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百名記者百村行 | 吊腳樓上看變遷

團結報記者 石秋雲

谷深林密,山路彎彎。4月20日,沿著在大山裡蜿蜒起伏的鄉村公路,記者來到古丈縣巖頭寨鎮磨子村。

磨子村由5個自然寨組成,245戶1067人,因村中幾丘呈弧形的水田環繞一座渾圓的山包、狀如推磨而得名。由村口溯溪而上,櫛比鱗次的吊腳樓,臨水而建,依山而起,恰到好處地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磨子村木結構吊腳樓歷史悠久,保存較好,近幾年,新建的吊腳樓逐漸多了起來,大多以兩層為主,飛簷翹角,好不氣派。象徵著現代化的磚房在村裡少見蹤影,若不是停車場裡整齊停放的一排小車,會讓人以為進了世外桃源。

和我州許多村寨一樣,美麗的磨子村曾經也難掩貧窮落後的現實。村裡交通、衛生、通訊、文化場所等基礎設施的嚴重短板,讓藏在深閨的“磨子”積滿塵埃,產業發展根本轉動不起來。

2014年古丈縣人大常委會機關駐村扶貧以來,累計投入1500萬元左右,對村裡的水、電、路、網絡、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地新建或改造,磨子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施了1.9公里通村公路、2公里通組公路、6公里戶間道硬化,修建產業機耕道30公里,打通了村裡發展產業的“任督二脈”。全村安裝太陽能路燈150盞。實施了危房改造、廁所改造等建設。同時,修建了停車場、文化廣場、風雨橋。對河道進行了清理、保坎,曾經一度雜亂不堪的小溪恢復了乾淨,歡騰奔流的溪水似乎讓磨子人拾回了曾經的回憶。

修建在磨子自然寨的風雨橋成了村裡“地標性建築”,飛簷翹角,雕樑畫棟,與寨子的吊腳樓相得益彰,橋頭設計加入了磨盤等元素。村支部書記張春雲介紹,風雨橋在修建之初,從選址到設計就動了一番腦筋,既能方便村民出行,又與村裡景觀相融合,提升村裡的文化品位。

駐村扶貧3年多的工作隊員符彬對村裡的發展變化看在眼裡,他告訴記者,閒暇時節,風雨橋成了村民的好去處,大家圍在橋上下象棋,話家常,婦女們在橋下洗衣服,有說有笑,小孩子則在健身區域歡鬧嬉戲,好不熱鬧。傍晚時分,文化廣場成了村民跳廣場舞、打鼓的最佳場所,入夜了,歌聲仍然久久不息。

深山裡的吊腳樓還是那座吊腳樓,讓人歌聲難忘,鄉愁愈加清晰。

( 稿源:湘西網-團結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