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實驗告訴你,為什麼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羅森漢恩博士做過一個“假病人實驗”,他邀請了正常人來假扮精神病人,並讓他們進入精神病醫院後告訴醫生,自己有嚴重的幻聽。

醫生就把他們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收治入院。

在醫院裡,雖然他們的表現正常,絲毫沒有精神病人的特徵,但是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後,他們的所有行為都被認為是異常的,哪怕他們只是聊聊天或者寫字記錄點什麼。

因為診斷書上說他們患有精神病,所以在別人的眼中,他們就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這就是典型的“標籤效應”。

精神病院的醫務人員甚至發明了一些精神病學上的新術語來描述這些假病人的嚴重“病情”,比如假病人與人聊天被視為“交談行為”,他們甚至認為假病人做筆記都是一種精神病病情的新發展,以至於“做筆記”被護士當作病人的病狀以“書寫行為”記錄在他們的病歷中。

解讀

一旦孩子被貼上某一標籤後,這一標籤就會放大並強化孩子這一特點,不但讓別人認為孩子就是這樣,也會使孩子自己產生認同。

所以我們一定不能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比如“笨”、“不聽話”、“脾氣大”等,要貼就要貼正面的標籤,比如“勤快”、“好學”、“有禮貌”等。

反思

我有沒有給孩子貼過標籤?都貼過哪些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