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悲剧是为何故?

“读史使人明智”,明朝的历史一直为世人看重。《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都是大火的书籍,海瑞、张居正更是研究明史不可忽略的人物。

海瑞的清正廉洁,为世人所传颂,张居正推行变法,生前荣耀至极,死后差点被开棺戮尸,境遇差别之大,令人唏嘘。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易先生将《严嵩与张居正》单独书为一本,足见其看重。易先生从嘉靖继统写起,严嵩、徐阶、海瑞、张居正、万历、申时行,曾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在书中得以着墨。

书中更有易先生的一些观点,在史实之外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即使积累不够,亦能从中受益。其中,感触颇深的便是易先生提出的关于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张居正生前荣光,死后被抄家,差点被开棺戮尸。这样的悲剧是为何故?且慢慢看。

被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悲剧是为何故?

01 设置监督机制,提升官场效率,实行一条鞭法,简化税制,是为谋国

张居正在官场,高居至首辅。掌握实权,内心还有对社会的良好期盼,张居正自然开启了改革之路。

他的改革在历史上颇为著名的是“一条鞭法”,也就是将对土地征收的税赋、劳动力的徭役,以及其他的杂役税赋,全部合并为一项征收,按照土地田亩缴纳。

这“一条鞭法”好不好呢?好。它简化了官府征收的杂税,尤其将百姓的徭役用货币征收后,农民可以种田,可以打工,可以做点小买卖。解放生产力,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在这项政策下,变成现实。

但这一政策自推出,就决定了没落的结局,因为它以土地田亩为缴税标准,就需要重新丈量土地。

被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悲剧是为何故?

古代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大的生存资本,绝大多数是掌握在富豪乡绅、达官显贵手中。张居正要重新丈量土地,以此缴税,这无异于抢他们的钱袋子。

虽然有皇帝庇护,完成了这项工作,查出隐藏漏报的147万余顷土地,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也为张居正死后的悲剧,埋下苦果。

除了经济上我们熟知的“一条鞭法”,张居正在此之前,推出了官场上“考成法”。这一项改革,类似现在的监督机制,对六部进行交叉监督,并且还定义了“不作为”的处分——所有执行任务,都要明确完成期限,登记在册。如果不能完成,或者有包庇隐瞒,内阁会下达处分。

要知道明朝的科举取第,是严格的八股文,所以大多数官员都是写文章的高手,却不是做官的好手。大部分官员抗议,被锦衣卫强行压制,这也是日后官员反水的祸根!

被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悲剧是为何故?

02 压制万历的小孩子天性,打压同僚,拙于谋身引祸端

张居正在官场上做到首辅的位置,在个人发展道路上,做到了“帝师”的高位。人生辉煌,可见一斑!

然而,易先生在书中评价张居正,“作为教育者,他是失败的。他殚精竭虑,严防死守,真心希望皇帝成为尧舜之君,结果却是适得其反。那个孩子在被扼杀了所有童趣之后,连起码的同情心也都没有了。”

历史记载,万历八年,成年的皇帝没有得到实权。他喝酒夜游别宫,持刀走马,也许是泄愤,也许是放纵,原因不得而知。

本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后续的发展却成了小皇帝的噩梦。太后身着青衣不带簪环,要宣召阁臣废了皇帝,直到皇帝痛哭流涕、长跪不起才罢休。

张居正起草的罪己诏,更是让皇帝下不来台。原本几年的求学经历,万历对张居正的崇拜之情,一时间变成了憎恨、仇视。

被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悲剧是为何故?

没了在皇帝心中的滤镜加持,张居正在官场上的“敌人”开始对他大加抨击,以前皇帝看不到或者不愿看的点,统统被放大。

张居正父亲去世,按惯例当丁忧,但皇帝夺情,不予批准。次年三月,张居正陈词,回乡葬父,仍得皇帝挽留。

后来清算,以孝道为名,张居正贵为首辅,恋权不为父丁忧是一罪;回乡排场大,收受贿赂,是一罪。

“忘亲欺君,蔽主殃民”,不可不谓之大罪。

为了政治理想而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在官场上我行我素。他痛恨言官,听不得他们的反对意见,每每遇到便是重拳出击,不计后果。

对待内阁中的其他人,张居正也不友好,他把其他的内阁成员看做下属,经常向他们发火,完全不顾同僚之情。受够了窝囊气的次辅张思维,在清算张居正时就举起了最锋利的刀。

被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悲剧是为何故?

03 先为人,后做事,人对了,世界才会是正常的

张居正为臣的一生,走到了权力的巅峰。政治上,他做到了内阁首辅,推行自己富国强兵的政策;教育上,他是皇帝的老师,得到皇帝足够的尊重。

然,生前风光,死后凄凉。万历十二年八月,长子被逼自尽,万历给出“专权乱政,谋国不忠”的批示 ,权臣一生以此定论。可悲!可怜!

易先生在此书中,写道,“全面评价张居正是一件困难的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教育者,张居正是失败的。”

细数张居正一生,岂止是只有教育的失败,尽管他的改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有限,为官亦不能算的上“成功”。说来,正如海瑞的评价“拙于谋身”才是悲剧的根源吧

被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悲剧是为何故?

在皇权社会里,一人生死系于帝王。张居正错误的摆放了自己和皇帝的位子,即使皇帝只是个孩子。作为教育者,他不应该压制孩子的天性;作为臣子,他不应该不顾及皇帝的颜面;作为权臣,更不应该守权不放。

对待同僚、下属,张居正的严苛,在他死后变成了锋利的刀锋,砍向了自家人。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身一定是在最前面、最基础的,只有成为仁义之人,才会有和睦的家庭,才能在治国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这一点张居正并非不懂,只是他的人生太过顺遂,后宫太后完全放手,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与他一心,皇帝还小,更是他的学生。这种情况下,失了谨慎与平常心,张居正大刀阔斧的对官场进行改革。

当然,迈的步子太大,雷厉风行、急于求成,是张居正的另一失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恰是他认识到自己的紧迫感,在还政之前,让皇帝看到成效,否则他的政策极有可能被搁置。

将自己作为实权宰相,放错了自己的位置,悲剧就此产生。人不对了,张居正的世界又怎么会永远是阳光的呢?

被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悲剧是为何故?

张居正曾对徐阶承诺:大丈夫既以身许国许知己,唯鞠躬尽瘁而已。

他一辈子兢兢业业,教导小皇帝,为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也取得了成效。

活着的荣光,并不能保证他死后的安宁。张居正被万历批示“谋国不忠”,鞠躬尽瘁仿佛成了一场笑话。

易先生说的对,全面评价张居正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我们至少应该学着去了解他,了解他的故事,了解他的历史。

他用自己的一辈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谋国,且先谋身。立长志谋国,不可忘自身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