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聊商譽,我們在聊什麼?

今晚商譽頻頻暴雷,本是休假狀態在和朋友玩耍,但是坐不住回家碼字,給大家聊聊商譽。

商譽問題在任何財物教材裡面都是重點難點,很多時候老師會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一種不太合理但是必須的存在,咱們可以簡單粗暴地把它理解為溢價收購的結果(此處選擇性忽略經濟商譽)。既然是溢價收購,高於其賬面價值的收購對價必然對應著其他條件,這就是業績承諾與商譽。而當被併購企業的經營狀況並不那麼如意的時候,資產負債表上也會有相應的體現,就是“固定資產”中的“商譽”科目。

2018年底,證監會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強調每年都要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而商譽到底是應該減值測試還是攤銷的問題也再次擺上檯面。商譽減值給了企業財務工作更多的選擇餘地,也是中美會計準則共同的選擇。對於已經減少的商譽視企業經營狀況進行減值測試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對於業績的壓力;而對已經減少的商譽進行逐年攤銷則來得更加簡單粗暴。無論是哪種路徑,已經減值的商譽都是企業未來的巨大壓力,畢竟2018年的例子血淋淋地告訴我們,退市條件不是鬧著玩的,你敢虧,證監會就敢讓你退市。

將目光轉移到商譽上,我們假設有一家企業,其商譽幾乎已經完全消失,資產負債表中的商譽科目可以認為約等於零,當商譽佔淨資產數額過大時,這家公司可以認為實質上進入“資不抵債”狀態。當公司利潤嚴重低於其需要減值或攤銷的商譽時,公司則被迫選擇未來幾個會計週期內交出虧損業績或

直接一次性將商譽減值完,當年度鉅虧,把第二個會計年度的起跑線從負數挪到零點。今晚我們遇到的,則大多是最後那種情況。

不應該將商譽概念妖魔化,對於被併購資產而言,以淨資產價值被併購的可能性極小,幾乎所有併購都有商譽存在,而我們這次所面臨的爆雷之夜則更多的是為之前的上市公司併購潮買單,更具體地說,就是為前幾年的上市公司不嚴謹的併購買單。

我們應該如何在投資中進行規避?我想先從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說起。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可以被分為內生增長與外延併購兩種,一種是通過上市公司體系內的增長完成,第二種是依靠併購後的財報並表完成。兩種方式在財務數據上是無差別的,但卻蘊含著兩種不同的經營思路。上市公司通過高估值併購遭遇市場良好反饋時,實質上激勵了公司進行更多類似的選擇。這一邏輯在牛市是可以持續運行下去的,但卻不是金融市場的永動機。當虛高的價值泡沫將這些地雷深深的埋在地下時,熊市的價值幻滅則會讓這些地雷逐一暴露在大家的視野中。

所以我對於那些摸不著頭腦的併購本質上是迴避的。

上市公司應該併購什麼樣的標的說起來非常複雜,協同效應這四個字做起來比說起來也困難得多,甚至對於已經發生的併購,我們都不那麼好評價其成敗。你們說格力併購銀隆到底是對是錯呢?美的併購庫卡到底是對是錯呢?但是我知道一點:如果一個上市公司已經完全把外延式併購作為其業績增長的主要選擇,那麼這樣的股票對我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因為我大可以自己拿著錢去買那個行業的股票,而不是間接投資。並且目前市場對於控股平臺是給予了估值折價的。

其實每年的一月份,垃圾股都不那麼好過日子,因為交易所規定上市公司預計全年出現虧損、扭轉為盈或者淨利潤比上一年下降或者上漲50%的情況,應該在本年度結束後的1月31日進行業績預告。在大家心情忐忑的帶著男女朋友見父母的時候,業績預報也要見公婆。感謝自己的投資選擇,讓我在一月份不至於提心吊膽,這便是穩定持有優秀股權的安逸之處。

面向未來而言,大規模爆雷其實利大於弊,即便是對於某些今年鉅虧的上市公司。年利潤一億的上市公司一次性減值十億商譽肯定是好過分五年每年減值兩億,因為連續虧損三年已經構成退市條件。如果A股上市公司能夠將已經鉅額損失的商譽進行一次性減值到位,對於股市未來的發展反而更加有益,只是苦了這些公司的股東。畢竟爆雷也是排雷的一種手段,只有排雷完畢後,才會有更多人放心的播下收穫的種子,期待來年的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