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背后,揭示出1个传播学原因和2点现实启示

《我是余欢水》是正午阳光最近出品的一部网剧,在2020年电视剧一片颓势的当下,豆瓣评分8.3异军突起,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中年男人生存现状,收到观众一致的共鸣和好评。

真正的好剧一定是扎根生活,引发共情。

但是本文不想从中年危机去谈论此剧,而是着眼于余欢水隐瞒自己没有得癌症的实情,利用“悲情英雄”人设欺骗大众的角度,去深究乌龙事件背后的真相和现实意义。

《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背后,揭示出1个传播学原因和2点现实启示

01 余欢水成平民英雄

余欢水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被医生告知身患胰腺癌晚期,不久将离于人世。

心灰意冷的他走在路上,恰巧碰到一起恶性伤人事件,周围有很多围观群众,竟然无一人敢上前制止暴行。本来已有自杀意图的余欢水上前夺刀,无意间打晕歹徒,救了被害者。

余欢水一炮而红,误打误撞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电视台安排白副主任采访余欢水,无意之间又得知英雄竟然是罹患癌症晚期的病人,悲情英雄的人设更使得余欢水成为舆论光环的中心。

这时,有企业出资免费安排余欢水治疗。

余欢水入院全面检查后,发现当初胰腺癌是误诊,白副主任为保自己升职机会,封锁真相。

同时,资助企业那边拿出100万,让余欢水做15场事迹报告,表面上是表彰见义勇为的行为,实际上是利用余欢水的影响力为自己品牌做宣传。

就这样,在白副主任、企业、余欢水三方共同的表演中,大众被蒙在鼓里,被营造出的虚假人设欺骗。

《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背后,揭示出1个传播学原因和2点现实启示

02 乌龙事件背后,隐藏着传播学原因—— 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沃尔特·李普曼在著作《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沃尔特·李普曼称得上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记者,曾经获得过新闻传播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

第一 什么是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在现在社会中,人们没有能力直接了解他所生活的世界,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媒介塑造拟态环境。

但是这种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世界的全完写照,它往往过分简化,还会受到其他利益的干扰,因此就无法为舆论的形成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我们了解世界很简单,人们一辈子生活的范围可能就是一个村子范围那么大而已。

想知道什么消息,问问村东头大槐树下乘凉的张二狗,他就会告诉你李寡妇家里的牛死了,村长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但是现在社会,人们活动范围扩大,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面面俱到了解世界,这个时候互联网就帮助我们解决燃眉之急。

我们想了解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内容生产者都可以在那个地方设立一个记者站,然后我们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世界。

但是内容生产者也有自己的难处,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那么多,根本不可能都写在报道里。

这时,就要把最有价值的部分呈现给观众,于是,不可避免的,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经过挑选加工后的社会现实。

这个经过挑选加工后的环境就叫做“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应该是当代人无法避免的宿命。

第二 拟态环境中,信息容易失真的原因

李普曼在著作《公众舆论》中认为:在拟态环境中,会面临很多无法解决的难题,其中两个尤为重要,一个是过分简单化;另一个是人为干预。

拟态环境之所以有时候不能呈现事情的真相,是基于简单化逻辑,所谓的简单化逻辑就是“人设”标签化。

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讲,我们总是在寻求认知的简洁性,被称为“自发类别化”,即通过把客体归入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这样做之后,我们思考这些事物的时候就会很轻松。

所以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给别人贴标签

回到《我是余欢水》的剧情中,媒体和大众给余欢水贴上了见义勇为的标签,大众对他的认知就是英雄。

但是后来余欢水自己说出实情,他当时敢夺歹徒的刀,不是因为勇敢而是自己被检查出绝症,对生活的绝望透顶,本来自己想跳楼自杀,但是没有勇气。

在马路上碰上暴力事件后,反正不想活了,不如借歹徒的刀结束自己,可没想,误打误撞竟然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

我们习惯贴标签,是因为每天面临的信息太多,标签容易让我们记住,思考上比较轻松。

但是这个心理学上的偷懒,却让我们只看表面看不清本质和真相。

《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背后,揭示出1个传播学原因和2点现实启示

拟态环境另一个可能的掩盖真相的原因,是受到人为干预以及各方面利益影响。

1996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贝塔巴斯钦,到越南调查当地的NIKE工厂,发现厂里的女工遭受虐待和体罚。

他的报道一经公开,便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于是他准备重新回越南继续对这个新闻深入调查。

不过,让她没想到的是,哥伦比亚公司突然通知她节目取消了。

原来,当时的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正在为获得冬奥会的转播权寻找赞助商,这是NIKE跑过来说愿意出这笔钱,不过,既然你拿了我的钱就不能再报道我的负面消息了。

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冬奥会新闻时,节目中的主持人都穿着NIKE夹克。

巴斯钦感到十分绝望,他讽刺道:NIKE说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让记者从监督者变成广告牌。这件事情让巴斯钦失去了工作。

《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背后,揭示出1个传播学原因和2点现实启示

《我是余欢水》中,让真相掩盖的三方利益是白副主任、企业、余欢水本人。

白副主任,他在副主任位子上干了12年,领导评价他做事情四平八稳,没有创新精神,直到老白挖出了余欢水癌症的大料,让热点和关注度上了一个大台阶。

领导对此事件很重视,同时这也是白副主任升迁的唯一希望。

另一个利益的主导就是资助余欢水的企业,CEO拿出100万奖励英雄余欢水,但是前提是为企业做15场巡回演讲。

别说一个身患胰腺癌晚期的病人,就是正常人也身心疲惫。企业这样做,不过是借着余欢水的知名度,宣传自己企业形象。

最后一个利益主导者是余欢水自己,他因为贪婪,接受了100万,积极配合白副主任和企业炒作自己,掩盖事实真相,消费大众的感情。

《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背后,揭示出1个传播学原因和2点现实启示

余欢水被误认为“悲情英雄”的乌龙事件,隐藏着传播学真相——“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下,余欢水被简单化、标签化;

同时老白、企业、余欢水三方人为干预和利益纠缠,种种原因导致了公众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背后,揭示出1个传播学原因和2点现实启示

03 余欢水乌龙事件,荒唐背后的两点现实启示

第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应该克服刻板印象,保持中立客观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李普曼认为: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观点,往往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基于刻板印象的结果。刻板印象是造成非理性舆论的罪魁祸首。

我们经常受限于刻板印象,不信就看看下面的例子:

小明的妈妈是超市收银员,有一天,小明从妈妈的超市里面出来,一不小心被车撞倒。

送入医院。护士看到手术台上的小明,发现竟然是自己的儿子,请问,小明与护士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护士就是小明的父亲。

但是如果我们在回答时候犹豫了一下,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在听到护士这个职业的时候,马上就假定这个职业都是女性。

刻板印象最大的坏处就是,它忽略了个体差异,给我们造成了判断上的失误。

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这种误导会可能造成极大的伤害,比如对某一种种族有刻板印象就会造成种族歧视。

现在全球疫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某些国家的老百姓对华人无故的指责咒骂,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刻板印象下的偏见。

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刻板印象呢?

美国作家威廉·詹姆斯在《思维盲点》一书中说:一个人所持的刻板印象跟他所处的社会阶层关系密切。

一个人如果受教育程度高,那么他就有更多的可能性与世界接触,比如旅行、购买书籍。这时他可以把尽可能多的事实纳入自己的视线之中。

换而言之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边界。

曾经一提到德国人,我觉得应该是严谨的;一提到法国人,我觉得应该是浪漫的。

2018年,我有机会被公司派往欧洲国家学习3个月,去之前,公司安排学习一段时间的欧洲历史文化课程,再加上那3个月,我们走访了欧洲几国,这段经历打破了我之前认知的刻板印象。

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多面的复杂的,不能用单一标签去定义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种族。

《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背后,揭示出1个传播学原因和2点现实启示

第二 要有批判精神,保持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独立思考的人很少,很多事情上我们其实都喜欢随大流。

别人孩子学游泳,我们也赶着学;别人孩子上个演讲培训班,我们也立马给孩子报一个;网上流行啥东西,不管是否合适,自己赶紧先买一个;网上有热点新闻的时候,网友们讨论,我们也觉得都有道理,不知道该支持哪一个。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乌合之众》里说: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因为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事实上,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被群体所同化。

个人在群里意识下,存在从众心理,所以,大多数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这就需要我们先学会批判,先有质疑的态度,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比如,你有一个朋友,你一直把他当成偶像,他出国去A大学留学回来后,去一家更好的公司工作,还升职加薪了。你就也想去A大学留学,但是A大学适合你朋友,就一定适合你吗?

你应该先去了解A大学的优势,再看看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同时,你朋友升职了,只是因为去A大学留学吗?不一定吧?我们必须先调查,看看升职加薪和A大学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些信息都是我们不了解的。

如果不清楚这些事情,就贸然去A大学留学,回来以后不但找不到好工作,有可能连以前的工作都丢了。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我们的大脑限制了我们的手脚,因此,我们掌握不了出奇制胜的方法,往往会简单的放弃,但是,深入一步就能增加思维深度,有效突破,因此深入一步就是人们获取成功的一柄利器。

《22种黄金思维》中认为:纵向思维,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做出判断,了解真相。

丰田汽车总经理大野耐一认为,他之所以能发明丰田生产方式,根本原因在于他从不满足,善于在没有问题中找出问题。

在丰田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个口号,不断发问就是进步之母,丰田汽车要求员工对现状不满,但是要求将这个不满与改革结合起来,而不是和牢骚结合起来。

大野耐一本人就是一个善于在不满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的人。他总结自己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的秘诀在于,凡是要问5次为什么。

有一次生产线上有个机器老是停转,修了多次都没有效果,大野就问:为什么机器停了?工人答:因为超负荷,保险丝烧断了。

大野又问,为什么超负荷呢?工人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大野再问:为什么润滑不够?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再问:为什么吸不上油来?答:油泵轴承磨损,松动了。

大野还不放过,又问,为什么磨损了呢?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削。

于是大野下令,给油泵安装上过滤器,终于使得生产线恢复了正常运转,倘若不是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是满足于换一个保险丝或者换一个油泵轴,过一阵,仍然会出现同样的故障。

大野说,反复使用这种,问5次为什么的科学生产方式,创造出了丰田之光。

避免刻板印象,保持中立;凡事多问为什么,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这是我们面对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应有的原则和态度,也是《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之中,给到我们的两点现实启示。

《我是余欢水》乌龙事件背后,揭示出1个传播学原因和2点现实启示

04 结尾

本剧里,在媒体的“拟态环境”下,余欢水被塑造成道德意识至高的精神符号,真相被由老白、企业、余欢水三方利益掩盖,民众的情感被欺骗消费而不自知。

从这个荒唐事件里,应该有所启发,面对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要保持中立,避免刻板印象造成的价值误判;同时,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保持质疑态度和独立思考,不要轻易做出随大流的判断。

马克斯韦伯:当我们做出判断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考彻底结束了。

愿我们在不断思考的探索中接近真实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