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引言

先從描述一個足以暴露年齡的畫面開始,打開一件傳統的引風之物,背面是根根分明的木片,正面是朗朗上口的聯句,聯句有題名莫生氣,詳雲: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這便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風行大街小巷的“莫生氣”扇子。

對於扇子扇出的清風徐來可能早已不能體會,但莫生氣的聯句卻順著這陣陣清風進入了民間無數百姓的心間,通俗易懂又顯得飽含道理,是鄉村鄰里唯一在談論家長裡短之時的脫俗之論,猶如在炎炎夏日遞上的一根雞湯雪糕。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莫生氣扇子

這樣的句子看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地氣接的不能再多接,它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幾千年來文化下沉的重要產物,是民間文化普及的重要載體,它的源頭有一個統一的稱呼:村書,也叫雜字。它的傳承因其在民間的影響力突破了朝代的限制和地域的禁錮,在華夏廣袤的的土地上以不同的方式和涉及方方面面的形式頑強的存活著,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各行各業各事各物均有粗略涉獵,它是《四書》《五經》的另一種存在。

一、包羅萬象的村書究竟含著多少內容?

提到啟蒙讀物,可能會首先想到《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這些傳統開蒙書,再進一步可能會想到《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增廣賢文》、《聲律啟蒙》等等。最容被忽略的恰恰是與這些傳統開門書籍並行的民間村書。村書,又名雜字,是傳統開蒙讀物之外的非正規民間兒童識字教材,多由當地鄉村秀才和市井文人使用當地方言編寫而成,因此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徵,同時兼具實用性,是很多行業的入門指導書籍。

《劍南詩稿》記載: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劍南詩稿

對於當時社會的中下層百姓來說,考取功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縱有希望也難以負擔完成,但百姓對於識字的需求是始終存在的,過早地進入社會謀生的人員急需掌握相關行業的日常規範和簡單運作,村書於是成為販夫走卒等各類人等的讀物,無論年歲男女,無論是計算簡單的賬目還是記錄文字信息,村書成為了社會底層人民識字的主要書籍。

出發於當時以農耕為主的實際,村書首先反映的便是當地農事的相關知識。比如對農耕的重視,對耕地的珍視,以及對農耕經驗的記載和農具的描述均有涉及。《雜字必讀》中提到的人生世間耕讀當先,便是對重視農耕的基本描述;積攢糞草,好種田園,地要秋耕,春日不幹,這些四字句也是對農耕施肥和耕耘的指導建議;轆轤水斗澆園用,犁耙繩索好種田,這反映的又是種地是所需用到的農具。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雜字必讀

雜字書籍中另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風土人情的記錄。在湖南西部流傳的雜字中有著這樣的記錄:七歲麻,八歲紗,九歲鞋子十歲花;八十莫留餐,七十莫留宿。這一句描述的是不同年齡段的女娃娃在家學習的女紅內容,後一句則已經完全人生經驗了,即千萬不要留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居住,更不要挽留八十歲以上老人在家中用餐,言外之意是這些都是具有潛在風險的行為,應當避免。

還包括忠孝仁義勤勞等方面的教導,指出對待父母長輩應該尊敬孝順,對待兄弟姐妹應該友愛仁義,互相禮讓,鄰里之間要坦誠相待,互相幫助,在個人修養方面,還應該注意到要保持個人衛生,勤勞早起,切記遊手好閒,一定要摒棄賭博、毒品等社會惡習。

《買賣雜字》記載:不論何等人,乾淨要勤儉。清早要早起,不可學饞懶。

《君莫笑讀本》記載:不重魚面也重水面。大船爛了三千釘。

《勸世七言》記載:莫學賭博常耍錢。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買賣雜字

雜字中對飲食和喪葬安置的處理也有大量的說明記錄。比如《山西雜字》中提到的各類麵食,就是當時百姓飲食的很好寫照,各地的風味小吃也體現出當時民眾的飲食習慣,高粱煎餅、小米粘粥、豆腐沾蒜、麻汁涼粉、鍋烙油旋等等均是山西各地的著名小吃。當時北方的農作物以小麥、玉米、高粱、紅薯、穀子等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雜誌書籍中所記錄的食物也大多是以此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食品。對於蔬菜的描述則主要集中在瓜類和豆類作物,不僅包括作物名稱還包括加工方法和作物生長週期的描述。

《買賣雜字》記載:穀子共黍稷,黑黃豆二班,大麥共小麥,蕎麥喜晚天。芝麻磨油用,棉花白番番,二畝紅薯地,二畝是瓜園。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雜字手抄本

村書中關於飲的記錄則主要是酒了。北方雜字書中主要記錄的酒水包括山西汾酒、河北衡水酒、大名府滴溜酒和真定府的煮酒,還有少量南方紹興女兒紅的記載。

飲食之外,對喪葬的記錄也是很多雜誌的重要內容。山西晉南一帶的雜字顯示,當時流行厚葬的習俗,認為厚葬不僅是對死者的尊敬,更是對生者的教化。在老人去世之後家中要大擺筵席,極盡隆重的場面,靈堂、祭品、祭器缺一不可。當時認為只有隆重的場面才足以表達自己的孝心,導致許多貧困之家即便舉債也要大辦喪事。

村書中的內容龐雜,包羅萬象,囊括了個人成長、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各地風土等眾多內容,還包括職業介紹、商業經濟活動、契約文書、房屋建築、喪葬安置、疾病記載等多方面的內容,堪稱民間百姓認識社會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是獨立於正統考取功名書籍的補充存在。雜字的意義突破了朝代的限制,當時設置的規矩和形成的觀念,時至今日仍然流傳在華夏大地的民間各處。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注音雜字

二、村書中的字形簡化和文字注音以及出土實物的辨析

村書的刊行,為了方便讀者的閱讀領悟,在流傳的過程中採取了很多因地制宜的實際做法,使得村書更加容易被百姓民眾認可,並通過其實現認識社會的作用,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其中字形的變化和發音的註釋。字形的變化主要指的是字形改變成為更易被識別的形狀,方便識字和在民間的流傳通用。在民間的賬單、契約、藥方等多處均有廣泛的應用。

簡化文字是村書中最常見的轉變方式。比如叉改寫為義、坯改作壞、胚改作肧等等,一些看似隨意的改動其實飽含著一定的法式,有的是因為筆畫相連而省寫簡化,有的是因為重複筆畫過多而省寫,還有的是因為重複筆畫而簡寫。還有樤去掉了中間的立刀旁、鹽去掉了下邊的皿字底、棗改寫為簡化的棗。還有將重複字以符號取代的簡化方式,比如處處寫作處,這個符號便是一個重文符號,用以取代前一個重複的字。這樣的方式甚至今天也依然被採用。

簡化字形的同時還需要照顧到受眾的認知,於是出現了將草書楷書化的方式,這樣的優勢是,出現的字既有草書筆畫簡約的特點,又有著楷書工整的特點,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的認知,比如將草書楷書化為定,就方便了讀者的識別。其他變換還包括為了說明意義和進行的偏旁部首的更換,比如駝背的駝字,一般認為是指身體的彎曲,於是就將駝改寫成為 “身它”,意指身體發生了完全,而當將駝背看做是一種疾病時,則又將駝改寫為,意指疾病。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三字雜

《三字雜》記載:點其燈,添其油。卷其腳,掠其手。

其中的其字,本應作起字,在書寫時,利用了同音字進行了替換,還包括利用音近字進行替換和形似字進行替換。

除了字形的簡化變換以外,在村書中對字的讀音也有著重要的標識。最值得一提的是對村書中的文字進行一對一方言音譯,便於當地民眾的讀誦認知,比如天添地弟玄懸黃狂,添弟懸狂就是對天地玄黃的注音,趙兆錢前孫詢李梨中的兆錢詢梨便是對趙錢孫李的方言注音。《雜字萬全》中收錄了大量的方言注音,包括特產人物景物等多個方面,珠江秋月朱羌鍬月中,的朱羌鍬月便是對前文的注音。

《雜字萬全》記載:光冬通僧試撫鳩舟戚試罷限貢徵良睡寅意伯兒試戚患爾千料白鳩試料兩翎,便是對“廣東通省十府九州七十八縣共徵糧稅銀一百二十七萬二千六百九十六兩零”的注音。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雜字萬全

不論是字形的變換還是注音的標註,均是為了提高雜字村書的可認知度,提高其在民間百姓中的普及,雜字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屬於中原文化的雜字文化竟然在黑水城發現了西夏文版的雜字書籍,這也充分說明了雜字的影響了早已超越了國家的對立和朝代的更替。

西夏文《三才雜字》成書於十二世紀八十年代,是西夏當時民間重要的開蒙讀物,全書分為天地人三個部分,天部分主要描述了天象包括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地部分主要描述的是地上的事物特徵,包括花草樹木江河湖海等內容,人的部分則主要介紹了社會禮法、風土人情、飲食習俗等內容,堪稱一部少兒百科全書。

現將西夏文《三才雜字》部分內容摘錄如下,以供查閱: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左邊為西夏原文,右邊為譯文,由譯文可見這部分內容是屬於西夏雜字書的地部。

村書雜字的出現本是為了滿足底層民眾百姓的識字需求,其本身不僅具有著極為豐富的信息增量,還兼具著部分行業領域的指導作用,為了使其在百姓民眾間發揚光大,如何得到受眾的認可成為了重要的環節。於是字形簡化、字跡注音成為了文化下沉的主要手段,經過一系列的簡化變革,雜字村書所要表達的含義均得以準確地傳遞給了受眾,最終獲得了受眾的認可,村書的生命力由此得以延伸,不僅跨越朝代,還跨越了時代。

三、雜字書籍對民間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

雜字村書對民間職業教育的引領主要體現在對商業活動和手工業方面,不同於傳統考取功名的《四書》《五經》,雜字書籍主要服務於百姓民眾,所以其對社會職業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涉及,一些行業的經驗總結和技能技巧均有所說明,甚至行規幫規也稍有涉獵。這對於無法考取功名的青年來說,堪稱是一部初入社會的行路指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山西雜字

《山西雜字》將經商活動中的日常用語和常見器物名稱均一一編撰於內,成為了初入行的學徒的必讀書籍,由於晉商當時經營範圍極為廣闊,大到綾羅綢緞,小到蔥薑蒜均有涉及,這便需要學徒具備多種領域的基礎知識,熟悉貨物名稱方便寫字記錄併發送信件完成交易。在教授專業技能的同時,《山西雜字》中還提到了經商的原則,指出誠信經營、童叟無欺、和為貴、取財有道等多種重要的商業行為準則,可謂一時典範,也無怪乎《山西雜字》被稱為是當時的商業秘籍。

另外在職業的選擇上,雜字也體現出了其現實性,指出職業的選擇首先要考慮生存,生活的溫飽是首要問題,受制於當時生產力的限制。職業的選擇必然是以學習一門手藝為最主要的抉擇,至於吟花弄月的風雅則不為民間百姓所認同,這一點在《雜字必讀》中也有所體現。

《雜字必讀》記載:生旦末淨,會唱會彈。卻到熱鬧,難當吃穿。不如手藝,能以養膳。裁縫成衣,剃頭搭辮。抄書描畫,算卦相面。棋師風鑑。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晉商博物館

這也體現出當時樸素的擇業觀,一般說來擇業首選做官,但對於當時的山西人來說,經商則是第一選擇,其次是務農。但對於一般社會百姓民眾來說,經商與務農其實是一體多面的,在耕作無法養活家人之時,便在農閒時做點小生意賺錢補貼家用,或者外出做工賺取部分零錢,職業的選擇更多的是考慮生存,是選擇一門手藝長期學習。

雜字村書對百姓民眾擇業的引領主要集中於此,即商業經商時的基礎知識和經商的基本準則,從事農耕作業,則主要指導農活的類別和具體的耕作,包括農具的使用和二十四節氣時令的確認和識別。作為下層社會百姓的主要讀物,雜字可謂是當時民眾的唯一擇業指導,也可看作是從業人員的初級指導手冊。

評價

正如龍樹菩薩從龍宮遍覽佛經後回到西藏大發感慨,佛學奧妙難測,經書浩渺如煙海一般,教人識文斷字的書籍也遠遠不僅有我們熟知的那幾本 ,在廣大的鄉村區域,是三百千無法生根發芽的土壤,那裡,雜字村書才是最為實用的書籍,不僅能教會認字,還能提供初級的擇業指導,甚至人生道理的灌輸也比《論語》來的更為直接。

“七歲麻,八歲紗”,古代民間教育為何歸功於“雜字”?

三才雜字文物出土

也正是因為雜字村書的受眾獨特,百姓民眾考慮生存大過一切,這些書籍的編纂才顯得更加貼合生活,比如從字形和讀音上的改變,和通過變換偏旁部首使得字的含義得以更有效傳達這些方面,均體現出雜字在民間的重要性,正如王陽明所提出的日用即道,這些百姓親自使用的才是他們最需要看到的。也正是這些文字讓他們打開雙眼,習得技能進而得以生活。

雜字包羅萬象,就如同西夏文《三才雜字》所劃分的那樣,從天到地再到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含,一切事物均儘可能所有涉及,因為全面才能在開蒙時不失偏頗,在與《千字文》《三字經》的競爭中處於不弱的勢力。不同於三百千的是,雜字是成長的一系列書籍,從開蒙起始,到長大後的職業選擇、職業指導,以及生活經驗和技能,為人處世的教導和言傳均有著全面的說明。

參考文獻:

《劍南詩稿》

《買賣雜字》

《君莫笑讀本》

《勸世七言》

《買賣雜字》

《三字雜》

《雜字萬全》

《三才雜字》

《雜字必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