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的未來怎麼樣了?

近日,有一位母親將女兒的生日視頻發到了網上,收穫了網友無數的稱讚與祝福。


這是一位愛爾蘭的小女孩Katie,她馬上要過12歲生日了,可是因為疫情的影響,爸爸媽媽沒有辦法邀請她的朋友們來家裡慶祝,小女孩以為今年的生日會冷冷清清地度過了。


沒想到,生日這天,Katie家門口的車輛絡繹不絕。


小女孩的小夥伴們輪流坐車經過她家門口,按響車喇叭送上祝福,有的汽車頂棚上豎著大大的生日祝福牌,更有她的好朋友,精心為她準備了生日禮物,迅速下車,放在她家門口的地面上,隔空為她送上禮物!


原來這些小夥伴們都是受到了Katie父母的邀請,所以才會以這種特別的方式為她慶祝生日。


Katie看到眼前的一幕,滿臉都是笑容,掩不住的驚喜。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的未來怎麼樣了?

對於她來說,若干年後,對於2020年的回憶,不會是冷冰冰的新冠疫情,而會是這個一生難忘的生日。


01

儀式感讓孩子找到存在感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說過,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有些父母對儀式感可能會有一些誤解,認為要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場景,需要花很多錢,其實,儀式感最重要的並不是花了多少金錢,而全在於父母的心意。


每天清晨上學前的一個擁抱,帶給孩子一天的好心情;


每晚睡覺前的一句晚安,讓孩子放下一天的疲憊,陪伴他安然入睡;


每次家長會的認真參加,讓孩子看到你對他的重視與關切;


還有更多這樣人生的小確幸。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小確幸的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的未來怎麼樣了?


3月15日是意大利小姑娘莫妮卡的11歲生日,因為疫情的關係,她還處在隔離之中。


她的祖父母特意趕到她家樓下,高舉著告示牌祝福她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祖父母衝她高喊:別擔心,還有10天,一切都會結束的。


女孩從窗口看到這一幕,感動得流下眼淚。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的未來怎麼樣了?


親人的愛,能幫助孩子戰勝隔離的恐懼與孤單,讓她有更多的勇氣來面對一切。


02

儀式感給孩子帶來身份認同感


疫情期間,學校無法正常上課,不得不上網課,以保證“停課不停學”,而原來每週一例行的升國旗儀式也同樣以網上升旗的儀式進行。


小侄女今年一年級,平時調皮得很,可是對於這個升旗儀式卻從來不馬虎。


每到週一,她都會早早起床,自己穿好校服,戴上紅領巾,守在電腦門口。


當屏幕裡國旗冉冉升起,激昂的國歌奏響,她神情專注,一張小臉上全是嚴肅,我相信,此時此刻,她會深深地明白:什麼是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什麼是萬眾一心,眾志成誠。


4月4日,清明節,上午10點,全國降半旗哀悼抗疫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孟軒宇,保定市聯盟西路小學四年級的一名學生,在路過他就讀的學校時,看到老師們正在舉行哀悼儀式,當他聽到升旗的國歌時就自覺站在圍牆外敬禮,直到儀式結束。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的未來怎麼樣了?

就像每年春節,無論距離多遠,父母都會帶著孩子奔回故鄉與親人團聚;除夕夜,大人們精心挑選新鈔給孩子包好壓歲錢;大年初一孩子穿著新衣服去給長輩拜年。


如果沒有了這些儀式,年味也就沒有了,中國人代代相傳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孩子們就在這樣的歲月更迭中,一遍遍接受儀式的洗禮,直到最後,這些儀式成為他們血脈的一部分,並且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03

儀式感是什麼?


《小王子》中王子問狐狸:“儀式是什麼呢?”

狐狸回答他:“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正因為這份不同,才讓孩子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人總是容易遺忘的,特別是懵懂孩童時期發生的事,多數都不太記得了。

所以聰明的父母,懂得利用儀式感為美好的記憶加一層保鮮膜。

曾經看過一期名為《父女情緣,一年一拍》的TED演講。

演講人是美國攝影師Steven Addis,分享的內容是關於15張照片。

但這次Steven 不是掌鏡者,而是出鏡人。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的未來怎麼樣了?

故事的開始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那年,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又恰逢女兒1歲的生日,於是妻子讓他抱著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了張照片。

一年後,因緣巧合之下,他們再次來到紐約,於是父女回到同樣的街道擺出同樣的pose再次合影留念。

等到女兒快過3歲生日的時候,妻子就建議,“嘿,你為什麼不帶薩比娜回到紐約來個父女之旅,繼續這個小傳統?”

於是這個獨屬於父親Steven和女兒薩比娜的生日儀式就這麼延續了15年。

Steven說,“這是我和女兒最期待也最珍惜的時間。我們並不知道這樣的旅程會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對我們而言,它漸漸變得神聖起來。”

對父親而言,拍照的小儀式見證了女兒的成長,妥善地保存了父女之旅的美好回憶;

那女兒的感受呢?

照片中她越發咧開的嘴角,一次比一次燦爛的笑容就不言而喻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是由生活體驗組成的。而體驗生活,需要儀式感。它能為記憶保鮮,讓幸福綿延。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的未來怎麼樣了?

但不幸的是,很多父母都認識不到儀式感的重要性。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就曾做過一個關於家庭儀式感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有74.3%的人感覺家庭的儀式感越來越淡漠了。

究其原因,有61.5%的人認為,是儀式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人不瞭解儀式感的內涵。

其實,儀式感並不抽象,也不復雜。

它不需要父母去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只要記得關注一些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賦予它一定的儀式,便有了特殊的意義。

《紐約時報》曾評選出美國十大經典家庭傳統:

  1. 秘密的拉手方式
  2. 生日帽
  3. 每週在固定的時間吃同樣的飯
  4. 每年問同樣的問題記錄孩子的回答
  5. 開學第一天/最後一天留影
  6. 家庭時間膠囊
  7. 開心罐
  8. 固定的家庭活動
  9. 和爸爸/媽媽的單獨約會
  10. 特別節日的全家福

當然,中外傳統有別,每個家庭的狀況也各不相同,但儀式感從來沒有固定的內容和固定的模式。

一次旅行,一次聚會,一場觀影,一個平淡如水的日子……哪怕一花一草,一針一線,只要你賦予了它特殊的儀式,那就是孩子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會是他們記憶裡最美的光景。

畢淑敏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負責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意義。”

而為人父母,不僅要為自己的人生意義負責,更要對子女的人生意義負責。

哪怕不能負上全部的意義和責任,但這一世父子母女一場,至少要教會他們獲得人生意義的手段。

那就是,儀式感。


在育兒的路上,你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可以關注【超人媽媽jojo】,我們一起探討寶寶成長路上的大小事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