇洲,成了人間美好的天堂。1998年特大洪水後,這片悲壯的土地最終被淹沒,災後重建的神皇洲整體搬遷移民,此地已成為意楊生產基地。

橫溝市羊子廟村:相傳此地原名羊泗廟村,後訛化為羊子廟;二說此地在清代光緒年間建成時,正逢一群羊子經過,遂名羊子廟;三說此廟脊兩端翹如羊角,因名羊子廟。羊子廟是石首茨米主要種植地,同時從地圖看,此地也是石首方位最北的村。

高基廟荷伍壋村:此地原名荷蕪,方言為荷花與蓮藕的統稱。1931年藕池河東岸堤潰口,此地被洪水衝成一個大蕩子,在蕩北築了一個土壋,蕩裡盛長荷蕪,後以訛傳訛為荷伍,村名沿用至今。

調關桂家鋪村:此村因早年多墳墓,人稱鬼家鋪,後因名稱不好聽,人們棍據其因雅化為桂家鋪。

久合垸西江波渡村:此地為藕池河西岸一渡口,傳原有一姓江的婆婆在此地擺渡,與對岸東江渡相對,人們稱西江婆渡,後象音稱西江波渡得名。此地是久合垸鄉政府所在地。

久合垸新字崗村:此地為崗嶺,多墓墳地,人稱新家崗,後訛稱為新字崗。

久合垸打井窖村:此地原有一內港,從團山河進口,此口俗稱窖口。窖口水淺而窄,來往船隻通過只能用力划槳,槳柄打槳樁,而名打槳窖,後人誤傳為打井窖。

團山寺黃古山村:此地為一山崗,早年韓姓在此建有府門,人稱韓府山。後黃姓住此,“府”訛音為“古”,黃府山訛為黃古山。

團山寺風波嶺村:此地形似蝗蜂窩,原名蝗蜂嶺,後雅化為風波嶺。

團山寺小新口村:此地為慄林河出口處,原住辛姓,稱為辛口,後訛為小新口。

除此,團山寺鶴灣實為郝灣訛音,東昇南河頭村寡婦夾實為寡湖夾訛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