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媒體融合進程案例分析

BBC的媒體融合進程案例分析

一、傳播媒介的融合

BBC從電臺廣播起家——早在1922年,BBC就創立了旗下首個電臺“2LO”,直到1934年又提供電視廣播的服務,此後長時間處於“雙媒體”機構的地位。但這個“雙媒體”並沒有滲透融合的特性與趨勢,其管理、內容製作、宣發都是各自為政,兩種媒介相互獨立。一直到1994年5月,BBC才有了首個網站,供用戶交流與分享信息。而BBC的官網更是在三年後才被推出,這之前一個月,BBC的官方新聞網站面世。與1995年就已推出新聞網站的CNN相比,BBC當時對互聯網的使用落後於同行。

BBC後續採取了許多正確有力的改革措施,而且早在互聯網出現前的70年間,其在歐洲地區就有著非凡的影響力。龐大穩定的受眾群體是BBC在摸索媒介融合化時的支撐,從執照費裡抽取的資金來源也讓BBC在面對媒體生態變化時從容不迫,這使得BBC後來居上,慢慢又走到了傳媒界的前列。

BBC在1995年正式推出數字電臺廣播服務,1998年首先推出數字電視頻道,推動著英國廣電技術數字化,一步步地進行媒介數字化改革。數字化媒介與互聯網的結合使得BBC率先嚐到了多媒體技術的甜頭——新聞網站不只有文字內容,還能將電臺、電視上的原生內容搬到網站上,使得網站內容多元化、融合化。當然,此時的新聞網站還只是原有兩大媒體的附庸,只算是一個傳播渠道、內容呈現平臺,而無法承擔原創內容的工作。

電臺、電視服務的數字化為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使用鋪平道路,也使得互聯網這一媒介形態開始凸顯重要性。在2007年,BBC推出了全新改版的網站,最大改進之處就在於突出了網站的導航功能,將廣播、電臺、網站所有頻道的入口鏈接都放在首頁,原有的傳播媒介形態融合在互聯網一身。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這一媒介形態逐漸成為BBC的“主體媒體”,將其它媒介的入口嵌入其中。

同年,BBC推出了BBCiPlayer(互動播放器),通過這個多平臺的音視頻內容終端,用戶可以實時收看過去一週的BBC電視或廣播節目。只是在2013年6月,就有2.39億人次在BBC互動播放器上收看節目,並且截至2012年底,其已推出了60多個不同平臺的版本。可見,BBC正在嘗試將多媒體的內容整合到同一個終端,多個傳播媒介合一,邁向“融媒體”。雖然現在接收終端尚未統一(可以是手機、PC、電視),但移動端顯然在這方面有巨大優勢,因此不難得出,BBC互動播放器已經具有融媒體中傳播媒介融合的雛形特性。

BBC的媒體融合進程案例分析

二、組織結構的融合

除了傳播媒介與內容呈現平臺的融合,BBC在組織結構上進行過幾次重大整改,以便於促進內部融合,降低新聞生產成本、提高節目製作效率。

2007年10月,BBC開始著手重組編輯部,電臺、電視臺、網絡三大部門都搬入同一座大樓,整合成兩大“超級編輯部”——多媒體新聞編輯和多媒體節目部。和所有進行融合的媒介機構一樣,BBC將三個媒介歸於一起是為了資源的共享——以前不同節目在製作同類型節目時相互獨立,製作過程保密,也就是使得各節目的新聞素材會出現冗餘重複,而整合起來的編輯部讓新聞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循環利用。

同時,以往各自為政的技術部門、管理部門也合併成統一的部門。主要包括:News Gathering Room(總編室),負責人員安排,技術支持等;UGC HUB(用戶創造內容部);SUB HUB(素材加工部),將新聞素材進行拆分,以方便多個部門使用,所有的BBC記者採回的素材都會進入這個部門。新聞素材蒐集、節目製作管理、技術支持都從各平臺為政變成融合為一的總部門,原來分化的組織結構也趨於融合。

而且在採編一體化方面,BBC成立了多媒體新聞採集小組,集合了各個平臺的專家型記者以及BBC互動電視的記者,同時為多媒體新聞編輯部和多媒體節目部服務,提供標準化的新聞素材。而不同媒體編輯機構歸併後,形成了一個能同時指揮各路媒介記者協調工作的統一體,在採編方面起到指導作用。在管理上,重組後的大編輯部擁有跨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由中上層負責人擔當主要的溝通和協調角色,將新聞採編小組的內容進行分塊處理,再按需分發,避免新聞資源的浪費。

BBC的媒體融合進程案例分析

三、圍繞內容打造全媒體產業鏈

雖然BBC有各大平臺融合於互聯網這一媒介的趨勢,但全媒體產業鏈同樣是其走向媒體融合的一大步——同一個內容在多媒體上的分發、呈現,最終抵達受眾,是傳播效果的融合。

拿BBC原來的廣播欄目《世界聽你說》舉例,它不僅開闢了電視節目,同時推出了網絡論壇和Facebook賬戶,邀請網友參與現場節目的討論。而且BBC還與網絡巨頭頻頻合作,在Yahoo、Youtube等視頻網站都開闢了自己的視頻頻道,讓受眾能夠從多渠道獲得BBC的新聞產品。同一個節目融合了多種流通渠道與內容分發平臺,以內容作為維繫點,拉伸其產業鏈條、跨越多平臺,將原來單一的傳播效果放大了。

這種產業鏈不僅體現在媒體上,同時也有電子商務、遊戲等產業的加入,拉寬了盈利增長點。BBC的王牌節目之一《Top Gear》粉絲高達3.5億,在日常節目製作外,它還出售節目版權,組織社會活動,出版發行音樂磁帶和雜誌、遊戲、紀念品,甚至其於2009年聖誕節出版的叢書一時成為暢銷讀物。在“BBC在線”上,《Top Gear》有兩個官網,一個與節目內容相關,另一個則與廣告和相關衍生品的商業活動掛鉤。而且,《Top Gear》同時在iTunes、自己的商業網站topgear.com、Xbox數字媒體、智能手機預裝app上發放節目內容,將多平臺的傳播效果融合為自己的品牌效應。

BBC圍繞內容打造產業鏈的做法其實已經被許多媒體借鑑了,如新媒體《暴走漫畫》同時有漫畫、視頻、微博等傳播平臺,也有組織社會活動(如紅鼻子節)、開辦淘寶店、廣告宣傳等產業鏈條。諸如《中國國家地理》、故宮博物院等媒體也有著自己完備的產業鏈。

四、用戶參與的生產模式

在融媒體時代,受眾開始廣泛深入地參與到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這成為大眾新聞傳播的一個顯著趨勢。因而在BBC的融媒體轉型戰略理念中,“分享”是其核心之一,即提高用戶互動性、黏性,提升UGC內容的比重,這也與BBC的“馬提尼雞尾酒式媒體” 的創想相符合。基於這一理念,BBC在新媒體平臺建設上嘗試過多次。最初BBC嘗試推出過自身的社交媒體平臺,但因為在架構上太過封閉、不夠開放自主,因而以失敗告終。轉而,BBC在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上開設賬戶,藉由各大社交平臺發佈信息、與用戶互動,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尤其是在2015年5月BBC與Facebook推出“新聞快讀”服務,為突發事件和即時新聞的傳播搭建更快捷和形式多元的傳播平臺,同時通過社交網絡的互動機制來提升內容產品的討論熱度和曝光率,增強BBC用戶的參與感。直到目前,所有BBC節目欄目及製作團隊都開設了社會媒體賬戶,成功向與社交媒體融合邁步。

除此之外,BBC依舊在著力建構自身的數字平臺,不斷擴展反饋和分享通道。例如在 iPlayer上設置專門的反饋平臺、開闢UGC 通道,通過交流和互動與受眾建立更為緊密的關係,同時豐富消息來源和新聞視角,將用戶融進新聞生產中。

在內部生態上,BBC同樣重視UGC的生產模式,於2005年成立了“用戶生產內容集成中心”(UGCHUB),用於處理受眾通過各種渠道提供的新聞信息,以提供給BBC的各編輯部和播出平臺使用。而且,BBC會通過其官方網站上的“Have Your Say”論壇主動向受眾尋求新聞內容。同時,受眾也會通過各種形式主動參與到新聞實踐中——為突發新聞事件提供照片、視頻、個人案例、新聞線索以及網絡留言或評論等。

在記者生產與用戶生產相結合的新型新聞生產模式下,BBC的整體傳播特性從單向轉為雙向,不僅提升了用戶獲得新聞的體驗,還將用戶融入到整個新聞機構中。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倫敦奧運會後BBC的受眾調查顯示,80%的年輕人對於BBC新聞的印象大幅提升,認為其時尚、高端。而此前英國民眾對BBC的印象多為保守、刻板,只有中老年人才觀看BBC的節目。在BBC採用數字播報、社交平臺討論等新型新聞傳播模式後,BBC爭取到了大批的年輕人成為用戶,成功實現了新舊媒體使用群體的融合。

參考文獻

[1]匡文波,邵楠.國外融媒體實踐及啟示——以英國BBC為例[J].對外傳播,2016,0(11):12-14

[2]李文.解析BBC的全媒體發展之路[J].傳媒評論,2014,0(1):77-81

[3]魏然,黃冠雄.美英媒體融合現狀與評析[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6(54):116-123

[4]胡勁松.推進媒體融合的幾個關鍵詞[J].傳媒觀察,2015,04:54-55

[5]呂彩霞.媒體融合重在“融”不在“合”[J].北方傳媒研究,2017,0013:57-60

作者簡介

BBC的媒體融合進程案例分析

文案:徐智勇

編輯:張餘芳

排版:尹靈欣

運營:戴安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