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验告诉你,为什么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罗森汉恩博士做过一个“假病人实验”,他邀请了正常人来假扮精神病人,并让他们进入精神病医院后告诉医生,自己有严重的幻听。

医生就把他们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收治入院。

在医院里,虽然他们的表现正常,丝毫没有精神病人的特征,但是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后,他们的所有行为都被认为是异常的,哪怕他们只是聊聊天或者写字记录点什么。

因为诊断书上说他们患有精神病,所以在别人的眼中,他们就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这就是典型的“标签效应”。

精神病院的医务人员甚至发明了一些精神病学上的新术语来描述这些假病人的严重“病情”,比如假病人与人聊天被视为“交谈行为”,他们甚至认为假病人做笔记都是一种精神病病情的新发展,以至于“做笔记”被护士当作病人的病状以“书写行为”记录在他们的病历中。

解读

一旦孩子被贴上某一标签后,这一标签就会放大并强化孩子这一特点,不但让别人认为孩子就是这样,也会使孩子自己产生认同。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比如“笨”、“不听话”、“脾气大”等,要贴就要贴正面的标签,比如“勤快”、“好学”、“有礼貌”等。

反思

我有没有给孩子贴过标签?都贴过哪些标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