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
人們,總喜歡“善”而討厭“惡”,當生活中遇到的人,對我們有不好行為時,心裡會產生一種“惡”的想法,為何這樣?對方言語行為傷害到了我們。
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是中國人遵從的優良傳統。何為“百善”這個話題,從來都沒有誰說的清楚,但在社會進步的發展中,人們對“善”與“惡”的定義是不同的。本質原因,時代的變遷改變了人的思想與行為,說到底是人內心深處某個東西在改變人的一切,內心深處的東西是“道”,俗稱“大我”。
一個時常,把我是善良的人掛在嘴邊,必然內心深處產生惡的想法,於是,內心對立世界形成了。人們,總會用外在行為去區分善與惡,熟不知,行為僅僅是代表善與惡的一種方式,更多的善與惡已經悄無悄息存在人的心裡。
如,夫妻關係。如果雙方的外在物質條件,不能在一條平衡線上。一方的原生家庭條件差一些,夫妻關係不和諧的時候,條件好的一方,會拿自己原生家庭的優越感來刺激對方,以原生家庭背景顯示出高高在上,能嫁給你或者娶了你,是你的榮幸,你還不好好對我。這種人心裡會有“理所當然”的身份感,壓制著對方,所謂,幸福成了外在的光鮮。受傷的一方,心裡已經受到了屈辱,只能隱忍靜待。
話說,無趾與老子的對話,對於聖人,對於至人,名聲(身份感)乃是腳鐐手銬。生與死,榮與辱乃是一條藤上的瓜。在生活中,無論是誰受到屈辱,心裡滋味不好受,但內心通透的人明白,給自己帶高帽的人其實是在貶低自己。
不管男女,只要有一個人心胸大度,不願意計較,總會包容對方的“虛榮”。而往往包容不了夫妻感情,關係必然不和諧。本質原因,原生家庭帶來的高高在上視為“無德”。沒有德行承載的關係,生活的幸福感已經在降低,關係好也是做給外人看的。
這就是“善”與“惡”的真實性,在佛教裡有個教化故事,來自印度轉輪聖王的“阿育王”。印度人稱他為轉輪鐵王。在阿育王時代,被統治的周邊小國已經開始初步萌芽出共產社會關係。阿育王統治下的文化,即,“壞人成佛只需放下屠刀,好人成佛需要歷經磨難”。本質原因,壞人是心中放下屠刀,好人是手中放下屠刀。也就是說,人類活著的本源不是肉體的生命,是靈魂的生命。
當我們在生活中區分好人與壞人,善與惡的時候,人類其實並未完全認知好人與壞人,善與惡的真實性是什麼。就如上面的夫妻關係,用“虛榮”的原生家庭優越感來對待另一方,心中的惡已經存在了。不管人的外在行為看來多麼友善,那也只不過是做給別人看的或者做給自己看的欺騙,只是為了一份“虛榮”心。
這份“虛榮”心的來源,是人對自我認識的不夠,在人類的潛意識裡存在著,只要不把它挖掘出來,所謂的好人與壞人,善與惡的分歧不段,導致人類社會關係缺少和諧性。
人,所有外在行為,都是從心出發。為何有些人的行為看似善,心是惡的;有些人行為看似惡,心是善的?本質,內心不明,不知心的屬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常見到,有些人看起來很木訥,笨拙。但是,這些人的行為是善舉,只憑良心做人做事。有些人看起來很聰明,能力強。但是,這些人的行為在惡性傳染著周邊人,做人做事只為有利於自己得失。
人的“虛榮”來源,是人類自己推波助瀾蓋起的房子,只要有個領頭羊在喧嚷著什麼,也就代表著這個人缺什麼,不缺的人不會高聲唱喊。也正符合了陰陽的平衡,內在缺失,外在就會表現;內在圓滿,外在就會平和。
知人者是良,自知者才是善。
在老子《道德經》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用耳朵聽人嘴上說的,與用眼睛觀察人做的是不是相同,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任何人都能看清楚。再聰明的人,也有被拆穿的一天,今天騙過明天騙過,總有更聰明的人出現。人外有人不外乎是這個道理,老子給我們的教化,看清楚一個人,只需安靜看他怎麼做就好,無需爭辯與計較,本質原因,騙來騙去騙的是自己。通曉這個真理就是個智慧的人。
“自知者明”是內心通透明亮,具有“聖心”的明辨是非能力,外人說與做都來自各人的“心性”。這個心性由人的各種經歷與所受教育等等產生而來。能換位思考,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任何人,還能堅守自己的底線與行為準則,是“內明“做人狀態。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人,相處得來不同的境遇,自然產生好人與壞人,善與惡的對立性。知人者是良,自知者才是善。這個“善“是一體性的思維,包含了人類文明分歧的“善“與“惡”,也是耶穌的“神”,老子的“道”,釋迦的“佛”。
人類所有文化,無論是東西方都是引人向善,這些文化與宗教信仰裡面的“善”是一體性,並非我們現在對立分歧。人的一體性“善”來自天性,生來為人就會帶有,當人類的天性被覆蓋或者泯滅掉,“內心”會產生善與惡的對立,人的大腦受心控制,行為來自大腦指揮。所謂,好人與壞人,善與惡就是這麼得來的。
“天性”如何被覆蓋與泯滅掉的呢?還是出自人類教條化的思想教育。當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老師、身邊的人用過時的思想教育圈化時,也就代表著這孩子不能做自己。孩子的思想不能得到釋放,沒有好奇心探索著他自己的世界,他的人生,受著父母、老師、身邊人的思想禁錮。
人與人的不同,本質原因,從小所受的思想、行為影響著。以至到成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選擇的能力都沒有。最可悲的是,大多數父母把自身想要的人生壓制在孩子的身上,還口口聲說自己多愛孩子。
今天的人都在找自由,民主,“思想”上不得到解放,何來自由?孩子的天性從小不讓他釋放出來,用教條式捆綁著,如何讓孩子做自己,成為父母的驕傲,社會的棟樑之才?
人類釋放“天性”才會有一體性的愛,自然不在有好人與壞人,善與惡的對立。本質原因,天性釋放,人類生命迴歸本源,回到“道“的天體裡。如,大自然中有人類,植物、動物,微生物,有海洋、陸地、有山、水都是一體的,沒有誰比誰強,誰比誰弱,誰比誰重要與不重要,各自存在有自己的價值。“天性”釋放帶來的一體觀,人心才會更“善”,真正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基督理想化,人人都是“神”的世界。
唯獨“內在”醒來,才能喚回自己的天性。我們不會繼續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人生自然也就沒那麼苦了。所謂改變世界,是每個人改變自己內心執著的世界,打開自己的“天眼”,看到人外人,天外天,你可以與道同行,與天地同立,與萬民同生共死的命運。
孔子早期的學問是《詩》《書》《禮》《樂》《易》,第一次拜望老子以後,身經魯國的政界浮沉,以及列國的求職旅遊,以及六經的編著,由壯年入晚境。其間多次再訪老子,有意修道,奈何儒根太深,難以自拔。有一次向老子發牢騷,訴說歧路彷徨之苦。
孔子說:“孔丘不才,編著六經,又著《春秋》,伏案多年,自以為磨得夠久了,鑽得夠深了,按得夠熟了。憑我這套學問旅遊列國,謁見首腦大小七十又二,宣講歷代君王治國家的道理,弘揚周公召公開創的文明傳統,可是誰都不錄用我。我應該怨他們太難太難被說明嗎?或應該怨道理太難太難講清楚嗎?”
老子說:“幸好你遇見的都是昏君!如果遇見求治心切的明君,委你重任,那就糟啦。你編著的六經不過是歷代君王留下的鞋印而已,哪能是鞋子的主人呢?你現在發牢騷,也是鞋印而已。鞋印固然是鞋子踩出的,絕非是鞋子。鞋子固然是人穿的,但是絕非人。你以為憑六經就能治國?”
孔子啞口無言,一笑解嘲,頓覺清爽。又問:“我今後怎麼辦?”
老子說:“白天鵝游水上, 雌雄互相凝視,眼珠不轉,就交配了。蟲飛空中,雄的上風呼叫,雌的下風鳴應,就交配了。由此可知,交配方式無奇不有。但也有限制,必須是同類,各自為雌雄,才可能交配。人際遇合不也是這樣嗎?記住吧,本性是無法改變的,命運是無法扭轉的,機緣是不會停待的,大道是不會阻塞的。順道而趨,怎麼都走得通;背道而馳,怎麼都行不得。“
孔子回去,三個月不出門。後來再訪老子,陳述心得,說:“我得道。喜鵲孵卵,卵生雛鵲。魚用口腔孵卵,吐出泡沫,噴出小魚。泥蜂無卵無孵,咒化桑蟲,變成幼蜂。懷胎是個弟弟,哥哥夜哭抗議。哦,多少年啦,我拒絕接受命運的變化。我自己都不肯接受變化,怎麼去變化別人呦!“
老子說:“此話正確。你得道啦。”
這是,老子教化孔子的故事,可見人要認清大道,即,認清自己是多麼重要。對自己都沒有認知,孩子難管教,夫妻關係不和諧,朋友難相處,上下級難管理等等。本質原因,都在自己身上。內心不明,生活中發生的事非往外推,以自己名、利、譽去對人對事,哪有幸福與和諧可言?
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在操縱著孩子的未來,有多少好心人,用自己的思維見解摻和著周邊人的人生大事,有多少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待社會中的人事,唯獨,不向內管好自己的心。用所謂“愛”,“好與壞”,“善與惡”牢騷著身邊的人。
對修遠來說,覺得命運不公,對人生不滿意,去學出來,悟出來,做出來,這才是真實的自己,才是顯化“愛”的方式。
人生來就是獨立的個體,只有在自己的人生中悟到,做到,才“合道”。
“人道”是小善小惡,是對立性的分歧;“天道”是大善大惡,是對立的統一,具有包容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