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許多家長都表示,這屆父母不好當啊,不僅烹煮炒炸樣樣精通,陪讀陪玩一個不能落,即使這樣,家長們仍然抵不過現在小孩的"鐵齒銅牙"。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小女孩指責自己大姨(注:南方稱呼為姨媽)玩鬥地主不給自己做飯被餓壞,吐槽大人是雙重標準,當批評小孩不好好吃飯的時候就說吃飯晚了容易積食,當大人自己貪玩忘記做飯了,就說等一會吃沒事。小小年紀,說得句句在理,讓人忍俊不禁。

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家長們發現,這一屆的孩子不那麼好糊弄了,你跟他立個規矩,他不會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言聽計從,他們會思考,會質疑,會反駁。有時候他們反駁得竟然讓我們無言以為。

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毛主席曾經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智慧,年輕人的強大越來越低齡化了。

兒童從2歲開始,自我意識被喚醒,他們開始獨立思考,經常跟大人說"不",妥妥的"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其實這是件好事,一個言聽計從的孩子,只能代表孩子聽話,不代表其他。雖然被孩子質疑我們的"權威",這一點讓家長感到很不愉快,但人的成長必定伴隨著對固有思想、陳規的質疑和重建。我們是希望孩子把我們"拍在沙灘上"的,那麼請接受孩子超越我們之前的每一次努力。

最近入手的一本橋樑書(注:一種從繪本過渡到純文字的兒童文學作品)《貓國嘰裡咕嚕寶典》就是這樣一本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敢於突破陳規的故事書。作者廖小琴,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文學院和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曾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信誼圖畫書獎文字創作組佳作獎、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接力杯曹文軒兒童小說獎等諸多獎項。

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這本書講述了一隻勇於打破陳規的小貓嘀咕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感受頗深。我想通過這篇文章,從兒童心理、兒童教育的角度為大家解讀這本好書。

懂得說"不"的孩子,並非是因為調皮

小貓嘀咕和國王是親戚,可他一點王親貴族的樣子都沒有,從來不按貓國嘰裡咕嚕寶典行事。他的爸爸媽媽很是頭疼,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是個沒規矩的孩子,更不想在眾人面前被人指指點點。

從各方面對習俗的質疑 ,是每一個思想水平較高的人的必然發展階段 。——愛默生

我以前聽過一個笑話,一位女士每年在感恩節的時候都會烤一隻火雞供全家人享用,但她丈夫發現妻子每次都要把火雞從腹部切開,分成兩次來烤制。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問妻子:"為什麼你要把一隻完整的火雞切成兩半來烤呢?"妻子說:"因為我媽媽就是這樣子做的啊。"丈夫去問丈母孃,丈母孃緩緩地說:"那是因為我們那時烤箱太小,放不下一整隻雞。"

這位女士因為沒有問過一句"為什麼?"沒有說過一個"不",於是她幾十年以來,以為做火雞就是要切成兩半的。這個看似好笑的故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過。

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刷牙時要先沾水再刷,是嗎?因為爸爸媽媽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但日本有專家表示,沾過水後,牙膏產生大量泡沫,讓人誤以為已經刷了很長時間的牙齒,認為可以結束了。而這時,牙齒還未真正被刷乾淨。 牙膏不是用泡沫來潔淨牙齒,而是靠裡面的清潔成份和牙刷與牙齒的摩擦。

飯後不能立刻喝水,否則會稀釋胃酸,長此以往引發胃炎。這些話我們可能也和孩子講過,我們自己也深信不疑,其實不久前這剛剛被證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則,只不過是經歷的時間久了,大家約定俗成了,並不一定具有科學依據。

在《貓國嘰裡咕嚕寶典》中,小貓嘀咕就質疑寶典中的規定,為什麼吃飯不能用刀叉?為什麼不能用尾巴來釣魚?為什麼非要穿禮服才能去參加宴會?敢於質疑,是代表擁有獨立思考的大腦。

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設定界限,什麼規矩是不可逾越和挑戰的

當嘀咕把王子、公主、國王帶跑偏之後,國王認為自由地做一些寶典以外的事情真是很開心,於是它廢棄了寶典,告訴全國貓民,可以自行制定自己的專屬寶典。言下之意就是,以後大家都自己說了算,不用遵循什麼統一規定了。

原本以為這樣日子就happy了,可沒想到,因為各自按自己的寶典行事,全國上下亂成一鍋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寶典最有道理。這下子大家都發愁了,怎麼辦呢?國王問嘀咕,嘀咕卻說:"就按照《嘰裡咕嚕寶典》來啊!"國王懵了,不是廢除了嗎?嘀咕不是從來不按寶典行事嗎?後來國王明白了,大家也都明白了,有些事情必須要有統一規定,就像我們有法律法規,學校有校規,公司有司規,這樣便於管理。有些事情則可以隨自己意願去做。

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用一句話來解釋,對於會影響他人的事情,必須有規則,對於個人化的事情,隨心就好。

作者並沒有在一發散思維之後就讓孩子去放飛自我了,而是很負責任地設計了這樣一個反轉,讓孩子們明白,哦,有些事情必須要守規矩,不然就亂套了。

在家庭教育中,比如孩子必須尊重長輩,要有禮貌,這是規矩。但如果長輩有什麼說得不對的,也要允許孩子有不同意見。《弟子規》中也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古人也沒有說長輩有過錯不能有反對意見,只是說要採用適當的方式方法溝通。

接納——溝通——改進

在《少年說》中有一期,一位女生向臺下的老師喊話,能不能不要在傳統節假日佈置作業,這樣根本沒有時間走出門去體驗傳統文化氛圍。此話一出,不僅臺下學生們熱血沸騰紛紛呼應叫好,連主持人都說"好有道理"。結果在學生沸騰了五分鐘之後,老師的一番話澆了一盆涼水,老師表示:"會佈置多種形式的作業。"

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看來權威是很難撼動呀!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這名同學的話,是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呢?我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節假日是國家法定休息的,休息的時候佈置作業是老師希望學生不要因為休假就耽誤了功課,就遺忘了一些知識,這也是老師的工作職責。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學校教育很難做到因材施教。一個班級的學生水平可能不同,學生們的自覺性也不同,老師難以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作業方案,為了便於教學管理,所以就有了所有學生都會完成同樣的作業。

但值得肯定的是,老師認真聽取了學生的意見,反思自己佈置作業的形式,並稱會佈置形式多樣的作業。

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當孩子有不同的意見時,家長不要條件反射式地牴觸、否定,應該先接納孩子的想法,然後與孩子進行一個平等的溝通。在雙方可接受的情況下,都做出一些改進。舉一個例子,和孩子可以做以下練習。

週末,當孩子放學回家,沒有寫作業而是玩遊戲或者看電視。先抑制住自己的憤怒情緒。

媽媽:你現在是想先休息一會嗎?

孩子:是的,我上一週課有點累了。

媽媽:是的,媽媽工作一週也希望能好好休息,這樣才能把下一週的工作做好。今天老師佈置的作業多嗎?

孩子:還好,但我想我可以在明天做完。

媽媽:那你自己安排好時間,明天做完作業,這樣週日還能再抽時間複習一下這一週的內容。

如果一開始媽媽就指責孩子不去寫作業而是玩遊戲,孩子一定會反抗,一場口角難以避免。

《貓國嘰裡咕嚕寶典》裡,因為國王終於開始接納了嘀咕的不同,才會引發他關於規則制定的思考,最後改進了寶典,每個貓公民都生活得更加幸福了。

給孩子立規矩,他為什麼不聽?先搞清楚這個界限再說

青小豆故事花園叢書

一本小小的故事書,為什麼能啟發人的思考?因為作者說她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孩子,故事來源於生活,也啟發我們更好地生活。如果您的孩子處在一個經常會挑戰您的"權威"的時期,可以和他一起來看這本書,告訴他,有不同意見代表著他長大了,但不要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就可以事事和父母對著幹哦。

關注#可兒媽講繪本練口才#,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成就優秀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