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縣的古纖道這次徹底出名了

沅陵縣的古纖道這次徹底出名了


沅陵縣的古纖道這次徹底出名了

沅水古纖道遺址已被定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朋友們:

各位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是講解員,今天陪伴各位沿古人足跡,漫步沅水古纖道是我的榮幸。在此我提醒各位要注意安全囉。

沅水古纖道位於沅水中游,沅陵縣五強溪境內的甕子洞,古纖道長1500米、寬0.5-1.0米不等。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位請看,古纖道兩岸為喀斯特地貌,山如刀削斧劈,水似山泉清澈。

這裡如畫的山水就是讓文學大師沈從文讚歎“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美麗的山水卻是令人生畏的災難之地,眼前這條河,水高浪急,桀驁不馴,浪花濺起好多悲壯、好多感慨,而足下這條古纖道卻凝結著無數船工、縴夫的血淚,彷彿在向你們訴說女人不盡的心酸。

沅水為湖南四大水系之一,她從貴州省都勻市的斗篷山(一說雲霧山雞冠嶺)穿越莽莽群山峽谷,匯入洞庭湖。這條充滿神性與詩性的河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中東部進入西南部乃至東南亞的主要通道,在漫長的江河文明時代,大量的船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川流不息,不僅對推動中東部、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而且對促進我國與東南亞等國家的交流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在這條河的中游,亂石林立,灘多水險,舟輯往來十分艱難,造成巨大的災難。至今流傳“三堖九洞十八灘,處處都是鬼門關”的名言。

有詩曰:“甕子洞前濤聲壯,陡岸扦天列青嶂,舟子如猿爬峭壁,不虞失足墜急浪。”更說明這段水域之兇險。甕子洞虎子磯鐵索碑記:“楚之水,大於洞庭,而險於辰河。河之源發自夜郎,經數千裡,抵桃源,歷武陵而下,與洞庭匯。

其險與瞿壙灩澦相伯仲。而沅陵與桃源接壤之間,有所謂甕子洞虎子磯者,其險尤甚,崇崖峭壁,兀立如削,以舟之所必往,即無仄經可施牽,又無崖罅可用鉤挽。遇春夏泛漲,水高石怒,舟必停泊,以俟其平。

稍觸之,未有不漂流傾覆者”。千百年來,無數船工縴夫命喪於此,甕子洞為沅水駭人聽聞的“鬼窩窩”。各位請看,其實甕子洞不是洞,是丹霞地貌地形而形成的一座座懸崖高聳,陡峭險峻的大山和被大山擠壓這條的河床,形狀如倉,水流回聲甕甕作響而得名。

因江水湍急,水底暗礁林立,而古代又無機械動力,全靠人力逆水拉縴,當下遊的船行至此險灘,便停船靠岸需僱當地縴夫拉縴過灘,縴夫從船頭接過纜繩,將纖帶繫於纖繩挎在肩上,赤身裸體(著衣者易被石頭掛扯或江風捲走),手腳並用,曲腰90°如龍蝦狀,一步一唱,移步前行,否則上灘難於上青天。所以當地人們世世代代以縴夫為業,曾有人侮辱縴夫拉縴的形態,叫縴夫為“纖狗子”。

如遇上風高浪激,縴夫們腳蹬凸石,手抓石隙,胸貼峭壁,使出吃奶力氣,一步一步臥地爬行,稍有不慎便失足而成千古恨,命喪驚濤駭浪之中。我們足下這段纖道,是明代一位名廖善人的老者捐款修鑿了三年,同時在望鄉臺(即俗謂通往冥府之路)、父子灘和甕子洞3處纖道極險段的峭壁上還穿掛了鐵鏈,以方便縴夫通行。

沅陵縣的古纖道這次徹底出名了

《沅陵縣誌》載:“甕子洞,縣爾180裡,形如廩,水聲如甕響,沿江岸峭壁深潭,昔無纖路,明百歲翁廖善人漢文制鐵索數百丈,鑿孔系索,舟行始利。清朝康熙初年,嶽常道遲日豫損貲重製,嗣辰州知府劉應中又重製,道光年間,鐵索俱拆毀,知府方傳穆出里人黃鳳善前損鐵兩千餘斤,並捐廉若干,諭癢生許文耀董其事,重製鐵索數百丈,僱石工鑿纖路,較舊倍寬,越數目工始竣,行者稱便。”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劉應中,字雅庵,直隸進陘人(今河此井陘縣),隨綏遠將軍蔡毓榮徵吳三桂,攻克辰州後任知事,捐金鑄甕子洞沿線鐵鏈,後率於沅陵。

留“重建甕子洞虎子磯鐵索碑記”。表達“事設,爰志其巔末,並文武諸君子姓名於石,以垂不朽”之意。後人稱這條纖道為“寡婦鏈”,由此還演繹了一段悽美悲壯的情感故事。傳說,當地一名縴夫女兒,姓張名灘姑,父親是縴夫,十六歲那年,父親外出拉縴,船行之險灘,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浪高石怒,縴夫們正處懸崖峭壁,腳下溼滑、手無攀抓之處,排山倒海般的巨浪打翻木船,數名縴夫被拉下懸崖跌入急流險灘,被滔滔的沅江之水吞沒。灘姑聞訊,哭天喊地,痛不欲生。十八歲那年,灘姑與同村的一名縴夫結婚,小兩口恩愛了一年,在她即將臨產之時,丈夫外出拉縴再也沒有回來。灘姑悲痛欲絕,曾欲跳崖投江隨父、隨夫而去……

從此,每天她做飯,久久站在懸崖邊等著丈夫回來,久而久之,人們把這塊巖稱“望夫巖”。有詩曰:“望夫巖上望夫歸,夫不歸兮婦不回,婦不歸兮長墜淚,淚兮化作伏波洄”。兒子出生後,母子二人相依為命。誰知,懂事兒子在十二歲那年,不願讓母親辛苦養活自己,趁母親不在家,偷偷背上父親留下的纖索加入拉縴行列,一次、二次……天不長眼,兒子不幸也走上了爺爺、父親的那條不歸路。為了不讓更多縴夫死於非命,天下女人少寡婦,灘姑誓不再婚,從此當了寡婦,她上到洪江,下至常德,“打漁鼓”賣唱於沅水兩岸的村村寨寨,向過往的船排募資籌款。年復一年,灘姑青絲變成白髮,她將籌集的銀兩僱人鑿纖道於懸崖邊,掛鐵鏈於峭壁上。

之後她就悄悄地離開這傷心斷腸之地。每當縴夫們踏著纖道,攀抓著鐵鏈,情不自禁想起灘姑,一步一把淚,深切地懷念她的愛心與功德。為了讓後人永遠銘記灘姑的功德,人們將這段古纖道叫“寡婦鏈”。著名詞作家石煌遠先生在電視文學劇本《寡婦鏈》中寫道:“說來古老,聽來悠久,卻一代又一代把這故事傳……有淚就有血,有血火就燃。莫道縴夫面朝地,抬頭就是天”。

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船工的生產安全,1971年,組織了數萬名大軍,整治沅水,修理險灘,甕子洞灘險得到治理。同時在甕子洞險灘處安裝了絞車,國畫大師黃永玉的父親曾在甕子洞絞車船工作多年,黃永玉也曾在此生活過。由於水力、機械動力取代了縴夫艱辛,從此村民們也永遠告別了縴夫這個職業,過安定祥和的生活。

20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重點工程凌津灘水電站的建設,甕子洞天險變平湖,那段不勘回首的悠悠往事一去不復返。但是,古纖道遺址、縴夫槽、蜂窩巖和所剩無幾的“寡婦鏈”鐵環,卻記載了當年船工、縴夫、寡婦們那段血淚,也見證了黨和政府關心船工、縴夫生命安全,整治險灘,改善工作環境那段歷史。而張寡婦的故事,不僅是沅陵女人百折不撓精神的寫照,也是千千萬萬的沅陵人在歷史長河中與大自然抗爭、拼博的縮影。遊客朋友們,在這裡我們就要說再見了,此刻,我借用大清總督林則徐漫遊沅陵親題的一幅名聯“一縣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為君清”表達我的心情,歡迎你再來沅陵!

信息來源:沅陵縣文物管理所


內容來源:沅陵幫幫網

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