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和炎帝為什麼被稱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為什麼連草原漁獵遊牧入主中原也會認祖炎黃?

長公子扶小蘇


比炎黃更早的是女媧伏羲,黃帝同代的是蠻尤,緊跟後面的是堯舜禹。為什麼我們不稱女媧子孫、堯舜子孫?而稱為炎黃子孫?我們來看:

一、炎黃的傳說。呂思勉先生考證《補三皇本紀》、《白虎通》、《尚書大傳》、《史記》後的結論是“可見得三皇是取天地人的意思”;李學勤先生考證的結論是“不確切炎帝、皇帝是什麼樣子的人,但他們的傳說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聯繫”;易中天先生則認為“炎帝身份不明、黃帝出生是個迷”。可見,儘管從《尚書》《國語》到《史記》都有炎、黃的記載,而且有名有姓,但終究歸於古代傳說,甚至是半人半神乃至完全是神的化身。

二、炎黃的貢獻。既然是傳說,何以成為祖先?這就要從女媧、伏羲說起。夏朝以前,經歷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時期,女媧、伏羲、炎黃、堯舜分別是以上各個階段的代表。其中一個重大轉折,是氏族改變為部落,顯著的標誌則是出現了圖騰,而圖騰的意義是完成了由生殖崇拜到圖騰崇拜,抬高男人的地位進而不斷壯大族群。由生殖崇拜到圖騰崇拜,為下一步祖宗崇拜做好了準備,也交給了堯舜禹。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關鍵人物就是炎帝,黃帝比炎帝晚一些,但處於同一時代,做著同樣的事情。據此,他們毫無異議的被尊為華夏始祖。本來華夏始祖還有蠻尤,唯一的解釋是他戰敗了。

三、炎黃的意義。正如李學勤先生所言,儘管炎、黃是古代傳說,但並不妨礙他們與中華文明起源的密切聯繫。創世神話絕不是流言蜚語,而是一個民族的信念和信仰。中華民族是這樣,其他民族也是這樣。易中天先生說“神話,是世界範圍內的集體夢幻”。希臘愛神阿芙洛狄忒、智慧女神雅典娜和西方對神的崇拜都是這樣。炎黃以後的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祖先崇拜,讓我們有了身份認同、有了情感依託,有了我們共同的血脈和根基。這就是炎黃於人於神對中華民族做出的豐功偉績。

第二個問題是另一個範疇,主要是中原儒、釋、道文化強大的向心力使然。這個向心力的核心,就是我們有共同的祖先,只有認同炎黃,才能具備生存的基礎和執政的條件,進而實現各民族的大融合,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


北緯33度30分


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 姜水(今陝西關中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這是關於對炎黃二帝最早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他們都起源於陝西,後來隨著華夏部落的日益強盛,不可避免的與東夷部落發生軍事衝突,最終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統一中國北方 奠定了基礎。因而被稱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

總結

諸如後世王朝夏商西周都自稱自己是黃帝直系後裔,依次樹立政權的正統性。而匈奴族與華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後來入主北方的遊牧政權北魏為了鞏固統治,也自稱是皇帝后裔。


景粼玖序


【寒柏隴臥子/答文】

黃帝、炎帝和蚩尤是古書記載裡中國遠古時代三個部落首領,炎、黃兩族擊敗蚩尤後和九黎族(夷族)結成一體定居中原,成為中華古代文化的搖籃。後來,華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認為是炎黃二帝的後代,把黃帝和炎帝奉為始祖,自稱為“炎黃子孫”或“炎黃世胄”。


黃帝與炎帝二族及蚩尤族的起源和變遷過程

現在流傳下來的關於“黃帝”的記載和傳說比較多,大概是因為定居中原地區的氏族和部落中,黃帝一族的力量比較強大,文化及文明程度也比較高。

傳說中的黃帝為姬姓,號軒轅氏,也有稱熊氏。魯迅的《自題小像》中有一句著名詩句“我以我血薦軒轅”,就是以“軒轅”來象徵中華民族和國家。

“黃帝”和“炎帝”二族,最早都居住在陝西。黃帝一族的發源地在陝西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北洛水一路南下,到現在的陝西大荔、朝邑;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走,到達今天山西南部黃河之濱,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一帶。


黃帝族的後裔主要是姬姓部落,所以涿鹿一帶曾有過不少姬姓的小國部落。黃帝族在逐漸向東北方向遷徙到定居的過程中,他們的生產活動也由遊牧發展為從事農業,開始馴養家畜、種植作物。

年深日久,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黃帝就成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始祖。

炎帝為姜姓,號神氏幣,應該是由於這一族最早從事農業的緣故。

炎帝一族的發源地在陝西岐山東面,他們向外發展的路線和黃帝族不同,路線偏南方向。炎帝族沿渭水東下,順黃河再向東走,到了河南西南部,最後到達現在的山東地區。

蚩尤是九黎族的領袖,九黎族原來是居住在中國東部的夷人部落(夷族)。蚩尤族活動的地區,大約北自山東南、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到河南南部,南面達安徽中部,東面一直到海邊。

蚩尤族最初的時候,活動的範圍很大。可是後來由於與炎黃兩族相爭,有一部分九黎族南下與南方的土著苗蠻所屬部落居住生活在一起。因此,後人也認為蚩尤是南方苗蠻(夷族)的祖先。




炎、黃二族聯合擊敗蚩尤族,並與其他各民族互相融合定居中原,發祥出中華古代文明,也成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 炎、黃二族與蚩尤九黎族的“涿鹿之戰”和“坂泉大戰”

蚩尤九黎族是最早進入中國中部地區的,當炎帝族向中部推進時與九黎族相遇,雙方發生了衝突。兩族經過長期的鬥爭後,九黎族獲得勝利,炎帝族被迫逃往河北涿鹿地區。

後來炎帝聯合黃帝與蚩尤大戰一場,九黎族的首領在這場戰鬥中被殺了,這就是史書古籍上所說的“涿鹿之戰”。

蚩尤九黍族與炎、黃兩族的鬥爭很激烈,雙方戰鬥的時間也比較長。後來九黎族在蚩尤死後每況愈下,最終寡不敵眾,失敗後一部分加入了炎、黃兩族;一部分就南下到後來叫做荊楚的地方,同南方苗蠻少數民族居住生活在一起了。

炎、黃兩族在互相聯合、共同打敗九黎族後不久,他們雙方之間又發生了衝突。兩方在坂泉(今河北懷來縣)地區接連打了三次大戰,最後炎帝戰敗了。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坂泉大戰”。此後,這兩個從陝西發源的部族,進一步結合在一起,融合九黎族的一部分,在中原地區生活定居下來。中華文明遠古時代的三個部族,互相融合的過程曲折坎坷,是很不簡單順利的。

“涿鹿之戰”和“坂泉大戰”在後世流傳記載中,是兩個在那個時期有決定性的重大事件。說明了最早定居中原地區的遠古民族,是由黃帝族、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組成的。


—— 炎、黃二族融合各族,炎、黃二帝成為華夏共同的始祖,炎黃子孫遍佈中華

炎、黃兩族和部分九黍族結成一體定居中原後,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兩岸,使這個地區成為中華古代文明的搖籃。

古時候,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間,居住在這裡的人自稱是“華族”,所以便把這個地區稱之為“中華”。後來,華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活動的範圍日益擴大;華族與東南方的夷族,以及南遷的九黎族、苗族、蠻族等各族,在經濟、文化上互相影響,關係也日益密切,中原文化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

進入到階級社會後,這些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也都自認為是炎、黃二帝的後代。春秋時自稱為“諸夏”或“華夏”,有時也單稱為“華”或“夏”,“華夏”就是漢民族的前身,“中華”二字便成了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中華民族成了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所以,後世各族人民都把炎、黃二帝奉為始祖,自稱為“炎黃子孫”或“炎黃世冑”的原因。

最後,寒柏覺得關於黃帝、炎帝、蚩尤的傳說,說明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文明源遠流長;從遠古時代起,中華各民族就為互相融合、共同發展而奮鬥拼搏著。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史》、《先秦史新編》等。

另: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本人專注於文化歷史、讀書心得、詩詞對聯、謎語諺語、文玩收藏、書法、郵票知識等方面。請關注@寒柏隴臥子,獲取其他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