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没有慈禧大清早亡了。慈禧真的那么不堪吗?

揭开历史的迷云


慈禧重用曾国藩灭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重用李鸿章灭了捻军。慈禧还重用左宗棠,从英俄手上,抢回了新疆。慈禧不顾反对,坚决提拔老将冯子材,在陆地上打败了法国陆军,成功阻挡法军进入中国西南门户,通过《中法和约》,清朝还抢回了台湾。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外国列强也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疯狂侵略。

慈禧做的最对的事,就是重用汉人。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八旗绿营节节败退,而曾国藩的湘军却一枝独秀,但咸丰考虑曾国藩不过一介书生,却能一呼百应,对满清政权的统治不利,不敢重用曾国藩,导致太平天国逐渐坐大,最后南方的朝廷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无奈之下,才提拔曾国藩,如果咸丰早日提拔曾国藩,太平天国有希望早日平定。

慈禧死后,继曾国藩继李鸿章的第三代军阀袁世凯没人能镇压的住,最终,袁世凯逼清廷逊位。慈禧慈禧是一个极有手段的人,但同时她也是最自私的人。她认为清朝就是为她一个人服务的。

《明朝那些事》评价慈禧和武则天区别:慈禧在看戏的时候武则天人家在看公文, 慈禧在吃几百道菜的时候武则天忙的连晚饭都顾不上吃。


史争朝夕


  慈禧是个什么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慈禧或许就是一个苟且偷安的人,一个穷奢极侈的人,一个用国家命运讨好侵略者的人,慈禧,就是一个彻头彻尾卖国贼。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她就没有想过让国家富强,让中国人不再受外国人欺凌,就没有想过报仇雪恨吗?她想过,她何尝不想,要是有一天,大清毁在了自己手上,她又有何脸面去见死去的丈夫,儿子,祖宗啊。慈禧的功

  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她不惜打破大清自立国以来两百多年从不重用汉臣的潜规则,因为在当时的满清贵族中实在是挑不出能够肩负国家重任的能臣了,正因为慈禧的这个决定,才涌现出了一大批晚清能臣,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等。

  也正因为慈禧的这个决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才能在后来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回民起义,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在大清最有可能灭亡的时候把大清从鬼门关给救了回来。于大清王朝来说,慈禧的这一系列抉择,这一系列的胜利,慈禧功不可没。 再后来由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领导了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向国外派遣大量留学生,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建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购置先进的军事武器装备,增强陆军战斗能力,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大清国仿佛越走越好,甚至还出现了同光中兴。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大清还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慈禧痛定思痛,广泛采纳各级官员意见,废除女子缠足,废除科举制度,新建女子学校,建立新式陆军,甚至不惜放下手中的权利,让大清向君主立宪制过渡,只是,人民积怨已久,不想再等了。

 


磐龍观史


这个问题,显然不是非此即彼的结论。对清王朝而言,慈禧在延续并稳定统治方面,的确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慈禧种种出卖国家利益,丧权辱国的行为,说一句不堪,已经算是宽容了。

总而言之,慈禧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封建统治者,(注:慈禧垂帘听政以后,曾让大臣编纂教材,讲解历代君王治国得失,可以说在此之前,她的许多政治行动,多数都是靠个人的才智乃至天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应苛求她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潮流时,能够有超出自身阶级属性的判断和作为。

这不妨作为本文展开讨论的一个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也许对了解慈禧的许多行为的动机能有一定的帮助。

慈禧是清朝最后半个多世纪的实际掌权者,在她死后,作为盖棺定论的谥号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字眼:钦。

古代帝王,死后的谥号,代表着对他一生事业功绩的定评,尽管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帝王谥号的字数不断累加,力求尽善尽美。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熟悉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两个字。例如汉武帝之“武”,隋炀帝之“炀”等等。这谥号,大有一字之褒贬,严于斧钺的意味。昏君还是明君,很大程度上,都与谥号有关。历代皇后亦有谥号,只不过因为大都寂寂无闻,所以常常只能留存于史料之中而已。

慈禧的这个“钦”字,有些特殊,一是因为这个字,在《逸周书·谥法解》中,是一个既可以用于帝王,又可以用于皇后的谥号,二是因为这个字的释义,叫做威仪悉备。简而言之,用以形容的就是在生前,驭下严整,颇有威严的帝王。(原谅笔者素养有限,解释未必到位)。

由此谥号,其实就不难看出,清廷君臣对慈禧的看法,她是一个以太后身份行使了帝王权力的,且颇具威望的事实上的“皇帝”。

(史载慈禧的谥号 出于张之洞的建议)

中国的帝王权力尽管令人向往,但想要真的实现自身意志的畅通无阻,实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历史上不乏被被架空的傀儡皇帝,下场凄凉。想要真正贯彻威权,除了帝王的际遇以外,还离不开两个基本的要素:能力和威望。

简而言之就是用人和办事,扩展而言,就是用什么人,办什么事。用人的眼光和办事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帝王命令贯彻的有效性。

慈禧在成为清朝事实上的统治者的时候,整个国家所面临的局面,可以说是濒临瓦解。太平天国席卷了半壁江山,所到之处无不陷于战火。面对严重的经济、军事危机,慈禧正是通过用人和办事,有效稳固了统治。

用人方面,尽管未必出于本意,但她能够放下成见,重用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地主官僚集团,办事方面,授予前线将领临机专断之权,而不是事事请示汇报,最终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化解了这次几乎灭亡清朝的军事危机。从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这时的慈禧在用人、办事两方面,做得可以说是出色。

(曾国藩得到了极大的授权 是清朝开国以来绝无仅有的)

当然,这绝不代表,这件事只有她能够完成。应当说,在此期间,慈禧只是延续了自咸丰时期就已经确定的方针,即便没有她,无论在咸丰生前还是死后,肃顺等人也会大力支持曾国藩。所以并不能简单地说,没有慈禧,清朝就会很快的灭亡。太平天国受其自身局限,恐怕很难完成灭亡清朝的任务。

在笔者看来,咸丰死后,留下最大的隐患,其实不是尚未平定的太平天国。而是用于辅佐同治帝的所谓顾命大臣中,没有自己的兄弟,即历史上颇为有名的恭亲王奕䜣。

咸丰与奕䜣之间的恩怨,是另外一个问题,本文在此就不赘述了。清朝的制度,顾命大臣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利。例如康熙时的四大臣,几乎就是在代替皇帝执政。

奕䜣在咸丰死后,可以说是满洲贵族中身份最高的一个,他的爵位是道光帝在传位诏书中所封,与众不同。(见清道光帝传位诏书),其个人能力也很突出,这样一个出身尊贵的亲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直接后果,就是他选择了同慈禧合作,发动政变,以违反祖制的“垂帘听政”为交换条件实现自己执政的目的。

要知道,即便是在康熙朝十分有威望的孝庄太后,也不曾施行垂帘听政,可见这一举动,实际上是违背清朝的政治规矩的。正是由于咸丰死前做出的不恰当的政治安排,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畸形的结果。

至于慈禧是否不堪,这其实完全就是一个评价角度的问题。开篇笔者就已说过,慈禧有其阶级属性。对满清王朝而言,慈禧成功解决了多次政治、军事、外交危机,确保了统治的延续和基本稳定,尽管手段不无争议,但丧权辱国也仍旧是一种解决方式,就最终的结果而言,清朝这一姓之天下,也没有在她治理期间灭亡。从这个角度而言,她应当说是十分成功的。

如果做一个假设,在没有慈禧的平行时空。笔者倾向于肃顺与奕䜣之间迟早会爆发激烈的冲突,届时清朝上层很有可能发生分裂。鉴于同治所表现出的能力远不如慈禧,想来他也无法解决这一危机,最终清朝的确有可能提前进入被列强瓜分的境地,但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及后续历史的发展轨迹就更加难以预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