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2019年,江蘇省江陰市蟬聯工業百強縣(市)三連冠共有11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 ,19家企業入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8家企業入圍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以約佔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超過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實現了全國縣域經濟和綜合發展“十六連冠”。助推企業上市方面,江陰擁有“中國A股第一縣”稱號。今年年初,江陰市迎來第51家上市公司——科茂新材料江陰上市公司總數和募集資金總量雙雙位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一名


70週年閱兵三軍儀仗隊的高定軍裝、“神舟十一號”航天員的航天常服、江陰大橋和港珠澳大橋上的斜拉索都是江陰製造。那麼,江陰究竟是怎麼修煉成“中國製造業第一縣”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江陰的成長髮展史。


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起家與堅守

江陰本土製造風雨前行


從發展脈絡看,江陰工業發展大致經歷了恢復改造、曲折發展、改革探索、快速發展、轉型升級等五個時期。


恢復改造期


(1949—1957年)

解放初期,江陰工業發展以恢復生產為主,產業以棉紡織和染織業為主,存在部分糧油加工業,其他工業類型極少。縣委、縣政府努力對設備簡陋,條件低劣的小作坊、小工廠進行改組,到1952年,江陰工業企業261家,較1949年增加23家,工業總產值8090萬元,年均增長26.6%。到1957年,江陰工業總產值1.32億元,比1952年增長63.0%。


曲折發展期


(1958—1978年)

1958年,江陰緊隨國家政策興辦社隊工業,掀起工業發展的熱潮。1965年,江陰工業總產值達1.63億元,涵蓋機電、冶金、化工、船舶修造、醫藥、紡織、食品等門類的工業體系初步建立。1967—1976年江陰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6%,比三年調整時期低8.7個百分點。到1978年,江陰工業企業2166家,工業總產值6.36億元,工業經濟實力悄然崛起。


改革探索期


(1978—1991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江陰採用“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等方式,推動農村貿工農一體化發展。1987年江陰撤縣設市,實施工業興市、市場對接、國際接軌,鄉鎮企業裂變發展,並逐步形成集體、民營、外向經濟三足鼎立的格局。1978—1991年,江陰工業經濟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6.36億元增長到1991年的130.30億元,年均增長26.1%。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1978年的55.1%提高到1991年的69.6%,增加14.5個百分點。


快速發展期


(1992—2012年)

1992年,江陰深入推進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實踐企業資本經營方式,大力擴展對外開放,民營經濟迎來高速發展。1995年,以江陰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一批工業園區相繼建立和完善。到1999年,江陰擁有江蘇陽光、華西村、法爾勝等8家上市企業,累計募集資金21.6億元,形成中國資本市場上獨樹一幟的“江陰板塊”。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江陰經濟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到2012年,江陰規上工業企業1418家,工業總產值6003.03億元,年均增長21.0%。


轉型升級期


(2013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後,江陰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注重新舊動能轉換。1978年,第二產業佔GDP比重55.1%。目前第二產業佔GDP比重仍為54.4%,保持住了支柱性地位,江陰成為民營製造集聚能力和水平最高的縣(市)。到2018年,江陰規上工業企業1469家,規上工業產值6059.13億元,江陰連續榮膺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一名。


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曲折與輝煌

江陰工業經濟深耕主業


1949年,江陰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總產值僅為3986萬元。經過解放初期恢復和調整,1953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24億元。經過20年曲折發展,1975年,工業總產值突破5億元,達5.50億元。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工業經濟發展乘勢而上,總量躍升並屢創新高。2002年,江陰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79.19億元。2005年突破2000億元,2006年突破3000億元,2008年突破4000億元,2010年突破5000億元,2011年邁上6000億元臺階。

到2018年,江陰工業總產值超過七千億元,超過1978年工業總產值的1200倍,相當於改革開放以來25年的工業總產值累計之和。


實體經濟是江陰經濟發展之根。1949年,江陰存在小規模的私營工業。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二分天下。1978年起,江陰多種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多元化市場主體格局逐步形成,民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江陰企業以80年代鄉鎮企業為中堅力量,逐步發展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企業。目前江陰19.1萬家市場主體中,企業有6.5萬家。2019年,江陰19家企業登榜“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民營工業企業有1205家,佔規上工業企業數的比重高達82.0%,13家企業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規上民營工業總產值佔比超過70%,民營工業對江陰規上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


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集約與高效

江陰產業體系健全完備


1949年,江陰工業企業僅有238家,僅能生產棉布、棉紗、襪子、毛巾、日用木製品、鐵製農具等初級產品。


到1978年,江陰工業產品主要以紗、布、服裝、陶瓷等輕工產品為主。


目前規上工業企業已達1728家,132家企業主持制訂了457項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主持起草了14項國際標準,有中國世界名牌1只、中國名牌13只、中國馳名商標54件、國際知名品牌領軍企業7家。電子信息、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長電科技成為我國最大、世界第三的半導體封裝測試企業,遠景能源成為我國最大的海上風機供應商、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資產管理服務公司海瀾集團、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相繼成為無錫、江陰第一、二家千億級企業。目前江陰正全力打造紡織服裝、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個千億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等兩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領航江陰經濟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江陰鋼材、水泥、服裝、印染布產量分別為1301.37萬噸、299.84萬噸、4.72億件、4.98億米,與1978年相比,分別增長823倍、50倍、342倍、23倍。

集成電路、電子元件、光纖、光纜、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等新興產品產量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飛躍,分別達到322.46億塊、3.24億隻、639.90萬千米、218.80萬芯千米、139.40萬千瓦。江陰已擁有110多隻行業單打冠軍產品,150多家企業成行業“隱形冠軍”。


目前江陰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新興產業產值佔比分別達到33.4%、43.9%,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比達到3%;獲評中國工業大獎2個、中國質量獎1個、省獨角獸企業1家,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今後一個階段,江陰將重點聚焦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車船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和醫療設施等五個方面的重點領域,有利於加快江陰新興產業的集聚,形成新的產業高地。


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追趕與領先

江陰探索創新從未止步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政策將中國工業發展帶入發展黃金期,江陰製造業探索創新的腳步也從未止步。以華西村為例,1980年,華西村在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提出調整產業結構方案,全村600畝良田由30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絕大多數勞力轉移到了工業上去,華西從此跨上了發展市場經濟的道路。1992年,江陰著手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提出資產重組、資本經營的發展思路,出臺激勵、扶持措施,積極推動企業上市。1997年2月,江陰市第一隻股票“興澄股份”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揭開了江陰規模企業競相上市的大幕。到目前,江陰擁有上市公司49家,主要以製造業企業為主,大企業大集團各領風騷,形成了中國資本市場獨具魅力的“江陰板塊”


近年來,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製造業生產的“含金量”進一步得到提升。2017年,江陰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達943家,佔比64.1%,較2009年提高48.8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戶均擁有企業辦研發機構0.65個,較2009年增加0.53個。規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發項目2381個,較2009年增長1.34倍。2017年,江陰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為3.02%,較2009年提高0.34個百分點。

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江陰是一座創新名城。江陰高新區目前已經形成以特鋼及金屬製品為主導產業,微電子集成電路、現代中藥和生物醫藥、機械智能製造為特色產業,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為戰略性產業的創新集群

。擁有國家特色產業基地5個、國家集成電路封測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江陰國家高新區已經成功躋身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江陰建成諾貝爾獎得主中國研究院6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家、省級以上博士後科研工作站5家、省級以上研究生工作站16家、院士工作站16家


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