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遼塔都快塌了,修繕工作為啥總在紙上打轉

千年遼塔都快塌了,修繕工作為啥總在紙上打轉

資料圖。

乍暖還寒,草木枯黃,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的武安州白塔破敗而悲涼。

據新華社報道,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約有1000年曆史的遼代白塔,目前裂開至少18道黑縫,生出100多個黑孔,塔身傾斜,不時有磚塊墜下。儘管各方都意識到了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維修工作長達7年始終在“紙上”來回打轉,導致遼塔面臨倒塌。媒體介入後,國家文物局已經致電當地,督辦武安州白塔保護工作,爭取今年啟動修復項目。

有共識而無行動,是文保領域面臨的普遍性困境。千年遼塔的遭遇就非常典型。這座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白塔,已千瘡百孔、岌岌可危,若再不及時修繕,坍塌隨時可以發生,這是當地民眾與業內專家的共識。

修繕千年白塔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光維修方案就提交了三版,評審專家換了一茬又一茬,修繕行動就是不見推進,其中原因何在?

應承認,古塔的保護修繕特別是糾偏加固,是個難題,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因此,白塔修繕方案慎重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足以解釋千年白塔維修方案7年“難產”的現象。

如果照現在這種低效、拖沓的節奏走下去,白塔修繕方案或將永遠陷入“紙上修繕”的死循環。

除了有可能存在資金和技術問題,白塔維修方案“難產”的原因,與其說是專家換來換去、意見不一,不如說是當地沒有樹立保護文物的科學理念,沒有做到“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是否有推卸責任、踢皮球的問題,也值得反思。

這點不乏例證:古塔的破壞因素,除風化、暴雨等自然因素外,還有盜掘、生產生活、不文明行為等人為因素。涉事千年白塔也存在被人為破壞的現象,當地村民稱,白塔都破得要塌了,就是不見有關部門出手--“沒人管,沒人修”。

一邊是千年白塔長期被人為破壞,一邊是“沒人管,沒人修”,這顯然並非正常景象。

進一步而言,除白塔自身存在倒塌風險外,周圍民眾、遊客的人身安全也令人捏了一把汗。新華社記者現場調查顯示,不少遊客慕名而來,隨便進出白塔,既沒有相關安全提示,也沒有人管理。一旦發生墜磚、倒塌,後果或不堪設想。

可以說,讓千年遼塔得到及時修繕,也是防患於未然、避免發生安全事故的必要舉措。

武安州的這座千年白塔,在現存遼塔中始建年代最早、最具遼中期建塔特色,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若就這麼倒下,殊為可惜。放到長遠的文化傳承維度看,那樣也難給後代人以交代。

為了對歷史負責,對千年遼塔的修繕,不能再在紙上打轉了。

(來源:新京報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