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身还是谋功,看陈平如何处理

汉高祖能得天下,离不开陈平和张良这两位谋士。张良擅长于从大处着眼,纵观全局,制定策略,而陈平擅长于从人性的细微处如手,设计献谋,屡立奇功。两位皆是难得的高参,其中以陈平的谋略更贴近我们平常的生活。

作为平常人,想建功立业是人之常情,有上进心,应该鼓励。但是缺乏谋略支撑的上进心很有更能把自己带到相反的方向。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中,好心办成坏事,豪情万丈却寂寞落幕的事是屡见不鲜,谋身还是谋功,咱看看陈平是如何处理的。

就在汉高祖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带着伤回到长安时,卢绾又造反了,刘邦派自己的连襟,将军樊哙前去平叛。这时有人给樊哙穿小鞋,刘邦已知自己的伤不治,来日不多了,害怕自己死后樊哙会残害刘邦的子孙,就问计于陈平,陈平说可让周勃前到军营把樊哙换下来,以解除樊哙的兵权。当时的刘邦本在伤痛之中,又听信了谗言,盛怒之下,令陈平和周勃到军营后直接杀了樊哙了事。

陈平是刘邦仰仗的谋士,陈平屡受挫折,处于人生低谷时,是刘邦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困顿中的陈平,使得陈平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他屡建奇功,深得刘邦的信任和依赖。用一句俗话来说,刘邦对陈平有知遇之恩,等同再造,按照国人一般的逻辑,陈平应该有以死相报的决心才能对得起刘邦。但陈平不是一般的人,他是顶级的智者,拿伦理道德,忠孝仁义来约束一般人很管用,但对于顶级的智者来说,这些都形同虚设,他们的出发点在于实用两个字,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并兼顾由此产生的后果才应该是好的谋略,其方法论的核心在变通两个字。

在赶往军营的路上,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从龙功臣,又是皇后的妹子吕媭的丈夫,皇上一时气恼要杀樊哙,事后很可能后悔,那时落埋怨的肯定是我们两个。还有些话他没有说出来,那就是皇上可能快要撒手西去了,到时候就是樊哙的妻姐吕雉当家,如果今天杀了樊哙,到那时就不是落埋怨的问题了,而是身家性命之忧。两个人心照不宣,决定把樊哙押回长安,看皇上如何发落,反正就地斩杀樊哙的命令是万万不会执行的。

你说陈平对刘邦忠吗。很明显,变相抗命,动机不纯。他是在为自己谋身,他要考虑他的身家性命,但陈平有错吗。也没错,皇上家的内部权力之争,陈平又何必去掺合,当权力斗争的炮灰呢。你可以说陈平狡猾,但陈平如果不折不扣地就地冤杀了樊哙,除了表现了一点忠心外,又有什么意义。

当你卯足了劲,想有所作为时,难道你不应该先考虑考虑,你的身家有保障吗。

押解樊哙回长安的途中,刘邦驾崩。陈平迅速赶回长安向吕雉面陈受命以后灵活处理樊哙一事的经过,及时地堵住了吕媭的谗言,深得吕雉的理解和同情。陈平请命宿卫宫中,以示忠心,实有防范吕媭再进谗言之意。

陈平经过这一凡释疑增信的努力后,总算在新的权力中心站好了队,并得到持续地重用。为了解除吕太后对他的戒心,他忘情酒色,表现出对权力的的平淡之心,平稳地度过了吕氏专权的政治危险期。吕太后死后,陈平联手周勃,一举剪除诸吕,拨乱反正,使汉帝国的权力中枢重新走上了正常的轨道,为汉帝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平既能谋功,又不忘谋身,相辅相成,立于不败之地,不是一味地明哲保身的人能达到的境界。规避风险,灵活变通,抓住机会,促成大功更是奋进者学习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