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為何不去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呢?

履霜堅冰至yk


非不想也,實不能也!

第一:找不到!蒙古高原地廣人稀,今天蒙古國才300來萬人口可想而知古時候更少!從漢武帝到明成祖中原政權無數次組織大軍掃蕩草原,十幾萬人在草原組團旅遊就是找不到人!敵人也不傻誰跟你正面硬剛啊,拖就把你拖垮了!

第二:打不過!除了漢唐強盛時期和明朝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基本上是吊打中原步兵的。戰略上蒙古高原對中原地區絕對壓迫,戰術上游牧民族生在馬背上長在馬背上,全民皆兵擅長騎射來去如風,打的過他們的跑不過他們,跑的過他們的打不過他們!你說咋整?

第三:管不了!歷史上中原政權強盛時期也曾把這片廣闊的地域納入版圖,漢有西域都護府、唐有北庭都護府、明有努兒幹都司,強盛時期可以壓制住遊牧民族,一旦中原政權勢弱或內亂,這些地方立馬又會恢復成原樣,無數的部落打出個強大的領頭羊一起去搶掠中原,如此往復,甚至可以建立政權如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更甚至取代中原政權如元清。

題外話:犯不著!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和交往從另一方面促進了華夏各民族的融合,最終創造我們悠久而不間斷的文明,這屬於全體華夏民族,今後也必將更加燦爛輝煌!





浩哥出品必屬精品


這種情況不現實。北方遊牧民族一般沒有固定居住地,以遊牧為生,離中原王朝非常遠,而且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大軍北上,生活物資無法解決,且遊牧民族發現打不過中原軍隊,就向北逃遁大漠深處。況且中原軍隊無法在大漠長期居住,剛剛收拾完一個遊牧部落,退軍之後又被另一個遊牧部落填補上。

一、歷史上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經常對中原地區進行騷擾、打劫,搶完就跑,使中原王朝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戰國時期,北匈奴就不斷南下,為了抵禦匈奴劫掠,秦、趙、燕三國就開始修築長城。秦朝統一中原之後,長城的規模越來越大,秦始皇三十三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築長城萬餘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秦長城實際是在原先戰國時期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共築萬餘里,故史稱:“萬里長城”。

那麼依照秦朝當時的武力為什麼不北上統一匈奴呢?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這些匈奴騎兵搶完就跑,如果你往北追擊,他們就遁入大漠深處。這裡除了草原就是荒漠,大軍根本無法追擊太遠。當時的運輸條件,糧食運輸是一大難題。軍隊得不到補給,有時找水源都困難。

那時的北方異常寒冷,特別是小冰河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常常面臨牧草枯萎、牛羊凍死。這些遊牧民族面對嚴峻的生存威脅,就組織起來到中原地區來搶劫。

另外這些遊牧民族長期吃牛、羊肉、喝奶,他們需要茶葉和鹽,一旦這些物資得不到供應,他們就會拼著命到中原搶劫,雖然有長城阻隔,但是有時長城也擋不住他們野蠻的鐵蹄。

二、歷史上大漢、大唐、宋、明朝,都有過深入漠北地區掃蕩遊牧民族的軍事行動。

唐朝時對東突厥的軍事行動,直接把東突厥納入唐朝管轄。北宋也曾橫掃大漠,但由於路途遙遠,錢糧支出太大,一場戰爭打完,直接導致國庫空虛,得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緩過來。鬧不好王朝崩潰。

有時仗打完卻發現不能留下固守,中原軍隊一撤軍,新的遊牧民族馬上填補空白,又形成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韃靼、突厥,還有之後的大遼的契丹族、蒙古族等。所以這些遊牧民族,你根本治理不了。

三、北方遊牧民族自從學習了中原文化和技術,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封建制度,對中原政權形成更大威脅。

完成封建制度建設的遊牧民族更可怕,他們不但搶劫生活物資,而且開始佔領大片土地。如大遼、大金和蒙古等政權就是這樣形成的。使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文明的衝突愈演愈烈,最後征戰不斷,而且有的直接消滅中原政權,一統天下。

所以,不是中原王朝不想統一北方遊牧民族,而是受到北方自然環境的限制,使中原王朝對付北方遊牧民族時束手束腳,不能一勞永逸地解除北方遊牧民族威脅。

  •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異議請聯繫本人刪除!

戈壁灘駝鈴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虛擬場景。

就假設明朝不計成本滅了北元,一統漠北。

然後呢?明朝該往漠北移民吧?改變草原的民族結構吧?如不然,漢人仍然住漢地,遊牧民族仍然住草原。過不了多久,草原部落與中原離心離德,就又該要造反了。

歷史上這種事情又不是沒有發生過。

西漢打擊匈奴,東漢攆走匈奴。最後佔到便宜的是鮮卑人。當鮮卑控制草原後,反過頭來又與中原王朝重複匈奴人的舊事。


還有唐朝。當年唐太宗、高宗兩朝下大力氣滅了東、西突厥,派了不少兵鎮守。設立的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加起來有三十多個。

PS:都護府都護由朝廷派官員擔任。都督府都督和羈縻州長官由朝廷冊封當地的土著首領兼任,名義上要向唐朝納稅,但實際上都是獨立小王國。

結果呢?僅僅20餘年,突厥就造反了,又建立了突厥第二汗國。

那些連七八糟的都督,羈縻州長官,可能第一代見識過唐軍的厲害,心服口服。但傳到第二代,第三代,肯定就不服了,那肯定就要造反了。

這種征服了,造反。再征服,再造反的循環過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鐵律。

所以,正經由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想要有效且長時間統治漠北草原,一定要移民。要讓漢人成為草原上的主體民族。就像當年漢武帝武力驅逐匈奴,移民河西,並徹底漢化了河西走廊一樣。

但是,你以為移民就能一勞永逸嗎?

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漠北草原的生活環境與關內的差異實在太大了,比起河西走廊,也有很大差距。

你以為草原真是民歌裡唱的那樣,“風吹草低現牛羊”?


別逗了。草原環境的惡劣,超出想象。夏天出門解個手,野蚊子能把人活吃了。



解個手尚且如此痛苦,洗澡、煮飯,那就更不提了。讓一個人中原長時間生活在那種環境之下,遲早要逼瘋。

而且這還沒提草原上不能耕作的問題,中原人不會放牧。讓中原人不耕田,成天像草原人一樣“風吹草低見牛羊”。

就算是血統再純的中原人,他也得胡化。變的跟草原人無異。

其實,草原上的人很多就是中原過去的。

比如史書上就有記載。說南北朝時,有大量的漢人為了逃避戰火,逃到了草原上。

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迎蕭後置於定襄――《北史·突厥列傳》

這些漢人最後都去哪裡了呢?

這些人都“胡化”了,與草原遊牧民族融合為了一體。

你一個漢人在草原上生存,不“胡化”不行。

在很多時候,是環境改變人,而不是人改變環境。這就好比一個廣東人在廣東,肯定是一年四季穿大褲衩子加人字拖。可一旦他移居內蒙古,他肯定就不這麼穿了。因為環境便了,沒有一年四季穿大褲衩子的條件了。



所以說,並不是草原民族天生就野蠻。他們只是因為環境限制,只能活的像野蠻人。你讓一個漢人過去,一個月不洗澡(因為草原上沒有固定水源),到最後肯定是跟草原人一樣,風餐露宿,櫛風沐雨,皮膚上的汙垢像乾旱的黑土地一樣龜裂,頭髮板結,不得不把頭髮剃掉一部分,腦袋上只留一撮毛。



扯遠了,咱們回到假設場景。

假設明朝滅了北元,並移民漠北,改變了草原的民族結構。

然後,結合前面說的“環境改變人”,你猜猜未來會怎麼樣?

未來的結果肯定是:漢人無地可耕,只能在草原上放牧,慢慢受環境影響而草原化。隔了三四代人後,新生代在草原上長大,以草原人自居。到最後,草原變成了他們認為的故鄉,中原則變成了陌生的地方。南下入關搶劫,甚至是入關推翻紫禁城的皇帝,對他們而言,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負罪感。他們只會覺得自己與中原人本就不是一路人。

如果最後是這個結果,那你說,中原皇帝還費那勁幹啥?

早造反是反,晚造反也是反。那乾脆別搭理草原了。修萬里長城,拒外患於門外。這是在機槍大炮發明之前,中原王朝唯一兼具經濟性和可行性的操作了。



當然,你可能也會提出質疑:那清朝為什麼就能征服草原?難道清朝不是中原王朝嗎?

清朝當然是中原王朝了。可一方面,清代帝王本身就起自夷狄,其自身的邊疆少數民族身份使得他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對待和處理遊牧民族問題。

另一方面,清朝從皇太極三徵林丹汗,到乾隆最終平定準噶爾,前前後後,花了一百三十多年時間。清朝平穩統治蒙古的時間,實際也就是一百多年。

在這期間,還伴隨沙俄東擴,壓縮了韃靼民族生存空間,逼迫草原人歸順清朝的因素。

也就是說。清朝征服蒙古草原,是大棒加胡蘿蔔,外加門外還有一頭虎視眈眈的熊,一直想吞掉蒙古,三方面因素疊加的結果。

外蒙古沒有生存空間了,投沙俄,遠不如投清朝。他們自然就只能誠心臣服於清朝了。

然而儘管如此,到了清末,你也看到了。一旦當清朝的控制力下降,外蒙古人是不是立即就趕走駐蒙清軍,扯旗子造反了?

草原與中原,環境完全不同,統治邏輯完全不同。中原王朝要想兼顧,既統治草原,又想統治中原,就必須運行一套雙元雙軌,又相互依存共生的政治制度。

可即便如此做了,也不能保證一勞永逸,萬世太平。團結“非我族類”,是需要政治智慧的一件事。別說古代了,即便是現代,該如何團結各民族,也仍然在摸索中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