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飛天網評:讓每份鋤禾之苦都能“上雲用數”-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4月20日下午,正在陝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柞水縣小嶺鎮金村。在村培訓中心,幾位村民正在通過網絡直播售賣當地特產柞水木耳,習近平總書記走到直播平臺前,同他們親切交流,不少網友通過直播鏡頭與習近平總書記互動。

古人云,糧豐農穩天下安。這些年,“糧豬穩、CPI安”的邏輯更是深入人心。農副產品能不能擺脫價格過山車的命運、農業產業化能否真正助力精準脫貧……面對這些思考,在農業數字化的路上,最好的便車也許就是電商。這也難怪頂層設計的共識更為堅定——“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疫情防控常態化,生產恢復加速度。一季度的主要經濟數據確實有些“愁雲”,不過,基本面向好、基本盤穩固。尤其是在直播帶貨、平臺賦能的刺激之下,電商新業態也在重組與重構,在線經濟護佑了消費內需與新農產業的滿園春色。

數字是最好的說理。一方面,比如來自新電商平臺拼多多4月21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農村網店在該平臺上賣出的農產品訂單數超過10億筆,同比大增184%;今年前3個月,單品銷量超過10萬的農(副)產品達到1030款,接近2019年全年近七成水平。另一方面,此前,商務部發布的最新電商興農報告也指出,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在2019年不斷增長,僅在上半年就實現網絡銷售額1873.6億元,增長速度達到25.3%,高於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速7.5個百分點。可見,由點及面的數據皆說明,大有可為的電商平臺是“農活上行”的數字化路徑。這條路,與高質量相關,與鄉村振興相連。

當然,電商模式不是新概念,這些年來,中國電商平臺為城市建設、工業發展、消費升級等助力良多。但是,在最廣袤的農村、面對相對弱質的農業,仍有值得並亟待深耕的大片“藍海”。去年底,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及商務部發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今年2月,由新電商平臺發起的“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聯盟”也在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的指導下成立。在手機上種一棵綠色的果樹、與帶貨的百位縣長在屏幕“親密接觸”……不僅精準扶貧有了更時髦、更歡樂的表達,爆發性消費也在“徐聞模式”等實踐中大大激勵了農副產品供給端。好農貨不愁賣,農業與農民又怎會不開顏呢?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稼穡之苦,天下之基。疫情之下,在G20農業部長急商對策思慮農業生產的今天,趁著“新基建”的東風夯實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讓中國農副產品都能在平臺經濟加持下用上數據、上得“雲端”——更多“土味山貨”,必會成為“網紅尖貨”;而每份鋤禾之苦,亦能兌現價值之樂。(鄧海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