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觀察家劉向東:把握觸底回升契機促消費潛力釋放

中宏網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鏡榕)

“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一季度經濟數據看,經濟增速在市場預期之內。”中宏觀察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近日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只要疫情防控維持向好態勢,二季度有可能呈現較大的反彈,其中工業生產和投資恢復要快於消費的回暖。基於此,擴大消費顯得尤為重要。經濟回暖情況要重點看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的情況。

中宏觀察家劉向東:把握觸底回升契機促消費潛力釋放

中宏觀察家劉向東


疫情防控為經濟觸底回升提供支撐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一季度經濟增速下降了6.8%,其中主要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下降幅度較大,兩者分別下降了9.6%和5.2%。”劉向東表示,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率先遏制疫情蔓延形勢,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儘管社會生產、消費、進出口增速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但相較於前2個月,3月份向好態勢明顯,如3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環比增長32.13%,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達到56.8%,環比回升17.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增長6.05%,進出口同比降幅較前兩個月收窄8.7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降幅收窄4.7個百分點,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其中城鎮調查失業率較2月份下降0.3個百分點至5.9%。

劉向東認為,總體上看,經濟處於觸底回升態勢,那麼,如何把握疫情下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需求?從武漢封城到各地關門停市,特別是居民居家隔離,對出行和聚眾的消費確實產生了很大的限制,一些需求確實被凍結住了。從一季度數據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19.0%,較去年同期減少到1.92萬億元,其中商品零售72553億元,同比下降15.8%;餐飲收入6026億元,下降44.3%,商品零售兩者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1.36萬億元和4638.1億元。

“由此看來,消費確實受到很大的抑制。”劉向東表示,儘管有一部分轉向網上消費,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累計同比下降了0.8%,這與以往兩位數的增速有較大差別;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8536億元,增長5.9%,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3.6%;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2.7%和10.0%,而穿類商品下降15.1%。

“受社交隔離影響,除了糧油飲料和藥品外,可選的部分消費被抑制的更嚴重一些,其中金銀珠寶、汽車等消費下降幅度較大;與實物商品消費各佔一半的服務性消費受影響較大,特別是餐飲、文旅、住宿等聚集性消費受到較大影響。”劉向東告訴記者,汽車和商品房銷售也出現較大下滑,且也影響到上下游消費環節,包括家用電器、建築裝潢、汽車配飾及保養維修等。

“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08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下降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2.5%。”劉向東指出,其中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33.6%的食品菸酒消費支出增長2.1%,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24.4%的居住消費支出也增長2.1%;然而,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350元,下降36.1%,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6.9%;人均衣著消費支出369元,下降17.8%,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7.3%;人均交通通信消費支出605元,下降17.0%,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1.9%;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283元,下降11.4%,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5.6%;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417元,下降10.2%,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8.2%。

多措並舉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

今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提出了要積極擴大有效消費,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之後23個部委出臺《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旨在進一步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其中包括支持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一些指標的措施。

“短期看,各地都在探討出臺相關措施促進消費回補,包括武漢在內的一些城市發放現金類消費券,以提振當地被抑制的服務性消費等,”劉向東強調,這既是穩就業的需要,也是促生產的需要,尤其幫助更多的小微企業或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解決需求不足問題。中央部委和各地出臺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政策舉措,包括將新能源汽車補貼延長兩年,繼續降低車輛購置稅,提供以舊換新的獎補政策以及限購地區增加購車指標等;同時汽車下鄉、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再次被使用,以期穩步增加可選消費。

“隨著部分城市逐步放鬆調控,住房消費有所穩住,在堅持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要因城施策釋放剛需和改善型需求,通過加快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進一步釋放城鎮化發展的紅利。此外,還有些地區制定靈活的休假和景區門票政策,有效引導消費者的文旅等方面的消費需求。”劉向東強調,中長期看,促進高質量消費的有效釋放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上述《實施意見》提出許多促進中長期消費釋放的政策舉措,尤其在醫療健康、文化體育、托幼養老、教育培訓等方面都需要通過優化制度性設計來有效釋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服務性消費需求。

“對供應企業來說,要有效滿足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加快促進消費方式的轉變,如提供更智能化便利化的購物體驗,藉助5G網絡等發展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圍繞增強抵抗力研製綠色健康的食品藥品、保健品及醫療器械等,以適應人民日益增加的醫療防疫和增強體魄的需要。”劉向東表示,此外,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的消費也處於升級中,各地可以通過制度設計和多策並舉推動供給優化,不斷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