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青銅永鑄

青銅永鑄,男,漢族,山東淄博人氏,就職于山東省淄博市齊文化博物院,畢業於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文物修復與鑑定專業。從事文博、考古工作20餘年,參與專業論文彙編40餘篇,從事野外考古發掘近萬次,其中《臨淄商王墓地》考古發掘項目,獲得93年山東省重大考古成就獎。此墓地一夫妻並穴墓中出土大量禮玉,填補了臨淄無葬玉習俗的空白,為研究戰漢時期臨淄地區玉器葬俗制度以及玉石流通途徑奠定了研發方向。本人還在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之餘,積極實踐各時期的青銅範鑄技術,為研究、積累先秦齊地各時期的青銅範鑄形式總結了資料。


《韶》樂又名禹樂,史載為4000年前大禹所作,東周《竹書紀年》載:"有虞氏舜作《大韶》之樂",“大韶”既簡稱“韶”。“韶”是一個隨著時代變化發展,產生的一種集詩、樂、舞為一體的綜合性古典藝術。


“韶樂”是帝王平衡君臣、官民、親疏關係的為帝、治國的紐帶,《呂氏春秋•古樂篇》說:"帝舜乃命質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目的是用以歌頌、示範為帝的德行。所以“韶樂”也被稱為“國樂”,被譽為"中華第一樂章",見證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迭。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清康熙五十四年八卦鎏金黃鐘編鐘 孔子博物館 周倜拍攝


這裡所說的《九韶》亦指九個方位又指“韶樂”演奏的九個章節。大禹把中國劃分為九州,又命人把《韶》修改成了“九韶”,那麼《九韶》也就相應得代表了九州。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因此“九州方圓”即代表了天子的治國之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北宋理學家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不倚,無過無不
及。”這才是“中庸”之道,韶樂的表演即是如此。不刻意追求高音或低音的極致表現,而去犧牲聲音的整體平衡,只有在一個平衡的聲音裡,才不會被刻意渲染的聲音破壞了音樂的和諧,讓人直面感觸到音樂的本貌,這才是真正的韶樂。所以才有了後期“禮崩樂壞”的對應之詞,意思是說治國之道就如樂音一樣,失去了平衡,也就沒有了制約,國家就會大亂。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清康熙五十四年八卦鎏金黃鐘編鐘 孔子博物館 周倜拍攝


因此,《九韶》也成為天子平衡天下,轄馭九州的象徵。《九韶》不光代表音律的寓意,也是多種形式的體現。《史記•夏本紀》載:“舜德大明,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 ,鳳凰來儀,百獸率舞。”“簫韶九成”即韶樂的九段樂舞形式,故名九韶。夏、商、週三代帝王常把《韶》作為國家大典用樂,不管祭祀還是朝會、饗宴都有韶樂演奏,成為雅樂之一,並且要求在觀賞韶樂演奏時必須表情嚴肅,衣冠整潔。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梁帶村芮國青銅器 樂藝會資料


周武王定天下後,封賞功臣,姜太公被封東夷之地建立齊國,《韶》也由此傳入齊地。《韶》入齊後,在"因其俗簡其禮"的基本國策影響下,韶樂表演形式也適應了當地民情、民風習慣,吸收了當地的藝術營養,從內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豐富和演變,從而更增強了表現力,更貼近了東夷傳統樂舞形式,展現出了有別於中原地區的新風貌。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清康熙五十四年八卦鎏金黃鐘編鐘 孔子博物館 周倜拍攝


因此,傳入齊地的韶樂又被稱為齊“韶”或者夷“韶”。到了春秋末期,齊“韶” 有了進一步豐富,加入了很多人為裝扮鳥獸的內容,有點類似現在西方的化妝舞會,參與者或著羽衣或披獸皮,翩翩起舞。考古發現戰國早期齊地範圍內出土的很多成系列捏塑陶俑就是身著羽衣或披縛獸皮的裝束作舞蹈動作。故而,魯昭公二十五年 孔子入齊,在高昭子家中觀賞齊《韶》後,才會由衷地讚歎曰:"不圖為樂至於斯!""學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記•孔子世家•述而》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春秋銅鎛鍾 隰縣文物旅遊局藏 鈕釦拍攝


試想,他做為同周天子一族的魯國人,在魯國聽聞的韶樂一定是天子門庭的正統之音,可來到齊國後,看到、聽到了有別於天子之地的韶樂表演形式,儼然會耳目一新,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成就了一世佳話。


這時,齊《韶》儼然已成為了先秦列國最具地域特色的演出曲目。《韶》樂從產生到清代消亡,據歷代文史考證所使用樂器種類共36種200餘件,舞蹈有文舞、長袖舞、羽毛舞、牛尾舞、武舞(盾牌舞)等。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東京國立博物館 九州銅人拍攝


《隋書•音樂志》記載:周代的宮廷中就已經有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大司樂”,樂師就達1463人之多,可見演奏規模之宏大,場景之震撼。清代神月署也有歌舞樂師200餘人,其規模仍超過今日大型管絃樂隊。


演出形式到音樂內容,都嚴格遵循史籍記載編排。在表演形式上,則基本保留"鐘敲一聲、歌更一字"的傳統。而所有雅樂樂器均採用"八音"材料製成,即金(鍾)、石(磬)、土(壎)、革(鼓)、絲(琴、瑟)木(柷、敔)、匏(笙)、竹(笛、簫、篪、排蕭)。更為重要的是,雅樂演奏必須使用源自華夏中原的樂器,尤其重視鍾、磬的使用,以突出展示"金聲玉振"之音響理念。
秦漢時期,齊《韶》通過戰爭傳播到了秦國,後又傳於漢。經過了多次易名、複名,最終湮沒於清朝,與近代失傳以百年。齊《韶》第一次易名是在劉邦時期,《隋書•何妥傳》載:"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漢高祖滅秦,《韶》傳於漢,漢高祖改名《文始》。"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清康熙五十四年八卦鎏金黃鐘編鐘 孔子博物館 周倜拍攝


到了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又命《文始》複稱《大韶》。第二次易名是南朝梁武帝時期,這時《大韶》之樂被正式定名為天子在郊外祭祀天地與祖先的廟樂。不過《大韶》易名為了《大觀》。到了明代初期,“韶樂”得到了進一步改組,並命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清代以後至此消亡。齊“韶”通過後期發展演變,表演形式已大有改變,演變成以“律呂”、“五聲”、“八音迭奏”、“金聲玉振”等組合而成的大型表演活動,其中融合了禮、樂、歌、舞等形式為一體,已不同於《韶》樂傳齊之初那種歌頌、示範為帝德行的律呂,繼而轉成了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敬;對安定與繁榮的滿足感表達。其實這也是統治階級宣揚“君命天授”,粉飾天下的一種手段表達。

青銅永鑄:“金聲玉振”—韶樂發展歷程

保利博物館藏品 樂藝會資料



“韶樂”的發展、演變,成為中國宮廷音樂中等級最高、運用最久的雅樂。由它所產生的思想道德典範和文化藝術形式,對中國的古代文明影響深刻。
大海的波濤,
抒發的是它的胸懷 高山上的風雲,
張揚的是它的氣魄
聽 韶音悠悠響起
桀驁不馴的浪濤已經爬伏岸邊
躁動不安的風雲已經依偎山巔
願世間的一切 都能如這韶樂一般


喜樂平安


2018.7.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