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孔夫子的學說和道家言論,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也算殊途同道。都為國家的興衰所做的貢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論語中的一個精髓。翻閱春秋戰國那動亂的年代,經濟,政治兩大系,人文的衰退,思想的麻痺處於水深火熱中,正待有學之士,愛國之人,一腔熱血的奮灑。孔子就是個引領天下莘莘學子推廣儒家的一代大儒。他收學生只以斤肉論費,窮人家的孩子直接學費於免,憑著這樣的德操收羅了天下求學上進愛國報國的大批學生,不管你懂文不懂文孔子都循循善誘,育人不倦。使得他聲譽遠播桃李滿天下,春天只一家。孔子的父愛般的教育,讓他和學生們的情感超常的深厚,他的苦心栽培最終得以回報,一大批優秀的學生誕生。他在論語中和愛徒子貢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孔子一生辛苦教學坎坷推術智慧的總結,做人做事的道理,意在自己所不喜歡的思想或事就不要強行讓別人來接受。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想和行為。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學習你也逼他學無意耗己累人,也不可能有所成果。一個國家如果自封城門以一固有的形式來治理國家那麼別說守國強國,離亡國不遠了。所謂古人的智慧都是歷代的精英在人生道路上遇事處世經驗的積累。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義,禮,治國,做人做事不無道里。社會的發展需要儒家文化滋養,一代聖人嘔心瀝血的大智大慧需要傳承發揚。


寒妍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都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句話既是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做人做事道理,更是對人性的全面體察。

在做人做事方面,這句話強調換位思考的為人處世之道。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說什麼話,要先替對方想一想。

在做人方面,這句話強調了對他人的尊重。而尊重的前提是自尊,一個不能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的尊重他人的。自尊的人會三思而後行,會推己及人,而後贏得他人的尊重。

這句話其實告訴我們,人性中有善也有惡。所謂人之初,性本善,說得其實是對人性的本質。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善惡的標準因人而異。每個人在付出行動之前,都應該以善為本,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做人要厚道”。

有了這句話的指導,人才會四海皆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才會更加和諧!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這就要求我們善待彼此,世界才會充滿了愛。

我一直崇尚一句話:人們今天對你的尊重裡,深深蘊含著你曾經對他人的尊重!



中國新派冷雁


春秋末期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在《論語▪里仁》中,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白話文的意思就是: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役使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樣做,邦國之間,家庭之間就沒有怨恨,就會和諧。”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孔子在回答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孔子認為:這個字就是:寬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應該是人一生的行為規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以仁為本的核心。對於國與國,人與人,鄰里與鄰里等之間的相處,交往都應該遵循的原則,即:自己所不願意,不喜歡,反對的事物,做法等等"不欲",不施加給別人。這樣就會建立起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和諧的禮儀社會。

在理解這句話時,一定要將其納入儒家思想,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度去認識,去解讀。如習主席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華春瑩答記者問時,都首先提出:我國的古代思想文化中早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教誨。這也就是我國的文化自信。我們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我國從來沒有把自己的制度,文化強加於他國。而不是像美國對其他國家搞顏色革命,搞顛覆,搞入侵。強行把自己的所謂民主自由,體制移植到其他國家。伊拉克,利比亞,南聯盟等。給世界帶來了不休的戰爭和災難。對於不利於其美國優先的國家,地區,組織等用制裁,退群,造謠,甩鍋等等手段圍堵打壓。這不僅是美國霸權的必然行為,也是西方叢林法則,利己主義思想文化的行為反應。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文化的優越。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對於我國採取的封城,帶口罩等措施橫加指責:侵犯人權,限制自由等等。結果,歷史給了美國絕妙的諷刺!也許他們應該反思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多麼的深刻,中國的思想文化是多麼的偉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於個人修養,為人處世,人際關係等等都有著重要作用。每個人都會有所體會。只要大家認真遵循去做,就會和睦相處,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