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敦厚的外公

作者:楊惠卿

溫良敦厚的外公


近兩月來,由於預防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傳染,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小外孫不得不和我呆在家裡上網課。俗話說:七歲八歲狗還嫌,牛犢過來瞅三眼。孩子正是玩皮撒嬌的時候,免不了有個學習不自覺,作業不認真,上課不專注的時候。這時候我就忍不住要發個脾氣,腔也高了,話也急了。但過後,看到孩子那天真無邪的活潑可愛,心裡難免有一陣陣的後悔。每每這時,也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家住平魯區下面高村,由於外公只有我媽媽一個孩子。為了照顧老人,我們就和外公住在一起,晚上我就和外公作伴。所以從我記事以來,外公的為人處事就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裡。

在下面高村,只要說起外公,人人都會說是一個性情隨和特別好客的好人。我記得每到晚上,外公家就成了一個免費的茶館。那時候沒有晚間娛樂活動,一些和外公歲數相仿的老年人及自家親人就來外公家裡,擠在炕上抽著旱菸喝著水嘮著磕。有時還專門請會說書的人來家裡為大家說書講故事。不管有多少人來,也不管你走的多晚,外公總是熱情招待,笑臉相迎笑臉送,從來不說個埋怨的話。要是有個風雨降雪的天氣,就剩下我們爺倆時,外公就讓我給他讀小人書。我那時只是個二三年級的小學生,書上的字都認不全,唸的非常不通順,外公就說不怕,遇到不認的字就跳過去。我就趴在炕上在小煤油燈下結結巴巴地念著小人書,而外公就蹲在炕頭上給我烤山藥片吃。熟一片我吃一片,山藥片吃完了我們爺倆就入睡。正是這段時間的聽書和閱讀,使我從小對學習特別是對讀書寫作增加了興趣,從而也就結下了一輩子和書籍難以了斷的情緣。

外公是個文盲,基本上是一個大字不識。但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卻是另闢蹊徑,循循善誘溫順入貼,而且總能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讓你聽了就能記住,每到關鍵時就能夠想起來。比如過時過節家裡要改善生活,當飯菜擺上了炕,外公就會給我們講個吃飯的故事:說有一個秀才每當改善生活吃好吃的東西時,就專門把孩子們叫過來,對著桌子上的吃食問孩子們,這些東西好吃不好吃?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好吃。秀才又問,你們知道好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麼?孩子回答不出來了。秀才就如何學習本事,虛心做人,勤儉持家才能豐衣足食的道理講了一遍,直到孩子們都有了心得後才讓他們端碗吃飯。外公總是有針對性地講一些節約糧食、保護青苗、顧及他人、做事謹慎等小故事。遇事不講大道理,不刺激你的自尊心的小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當時我就想:外公的肚子裡怎麼那麼多的故事啊。這些的小故事,在那個生活貧瘠,書籍匱乏,傳播閉塞的年代,通過外公的口口相授刻印在我們的記憶裡,對我們兄弟一生中打拼創業及為人處事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我的記憶裡,從來也沒見過外公發脾氣。那時我們兄弟幾個也都是剛上學,或者還沒上學的孩子,在外面玩免不了做點什麼出格的事,或是和同學夥伴們打架吵鬧,或是玩泥弄水弄髒衣服等等。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年輕氣盛總是不打即罵,要不就是罷飯推出門外。遇到這種情況,外公總是好言相勸年輕的父母,然後走到我們的跟前和言細語地講述這件事的後果,由淺入深地讓你知道哪些事應該幹,哪些事不應該幹。明白了道理,我們也就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惹麻煩的事情也少了許多。

聽村裡人說,外公年輕時幹什麼都非常專注刻苦,特別有忍耐心,再大的困難都要想法扛過去。經過幾年的打拼,他自己打了一口小煤窯養家餬口,由於經營有方慢慢地有了些積蓄,成了一個飲食充足的小業主。解放後,小煤窯歸了公。外公就給生產隊裡喂牲口,而生產隊的飼養處就在外公的院子裡,牲口住的就是外公的兩間石窯。我記得,那時候每天到了傍晚,外公的院子裡是人歡馬叫十分的熱鬧。有送青草的,有送牲口的,那是人來人往。外公也是有條有序地先把青草收下鍘碎了,再把送回來的牲口牽上到外面的大井上飲了水,然後用毛耙子把牲口身上的土和泥巴耙下去,這才牽進了圈裡。再把草料拌均勻了一篩子一篩子倒進了槽裡,等安頓好那些牛、騾、驢後,自己才回家吃晚飯。雖說那年代連人都吃不飽人人都是面黃肌瘦的,但在外公的精心照料下,他飼養的牲口卻是個個膘肥體壯,誰見了誰誇。

外公最後幾年是在我們家過的。當時,我們兄妹五個有的上了中學,有的還在呱呱學語。身患嚴重肺氣腫的外公還是力所能及地幫著媽媽帶孩子做家務。冬天日短,村裡學校是一上學兩頓飯。家人吃午飯後,外公就把飯放在鍋頭給熱上等我們回來。當我們下學後一進門總能吃上熱呼呼的飯,而且是我們吃一口外公用手撕一口,嘴裡還說著“慢點吃,慢點吃,不要叫冷氣壓住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吃著外公手撕的飯特別舒適。外公去世後,我們回家吃飯時,沒有了外公的照顧還老覺得缺點什麼,十分的不自在。

老媽是外公的獨女,外婆死的早,外公又當爹又當媽對我媽也是十分的嬌慣。就在別人家女兒早早出嫁的風俗中,他頂著閒話把我媽送進了學校讀書認字,而且一直上到平魯縣城井坪鎮的初中畢業,成為了村裡鳳毛麟角的女中學生。也正是外公的言傳身教和出資奉學,使我的老媽從小能夠接受新生事物,有著不落俗套和與時俱進的意識,更使我們家逐漸形成了“崇尚學習,自強自立”的家風。外公家孩子少,他老人家特別愛孩子。聽我媽媽說,從小到大外公沒有罵過她,更沒有打過她。就我們兄弟幾個外孫,老人家也是喜愛的不得了,怎樣鬧也不生氣,生怕我們玩的不痛快。就在老人家生命彌留之際,還千叮嚀萬囑咐我媽,要好好教育我們兄弟們,再窮也要供養唸書。不要罵,更不要打:“世上的人千千萬,和你最親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養你的,另一個就是你養的。”

外公沒上過一天學,更沒有研究過教育,但他老人家言傳身教和用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及遇事論理的教育方法,使我們這些做孫輩的受益終生。白駒過隙,流光易逝。一眨眼的工夫,外公離開我們已近半個世紀,我也步入了花甲之年,成為了孫女、外孫繞膝的老年人。每當和孩子發脾氣後,我就十分的後悔和慚愧,感覺愧對我那溫良敦厚的老外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