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蘭州中川國際機場新、改、擴建工程時間跨度長,管線竣工資料缺失,標識不明晰,既有管線地上地下縱橫交織、管線新舊混雜、場地狹小侷促,管線遷改設計難度大。結合中川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管線遷改設計實踐,分析了遷改及新建管線路徑選擇及管廊佈局設計思路,歸納總結了雨汙水管線入廊的技術難題與解決策略。
0 引言
蘭州中川機場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末,2013年正式提升為國際航空口岸,更名為蘭州中川國際機場,是西北地區的重要航空港。自建設初始至2015年,該機場歷經數次新、改、擴建,航站區室外管線亦隨之進行了大幅度的遷、增、改、廢等調整。航站區管線,尤其是大量的主幹管線,堪稱機場主神經,在這類既有管線密集、主幹管道貫穿的場地上開發建設,管線遷改是首要解決的難題。本文所述的位於機場T2航站樓與中川鐵路機場站之間的中川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工程,便是此類項目的典型。該機場新、改、擴建工程時間跨度長,設計、施工、管理等相關技術人員多有更替,管線竣工資料缺失,各類管道、閥門標識不明晰,既有管線地上地下縱橫交織、新舊混雜、使用和廢棄的難以識別,加之場地狹小侷促,管線遷改設計難度非常大。在歷時2年多的設計過程中,我院設計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多次赴現場調研、摸排、測繪、查找資料,充分考慮工程特點,以管廊、埋地、架空敷設相結合,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制定出了經濟、便捷、利於施工及維護的設計方案。經與業主、施工、監理各方的大力協作,圓滿實現了既定目標。項目在3年多的使用過程中效果良好。其中的綜合管廊因其新穎、實用、唯一性,於2017年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ZL 2017 2 0197371,2)。
1 項目簡介
中川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工程位於甘肅省蘭州新區中川鎮,距市區75多km,是2015年省列重大項目、省“6873交通突破行動”首個民航重點項目。該工程包含1座換乘中心、2棟社會停車樓,佈置在T2航站樓西側、中川鐵路機場站東側,與T2航站樓、鐵路站房三者中心軸相吻合。
換乘中心地面一層為換乘大廳,銜接機場航站樓與中川鐵路機場站,旅客換乘距離不到100 m;地下一層設有長途、機場巴士、公交車、社會車輛換乘區以及一條下穿樞紐主幹道,同時預留T2與遠期T3航站樓之間的穿梭軌道。
2015年10月,本工程與我院設計的中川鐵路機場站站房工程同步開通運營,屆時實現了公路、鐵路、航路的無縫連接,有效地解決了中川機場區域複雜的交通問題,是國內繼上海虹橋綜合樞紐之後,實現“零換乘”的第二個綜合交通樞紐。總體佈局見圖1。
圖1 中川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效果
Fig.1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of Zhongch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2 機場既有管線概述
本工程建設範圍內的機場既有管線根據其流態、敷設特徵等分為3類,見表1。第一類為重力流雨、汙水管道,敷設時有最小坡度需求,不可倒坡;第二類為壓力流給水、再生水、冷凍水管道以及強、弱電電纜,無嚴格的敷設坡度要求;第三類為易燃易爆氣體管道。從表1中同時可以看出:①本工程建設範圍內的機場既有管線涵蓋了幾乎所有管線類型;②重要主幹管線均南北向貫穿。
3設計既定目標
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完全覆蓋了航站樓與鐵路站房之間的區域,為旅客提供便捷換乘的同時,也將沿南北向敷設的各類機場主幹管線通路完全隔斷(見表1、圖2)。為保證本工程與中川鐵路機場站按期同步開通運營,在機場用戶不間斷使用的前提下,設計既定目標為:①安全、經濟、合理、及時遷改既有機場管線;②為綜合交通樞紐工程、中川鐵路機場站站房工程新建管線提供敷設路徑。
表1 本工程建設範圍內的機場既有管線
Tab.1 List of existing airport pipelines within the construction scope of the project
圖2 I-I剖面 (剖切線位置見圖3)
Fig.2 I-I section (see Fig. 3 for section line position)
4 遷改及新建管線路徑選擇
選擇合理的管線路徑,基於對項目特徵,尤其是總平面佈局特徵的充分理解與把握。本工程總平面佈局(見圖3)表達了地面層、地下層、高架層3個層面。其中地面層包括T2航站樓到達層、換乘通道(1a)、換乘大廳、中川鐵路機場站站廳層、換乘連廊(1b)、P1/P2停車樓;地下層包括T2航站樓銜接大廳(Ba)、T2連接T3航站樓快速穿梭軌道站臺層(Bb,預留)、T2連接T3航站樓快速穿梭軌道(Bc,預留)、通道(Bd, h=1.6 m。注:h為頂板上覆土厚度,餘同)、機場大巴/公交車/出租車/社會車等交通區及樞紐下穿主幹道(Be,h=1.5 m)、中川鐵路機場站站臺層(Bf,h=3.0 m)、地下停車庫(Bg,h=0.6 m);高架層包括 T2航站樓出發層落客平臺(2a)、T1與T2航站樓聯絡車道(2b)、航站樓出發層上行匝道(2c)、航站樓出發層下行匝道(2d)。
圖3 總平面
Fig.3 General layout
根據上述分析,既有機場管線遷改的通道自南向北有東、中、西3路(見圖2、圖3)。各路優缺點比選如下:
(1)東路優點: 有利於航站樓既有接管點A1、A2接駁。
缺點:①受落客平臺橋墩基礎限制,平面管位狹小,施工及維護難度大;②受Bd頂板上覆土厚度限制,重力流管道無法通過;③中川鐵路機場的E1、E2入戶管無法接入。
(2)西路優點:①管道在公園路下方敷設,不受制於地下室頂板覆土厚度,可確保合適的重力流坡度;②平面管位寬裕,有利於施工及日常維護;③停車樓C1~C4及換乘連廊D1、D2接管點接駁便利。
缺點:①航站樓既有接管點A1、A2無法接駁;②與既有管道相比,重力流管道管長增加較多,需減小排水坡度方可接入南側下游管道,導致排水能力削減。
(3)中路優點:①管道可設在2座地下室之間空檔處,重力流管道埋深及坡度不受限;②便於東、西側既有/設計接管點接駁;③重力流管道管長維持不變,可按既有坡度敷設,不影響排水能力。
缺點:管道貫穿中川鐵路機場站站廳及換乘連廊(1b),若採用埋地敷設方式,需在建築物室內設置雨、汙水管及電纜溝的檢查井,弊端較多;同時,給水等壓力流管道如發生破損,必須在室內進行開挖搶修作業,對建築的正常使用影響很大,各類管道的維護及更換亦不方便。
綜上,經比選確定中路為機場既有管道復位及新建管道的主通道。貫穿室內的管道納入綜合管廊,有效利用空間,並解決各類管線檢修和維護問題。同時1b換乘通道打開部分缺口,成為室外空間,管道埋地敷設。針對本工程複雜的管線遷改及新建問題,除中路作為管道敷設主通道外,尚需選擇東、西兩路作為次通道。
東路:在高架匝道及落客平臺下方設計一條雨水溝(見圖4),收集北側T1航站樓前廣場、停車場等場地雨水,匯至南側洩洪溝,並可收納A1、A2、B1、B2接口處(見圖3)排出的雨水。溝為矩形斷面,寬0.5~1.4 m,深1~1.8 m,總長1 380 m, 平均坡度0.59%。其中換乘通道1a範圍採用鋼筋混凝土暗溝穿越。該雨水溝沿線與20餘根各類既有管道交叉,設計前均逐根調查實測,落實了設計及施工方案,同時根據擴大後的匯水面積,對南側梯形洩洪溝進行了改造。
西路:作為東側雨水排放及燃氣管道敷設路徑,同時為C3、C4入戶管(見圖3)提供支幹管。
圖4 東路方案中的雨水溝佈置
Fig.4 Layout of rainwater ditch in East Road scheme
5 中路方案中的綜合管廊及雨、汙水管入廊
策略分析
廣義上的綜合管廊是指建在地下,用於容納兩類及以上工程管線的構築物。理論上給水、雨水、汙水、再生水、天然氣、熱力、電力、通信/信號/信息等管線均可納入綜合管廊。但是,在筆者長期的設計工作中發現,雨、汙水,尤其是汙水入廊存在諸多工程技術難題,突出的有:管道排布、清通、排水支管接入、通氣問題以及發生汙水溢出事故時,對廊內給水管道的汙染等問題。綜合管廊一般無單向縱坡,而其他各類入廊管道縱向管位通常固定不變,作為重力流的雨汙水管道,需按一定單向坡度埋設,致使其在管廊中排布時會與其他管道的管位發生衝突。解決這一難題的一種方案是設置提升設備,將重力流變為壓力流後再納入綜合管廊,但這種做法會大大增加投資、能耗及運維工作量,同時限制了下游重力流排水支管的接入,缺點顯而易見。在工程實踐中,其他技術難題似無好的解決方案,故設計中通常將重力流雨汙水管道另行埋地敷設。
由圖2可見,中川機場站地下站臺層與綜合交通樞紐地下層外牆之間有寬9.25 m,深9 m的空間。針對這一特點,考慮綜合管廊貼臨換乘中心地下室外牆設置,與部分主體建築地下室同步開挖,同步完成土建施工,部分機場主管道先行遷入,可解決施工期間用戶不間斷使用的問題。綜合管廊長139.20 m,寬6.40 m,南北擴大端寬7.70 m,總高6.66 m,見圖2、圖3、圖5。根據上述章節分析,機場主幹DN700雨水管道、DN600汙水管道保持重力流回遷,沿中路敷設。遷改管道設計管底相對標高為:進管廊處汙水-4.28,雨水-3.07;出管廊處汙水-4.62,雨水-3.21,恰好位於主體建築地下室挖深範圍內,充分證明這2根管道納入綜合管廊技術及經濟上均可行。該管廊充分利用地下室外牆間空檔及主體建築挖深,分為東西兩艙,東艙室又分為上下2部分,可將管道架空與埋地敷設有機結合。西艙室及東上艙室架空敷設各類壓力管道及強弱電纜線,併為後期發展預留空間。具體為:西艙室納入機場遷改管線,一側設8排強、弱電電纜支架,另一側由上至下分別設DN300給水管、2×DN500冷凍水供、回水管;東上艙室一側由上至下納入中川鐵路機場站DN100給水管、DN200汙水管以及為東下艙室汙水排水體系服務的通氣管,另一側設機場遷改DN200中水管道。東下艙室為覆土層,將機場遷改DN700雨水管及DN600汙水管埋設其中。各艙室內均設置排水明溝,將廊內廢水引至兩側擴大端集水井內,由潛汙泵排至廊外,並依據相關規範要求設置了通風、消防、供電、照明等系統。
對於前述雨、汙水入廊的工程技術難題,本管廊解決方案如下(見圖5):①左右、上下分艙,壓力流和重力流管道各行其位,解決了重力流管道侵佔其他管道管位的問題;②重力流排水管道在東下艙室覆土內埋地敷設,室外管道室內化,解決了管道清通、維護、檢查井設置、支管接入等一系列問題。東上艙室淨高2 m,為施工維護提供作業空間;③汙水檢查井設置密閉井蓋,防止氣體外溢,同時側壁設通氣管道,將有毒有害氣體引至高空排放,並維持管內氣流壓力平衡;雨水管道按最大間距設置檢查井,減少廊內檢查井數量,並設密閉井蓋,防止極端情況下雨水由井口溢入管廊;④給水管與排水管分艙敷設,避免可能造成的汙染;⑤廊內設置通風、強制排水措施,有效改善廊內環境,並防止突發溢水事故。
圖5 綜合管廊剖面
Fig.5 Profile of integrated pipe gallery
至2019年,本工程已竣工3年多,經回訪,使用方反映管廊運行良好,2018年7月22日蘭州市遇特大暴雨,雨水管道排水通暢,管廊內無積水。
6 小結
管線遷改牽徹專業及部門多,情況複雜,設計時應做細緻的調查分析,充分掌握既有管線類型、管位、規格、埋深、材質、走向、歸屬等信息,同時緊密結合工程特點,靈活運用埋地、架空、管廊等技術措施,合理籌劃施工順序,以實現設計合理、運維便利、造價經濟的目標。
對原文有修改。原文標題:蘭州中川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管線遷改案例分析;作者:張東見;作者單位: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刊登在《給水排水》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