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傳統節日與習俗:忌戊

編者按:弘揚我縣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賦予的責任,也是傳承文化根脈、共築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2020年6月13日為文化遺產日,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展開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為主題的宣傳活動。鎮巴縣博物館從即日起,以傳統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曲藝、傳統禮儀與節慶等國家級、省級、市縣級重點民間文化遺產項目,採用文學作品形式進行介紹,向公眾呈現我縣豐厚的民間文化遺產資源和優秀的民間藝人風采,宣傳展示我縣民間文化保護成果。

傳統生產生活習俗

忌 戊

文/郝明森


鎮巴傳統節日與習俗:忌戊


“正月十一‘忌戊’了,不能動土、不能掃地哦…..”王大媽逢人便說。“我們比你還曉得呢!還需你說。”村裡人都嫌她囉嗦,對她的善意提醒不屑一顧。那時,我還不知道啥叫忌戊,聽到有很多的講究只覺得很好玩,回去問了母親才知道:每年立春後的第一個戊日為頭頭戊,以後每十天一戊,連續忌五個戊,謂之“五戊大社”。聽說這種習俗在秦巴山區延續了千百年,特別是種莊稼的農村人對 “忌戊”顯得特別重要,幾乎演變為不是節日的節日了。

“忌戊”這天,全村的大人小孩都得到輕鬆,不挑水、不掃地、不上山砍柴、不下地幹活等,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房屋內外的清潔衛生、提前給水缸裡挑滿水。為了防止小孩犯忌,鋤頭、柴刀、掃把、針等都藏起來,如果有小孩犯忌,一定是要打屁股的。

我們這裡有句話“正月裡都是年”,就是說,正月都可以去各個親戚家拜年,給長輩、給師長、給朋友們拜年。因此,不光是初幾的,只要正月沒完頭,每天都是走親戚拜年的日子,真要是說整個正月都可以拜年,確實有些誇張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人是講究禮尚往來的,尤其在過年的時候親友之間要互相走訪拜年。

農村人忙於活路,比如給親友拜年脫不開身,就會提前打招呼說,近來忙喲,等忌戊那天才到你家來耍喲!於是,忌戊這天,也是鄉民們難得消遣的日子,就給過節一樣,家家戶戶都準備著待客的好茶飯,人們走親訪友,去親人家裡吃一餐飯,然後和親人一起聊聊家常,顯得其樂融融。


鎮巴傳統節日與習俗:忌戊


記得一年忌第三個戊,母親領我們去趕場。平時忙於農活,家裡需要購買油鹽醬醋之類的生活必須用品,只有等忌戊這個閒日子去辦理。剛好這天家裡沒人,集體豬場的劉老憨端了一撮瓢麥子,用了我家房簷下的小磨,母親回來後看見石磨上粘著的麵粉,感覺犯大忌了,連忙跑去跟他論理。

劉老憨連比帶劃地解釋說,他一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來了,磨點麵粉炸酥肉,他也曉得忌戊,以為不能動土,但不曉得還忌推磨。實際上也怪母親自己,她提前沒有提醒,看見劉老憨內疚的樣子,在也不好多說啥,臨走時叮嚀他說,以後忌戊不敢推磨,不然要颳大風摧毀莊稼的。

往往事情有巧合的時候,剛好是包穀正抽蕊的季節,一天突然風雨交加,一陣狂風把我家門前自留地的一片包穀吹倒了,母親心疼得要命,不停地埋怨劉老憨。第二天早上風停雨住,母親早早起來砍了一些小竹竿,準備把吹倒的包穀苗扶起來,插上竹竿把吹倒的包穀面綁在上面。她剛到地邊,發現吹倒的包穀苗早被人扶持好了,折斷的清理出來,整整齊齊地堆放在地邊。她差異之間抬起頭,看見劉老憨抱著剩下的小竹杆正往回走。

從此以後,劉老憨只要看見颳風後,就要過來看看這塊苞谷地,任憑母親勸說他也不聽。正是包穀收穫的季節,一天早上,我們都還沒起床,母親聽見有人在敲門,開門一看是劉老憨扛著一個蛇皮口袋,氣喘咻咻地說:你家包穀減產了,都怪我沒忌好戊,這是補償的損失。母親連忙推遲,讓他趕快拿回去,他撂下口袋跑了,任憑母親的喊叫也不回頭。

母親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唉!這個劉老憨呀!咋那麼當回事呢!”她想了想,把善於做思想工作的父親喊起床,讓他把包穀給送回去,轉身上樓取下一塊臘肉,從箱子裡翻出一雙布鞋,一起送給他,父親樂呵呵地去了。


鎮巴傳統節日與習俗:忌戊


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兩年後,劉老憨病了,打針吃藥都不頂事,左鄰右舍都去看他,問他還有啥放心不下的,他睜開眼睛,看見母親也在旁邊,有氣無力地對她說:“我對不起你們,沒忌好戊,害得糧食減產,你們不但不怪我,反而給我臘肉吃,還給我鞋穿……”母親一聽這話,轉身跑出門大哭起來。

劉老憨走了,忌戊的習俗還是外孫打燈籠——照舊(舅)。同樣是一年的正月的第一個忌戊日,王大媽的大兒子在縣城工作,春節過後帶回來一個城裡媳婦。起床後忙著找梳子,找不見就問王大媽,王大媽說她藏了,今天忌戊不能梳頭。媳婦馬上不高興了,說是一個爛梳子都怕她用還藏了,挎包一提哭鬧著要回城,王大媽只好拿出梳子,母子倆勸說半天才作罷,兒媳走後,沒忌好頭戊成了王大媽的一塊心病,兒媳回城後逢人就說,她老人婆人差勁,一個爛梳子怕她用還藏起來,以後再也不回去了……

為什麼要“忌戊”?後來我聽老輩子的人講,挑水、往外潑水,意味著來年要發洪水沖毀莊稼;推磨、梳頭和掃地了,則來年風大;動土了,莊稼無收,用針傷了龍王的眼睛,不降雨。為了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民們誰也不願去犯忌。

鎮巴傳統節日與習俗:忌戊


大漢天子武帝劉徹,就是一個倡導“忌戊”的人。據《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記載:“昔日武帝好道求仙,於元豐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臨,帝問曰:‘世間蟲蝗、水旱之災緣何而來?’王母曰:‘此皆下民無知,四季之內,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陰陽之禁忌,致使水澤不降,百穀不收,民遭飢謹。’帝曰:‘戊禁最重,如何禳解,可免此災?’王母曰:‘戊禁最重,無法禳解。

不惟蟲蝗水旱之災然,四時所犯,各有災殃,必當禁之。每年自立春之日起,第一個戊日為頭戊,每戊十天,共五戊,凡遇戊日不動土。”這一傳統習俗在秦巴山區延續多年,直到後來的移民搬遷和農民外出務工,種莊稼的越來越少了,才被人們漸漸淡忘。

現在的傳統節日和習俗遠遠不象小時候那樣有意義,人情世故越來越淡了,很多習俗成為了一種流於表面的形式。

比如逢年過節給我的感覺,一個字,累!走親訪友,無論是走親戚的拜訪,還是禮節性的拜訪,也無論感謝性的拜訪,或者是串門式的拜訪,這些情的互動來源於一個“聚”字。一個“聚”字在中國人的心中纏繞了幾千年,“聚”當然是美好的,深含了一份骨肉親情和鄉土情結。漂泊在外、背井離鄉到底令人心酸。

在人們的腦海裡: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只是一種習俗,人們只需要遵照這樣的習俗,在人們的身上似乎只剩下了表面。去拜訪一下某人吧,這或許是他們認為這是習俗的一部分,那種敬意雖有,卻沒有一種真情實感。這樣的感覺我也有,許多時候為了面子,為了應酬,不拜訪不好,去拜訪純屬是無奈和應付。

這樣的時候,更留戀和懷念小時候過年時的情景,如今時過境遷,城市越來越大,高樓越來越高,人口越來越密,但是人心卻越來越遠。所以,現在的走親訪友太多時候讓人感覺到的傳統習俗味淡了,親情淡了,友情淡了,鄉情更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