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麵粉做饅頭,歐洲人做麵包,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小麥最早產於西亞,位於我國與歐洲之間。因為其適應環境能力強、高產、耐旱,迅速傳遍世界。我國從戰國時期開始種植,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們用麵粉做饅頭、包子、餃子、麵條,主要用蒸或者煮的方式。

我們用麵粉做饅頭,歐洲人做麵包,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歐洲也種植小麥,但是主要用來做麵包、餅乾之類的烤制食物。事實上,古代歐洲麵包品質很差,不鬆軟,也不美味,又硬又難以下嚥。更為不方便的是,歐洲烤爐缺乏,很多家庭才能擁有一個,大多數人連烤制機會都沒有。

東方文明是農耕文明,土地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起決定性影響。農耕與土地緊密聯繫,不可分割。對土地的高度依賴,使得人們不喜歡遷徙,生活就很穩定。從食物來看,無論是饅頭包子,還是水餃麵條,都是熱氣騰騰的樣子,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這也是中華民族一生的家園記憶。我們用麵粉做出的食物,製作相對精細、工藝繁複,適合趁熱吃,不適合長期保存。

我們用麵粉做饅頭,歐洲人做麵包,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歐美文明是擴張性文明,他們的眼光不在土地而在於大海。他們農業生產力較為落後,對土地的依賴性不高。為了生計,他們被迫外出謀生、作戰、遠洋航行,對食物的精細性要求不高,但必須要能長期保存、能夠立即食用。在這種背景下,麵包、餅乾就成了必然選擇。

我們用麵粉做饅頭,歐洲人做麵包,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看似簡單的一日三餐,是長期演變的結果,是人們為了生活做出的選擇。東方人吃著熱氣騰騰的食物,即便外出也時常想家;西方人帶著能夠長期保存的烤制食物,嚮往著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