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過激失控的教育,教不出真正健康的孩子。

父母情緒平和穩定,是孩子這輩子最大的福氣。

——鹿媽


作者 | 哎呀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剛剛看到一個可怕的新聞。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一個10歲左右大的小女孩,被媽媽死拽著走向海里。

路人看到這個情形,以為這對母女要跳海輕生,緊忙打電話報警。

民警趕到現場後,發現這對母女仍在繼續往海里走,離海岸邊有30米遠。

女孩一直在哭,使勁掙扎,看到有民警的身影,像是找到了浮木,努力伸手求救。

可媽媽不聽勸,執意呆在原處。

民警只好下水把她們倆“撈”上來。

上了岸,才真相大白。

原來,這次“輕生”是媽媽“嚇唬”女兒的手段。

這段時間,女兒在家上網課不認真,作業也不好好做,把她氣壞了。

一時想不開,拖女兒去“跳海”。

新聞一出,網友們紛紛跑到評論區指責媽媽的做法:

“不管這個媽媽理由多冠冕堂皇,這種教育方式太極端了,絕對教不出健康的孩子。”

管教孩子,卻無法管好自己的情緒,是家庭教育的死敵。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去年,網上熱傳一段“虐童事件”視頻。

兩個男人圍著小女孩拳打腳踢,甚至拿出繩子麻袋套住捆綁小女孩。

綁好了,旁邊的媽媽幫忙掀開車簾讓他們把女孩丟車上。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爆料的網友稱,一開始以為是光天化日下的綁架行為。

經民警調查後才發現,這是父母管教孩子的現場。

孩子不聽話,父母管教不了,氣不過就採取了這種極端的錯誤方式。

試想一下,被父母“綁架”教訓,這種情景得多令人感到害怕?

這並不是單一事件。

廣東羅定,一位媽媽多次叫5歲的孩子回家吃飯。孩子貪玩,怎麼說都不聽。

結果媽媽生氣到把兒子拖進電梯裡,暴打了整整一分鐘。

下手之狠,讓人側目,孩子身上滿是淤青。

鄰居說,這位媽媽平時文文靜靜、細聲細語的,沒想到發起火來,真把兒子當仇人。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也許這幾位父母平時看上去和顏悅色、態度謙和,可情緒一旦失控,就成了面目猙獰的惡魔,瘋狂地傷害孩子。

教育學家尹建莉說過:“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孩子有錯,父母有情緒是人之常情。

可沒有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崩潰發狂、咄咄逼人,硬把孩子逼到絕境便超出了正確管教的邊界。

父母以為這是教育,實則是發洩。

氣孩子不聽話、不安分,沒辦法疏導自己內心的憤懣,便任由壞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無法控制情緒的父母,本質是“精神巨嬰”。

只考慮到自己的立場,全然不理解孩子的心情。

直接用激進暴力的方式,逼孩子就範,恰恰是弱者的表現。

英國作家尼爾在《夏山學校》中說:

“打孩子,只是父母逞一時之快,逃避父母本該尋求有效教育方式的責任而已。”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知乎有個提問:父母總是情緒失控,對孩子哪些影響?

其中高贊回答是:

“小時候父母爭吵畫面仍記得,導致現如今的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時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


過於敏感多疑,習慣性猜測人的內心,且把自己的性格習慣向對方希望的方面貼近,十分害怕被討厭及忽視,易產生孤獨感,經常壓抑自己,甚至扭曲。”

這段回答,接連多個觸目驚心的字眼,引來了上千人的認同。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兒童心理學家說過:

“父母其中一方的情緒失控,會在孩子的心理留下嚴重的陰影,這樣的陰影將伴隨孩子成年,甚至終身,成為他們大部分情感傷痛的來源。”

失去理智的言語,無法控制的情緒,會讓孩子誤認為父母變成這樣,都是自己的錯。

伴隨著這種愧疚感成長,他很難釋懷,即便想好好愛別人,也容易採用同樣極端錯誤的方式。

葉璇,娛樂圈有名的才女,在感情上卻也是有名的傻。

每一段戀愛經歷,她“自毀式”的瘋狂行為令人不解。

一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曾經為了向一個男生證明愛意,大半夜直接跳河”。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即使男友家暴、劈腿,她都不願放棄。

有網友說,這不是愛情,而是瘋狂。

深究她的原生家庭,會發現,她的愛情觀跟她媽媽有關。

小時候,只要媽媽喝醉酒就會瘋狂打罵她。

酒醒後,媽媽卻又百般愧疚抱著她痛哭,希望她能原諒。

一直以來,她習慣了媽媽的喜怒無常、情緒失控,誤認為愛是控制,想幹嘛就幹嘛。

等到她進入親密關係中,她活成了媽媽的模樣。

《鏡子》有句臺詞: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父母的壞情緒,成了孩子童年時的記憶,深深印刻在孩子的生命裡。

即便他想要掙脫改變,那種原生家庭帶來的無助感,常常會提醒自己的軟弱和不堪。

童年不幸的人,註定要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前半生是父母種下的惡果,後半生是孩子用餘生來買單。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不想讓自己失控的情緒傷及孩子,父母一定要掌握這三招。

1. 情緒失控前,離開回避。

這段時間在家裡,和孩子朝夕相對,難免也有摩擦。

特別是一個人忙家務、做飯、哄完大寶哄小寶,總有精神快崩潰的時候。

每一次快要發火時,就想起大寶幼兒園老師的提醒:

“要生氣了,不如先離開孩子,換個環境冷靜一下,及時調整好再面對孩子。”

我靠這句話,成功避免了不少和孩子的直面衝突。

2. 傷害孩子,要勇於道歉。

有人說,孩子的一生都在等父母一句道歉。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犯錯在所難免。

高級的父母,懂得在口不擇言後,蹲下來跟孩子道歉。

電影《葉問4》中,葉問在意識到自己不小心傷害兒子後,當機立斷撥打了一通遠洋電話,向兒子道歉。

正是這通電話,化解了父子間的隔閡,重修親子關係。

3. 找一個彼此都冷靜的時機,尊重地解決問題。

令父母最為崩潰的是,孩子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出現。

與其在孩子問題爆發後生氣、懲罰,不如趁問題還沒發生前,選一個適合的機會和孩子一起溝通要如何改變類似問題。

平等的溝通姿態,遠勝高高在上的疾言厲色。

北師大教授錢志亮說過:

“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會越好。”

不要用大聲來激怒彼此。

嘗試在心平氣和時溝通,孩子才有進步改變的可能。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少年派》的林妙妙,羨慕同學江天昊有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情緒極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

的確如此。

當江爸江媽得知兒子和老師起衝突,罷課不去上學,沒有第一時間就指責孩子,而是耐下性子聆聽孩子的想法,從而一點點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這對父母能夠穩住情緒,並非他們沒有煩心的事,活得比別人滋潤。

事實上,他們經歷了破產,過著負債的日子。

可他們從來不讓自己的壞情緒,破壞自己、破壞和孩子的關係。

不管遇到什麼,都能從容面對,不急不躁。

正因如此,他們養出性格隨和、心態豁達的江天昊。

養育孩子,實屬不易。

為人父母這條路,有無數個挑戰和困難。

但無論如何,總不能讓壞情緒成為教育的死敵,親子關係的攔路虎。

以情理教育,遠比大發雷霆、情緒失控好。

真正的教育,是在孩子犯錯時,能控制心裡的火,放下身段,耐心聽孩子的感受和解釋,溫柔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

育兒,則育心。

如果做不到百分百完美的父母,起碼也做個情緒穩定的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