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季。提起考试,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渊源——科举制,更有甚者,把科举制视为中国的一大发明。不过,科举制并不是横空出世,早在科举制成立以前,中国人就已经有考试制度了,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兴衰,对于考试制度的影响极为深远。那么,在没有科举制的时代,中国人是怎样考试的呢?为什么这种考试,最终会变成了科举制度呢?

《礼记》中的考试思想萌芽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了考试取人的思想萌芽,《礼记》中就有不少相关的论述。比如《礼记·王制》就提到:

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按照《礼记》的思想,有关官员要向天子推荐“贤者”,至于被推荐的“贤者”是否合格,就需要通过“论辩”来考察。在这里,“论辩”已经有点考试的意思了。

《礼记·学记》里还提到,贵族子弟进入学校学习,也需要“中年考校”。每隔一年,就要“考校”一次,看看学业是否合格。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礼记》中隐含着考试思想

当然,“论辩”“考校”未必就是考试,《礼记》里的内容也未必全在周代实施过。不过也可以看出,无论是针对政府从业人员,还是面向学校学生,古人都认为通过一定的程序,可以检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就成为日后中国考试制度的滥觞。

汉代的太学“毕业考试”

西汉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正式成立太学,《礼记》中的考试思想萌芽,开始获得实践。

太学最初招收了50名学生,这些人都是18岁以上,仪表堂堂。他们一般是从《鲁诗》《韩诗》《齐诗》《尚书》《易》《礼》《公羊春秋》这7个科目(即“五经七家”)里选择一个,然后跟随相应的博士进行学习。当然,学有余力者,也可以兼学其他科目。

在太学学习一年以后,太学生就要参加经术射策的考试,只要一门通过(“能通一艺以上”),就可以从太学顺利“毕业”。当然,由于西汉太学的大多数学生只学一科,所以只要把自己这一门专业课拿下,就可以毕业了。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反应汉代太学讲经的画像砖

太学“毕业”后,朝廷会根据太学生的考试水平授予官职。汉武帝时,太学生的考试成绩被分为甲、乙两科;汉宣帝时又增设丙科。甲科成绩最好,乙科次之,丙科最低。获得甲科的人,授予郎中之位;乙科授予太子舍人;丙科则为文学掌故。

也就是说,毕业考试成绩关系到未来的饭碗,从这个角度说,太学的“毕业考试”又是太学生们的“入职考试”。

不过,关于太学生考试是怎么分成甲、乙、丙三个等级的,还有争议。比如给《汉书》作注的颜师古就认为,考试的时候,考官已经把试题按难度分级,考生自己去选题作答。也就是说,考前我选的是乙科,如果考过了,我就被按乙科录取,授予太子舍人。

而《后汉书》注引《前书音义》则表示,颜师古瞎扯呢,按正常规矩,应该是考生作答以后,根据考试成绩来确定谁是甲科、谁是乙科。

相对而言,后一种说法似乎更靠谱。

但不管怎么说,西汉太学的“毕业考试”都是要分等级的,而且还会有“挂科”的情况出现。“挂科”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太学里学习,来年再考;一直挂就可以一直考。看来范进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通过太学经术射策考试来入仕,在西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既然这个考试有挂科的,那就仍然有通过率的问题。西汉末年平帝时,太学经术射策考试,甲科录取40人,乙科20人,丙科40人,合计100人;而当时的太学生已暴涨至1万余人。即便按照正常时期太学生1000人计算,那么通过率也只有10%。考过司法考试的朋友都应该知道,10%的通过率意味着什么。当然,这个粗算的通过率并不准确,也仅供大家参考。

除了通过率,还有就业率的问题。太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不说王莽时有1万、桓帝时有3万这种巅峰时期,就是平时也大体保持在一两千人的规模。就学、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可是汉朝政府能提供的相关职位却非常有限,于是太学生的就业便“压力山大”,甚至在东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和献帝初平四年(193),朝廷要破格给60岁以上的太学生分配工作。

毕业即失业,看来学生的焦虑也是自古以来就有了。

汉代的“司法考试”

除了学校里有考试,汉代政府部门里也有。

最一般性的叫史书考试。当然大家不要望文生义,这个考试不是考历史的,而是考文字读写能力的。

汉朝刚建立时,萧何制定了一个有关政府录用人员的法规。按照规定,由太史组织考试,参加考试的学僮如果能够背诵9000字以上的书,就录用为“史”;如果再通过了“六体”或“八体”考试,就会根据其成绩高低,录用为尚书令史或御史令史(兰台令史)。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影视剧中的萧何

这里参加考试的学僮,可能是来自各郡培养文吏的学校,在秦代称为“史子”;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仓颉》《史篇》这些秦代传下来的启蒙识字课本。

看起来,史书考试可能秦代就有了。由于在政府里担任官吏,识字写字是最基本的技能,所以史书考试其实就是一个最基础的政府从业资格考试。

这个考试到了东汉突然升级了。

东汉自光武中兴以来,尚书台权力渐重,光武帝对尚书台官吏的选拔非常上心。尚书台在各曹尚书下设有尚书郎,尚书郎下又有令史。本来按照旧制,尚书郎开缺,一般由令史补上去。当然,这些令史在入职时,早就通过了史书考试。

但是光武帝却改变了这个制度,改用察举而来的孝廉郎(后面详细说这是个啥)来担任尚书郎。由于孝廉郎在入职前没有参加过史书考试,因此在他们担任尚书郎前,有关部门又安排了

笺奏之试

笺奏之试的考试内容有两个,一个是“试笺奏”——也就是公文写作,这个好办,掌握格式技巧多练习就好;另一个则是“结文案”——也就是说要熟练掌握东汉的律令,并能够根据这些律令来断案。这就是一个很专业的技能考试了,堪称是当时的“司法考试”。

按照规定,尚书郎笺奏之试要求缺1人,就要有5人参加考试,录取率20%,基本也赶上现在司法考试录取率较高时的水平了。

首个全国性官员选拔考试制度——阳嘉新制

太学“毕业考试”存在通过率和就业率问题,整个东汉几乎找不到从太学直接毕业入仕的典型案例,有学者推测,这些太学生可能都去参加察举了;另一方面,参加尚书郎“司考”,首先要成为孝廉郎才有考试资格。那么察举是什么呢?孝廉郎又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察举是一种选官制度,它要求宰相、地方长官等高级官员发现身边的人才,按照相应的科目,定时或不定时地向中央推荐,随后由中央任命这些被举荐的人才为官。

察举有很多科目,孝廉是其中之一。打个比方,今天我们在学校里也有很多科目,比如语文、数学、英语,你的语文特别好,被班主任发现了,便向上级推荐;这样,就可以称你是被“举语文”了。“举孝廉”的意思大体如此。

被举孝廉后,就可以到中央政府拜郎官。郎官主要的职责是充任宫殿宿卫,保护皇帝安全;由于经常跟皇帝见面,就有机会让皇帝发现你的才能。因此“拜郎”在当时是非常荣幸的事情。举孝廉而拜郎的,就被称为“孝廉郎”;太学毕业后甲科授予的郎中,也是郎官的一种。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担任郎官期间可没少讨汉武帝欢心

当然,成为郎官后,虽然有职责在身,但严格来说还只是“预备官员”,还需要获得任命才能正式走上真正的工作岗位。甚至于有时还要通过入职考试,比如前面提到的尚书郎笺奏之试。

包括孝廉在内,早期的察举制度没有考试。不过在东汉突然发生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选官考试制度——阳嘉新制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尚书令左雄上疏,提议对孝廉察举制度实施改革。汉顺帝批准了左雄的方案,并在这年十一月正式宣布改革措施,由于当年是阳嘉元年,所以新制度被称为阳嘉新制。

新制规定,被举孝廉者,必须达到40岁;孝廉被举荐到中央后,还要参加中央组织的考试,只有考试通过,才能被中央认可,正式以孝廉拜郎。

考试的科目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儒生的,叫“诸生通章句”,也就是儒学经术知识考试;另一种是针对文吏的,叫“文吏能笺奏”,考试内容和尚书郎笺奏之试一模一样,就是公文写作和司法案例分析。孝廉根据自己的身份和特长,选择其一应试即可。

孝廉考试的环节有两个。孝廉来到首都雒阳后,首先到三公(宰相)的公府参加笔试,也就是“诸生通章句”或“文吏能笺奏”。

接着,孝廉到北宫南阙的端门参加复试

今天北京的故宫依然有端门。在汉代,端门是宫城南阙的城门,负责守卫这里的是公车司马令。当时臣民上书或皇帝征召,都要经过公车司马令和南阙城门,后世戊戌变法前夕的“公车上书”,其称谓即可溯源至此。而公车司马令掌管的端门,就是一个经常举行察举对策的地方,甚至端门对策因此被称为公车对策。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孝廉的复试地点,可见仍有“求贤”“求言”的意思在。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东汉雒阳城

端门有屋宇,可供人们在里面活动。端门复试由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及属官尚书郎主持,形式大抵是尚书省官员对孝廉进行审查,有疑问的地方直接诘问,孝廉要做出满意的回答,否则就有可能通过不了复试。

比如阳嘉新制实施以后,有一个叫徐淑的孝廉,年龄还不到40岁,按新制是不能举荐的。主持复试的尚书郎便对徐淑提出质疑。徐淑却回答:“诏书上说了,如果有颜回、子奇这样有才华的人,那么察举的时候就不用受年龄限制,所以我们郡就把我举荐来了。”尚书郎被徐淑噎得哑口无言。

时任尚书令的左雄也在现场,立刻怒怼了回去:“当年颜回‘闻一知十’,孝廉你现在是‘闻一知几’?”徐淑无言以对,于是遭到遣返,“举孝廉”当然也就泡汤了。

可以说,阳嘉新制和今天的单位招聘考试、研究生考试很像。第一个环节是笔试,考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个环节是面试,要对参加考试的孝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复试重点在审查,这又有点政审的意思了。

阳嘉新制还有一些别的内容。比如光武帝规定,举孝廉之前,郡太守要委任被举者担任一些职务,让他熟悉行政事务,顺便也观察一下这小子是不是有真才实干,这被称为“试职”制度,有点先实习再转正的意思。阳嘉新制实施以后,不仅公府举荐人才前也需要试职,而且试职也要求要满1年。

阳嘉新制是中国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全国范围内举行的选官考试。考试的意义当然在于进一步选拔人才,不过被举孝廉者要先试职,再被举主推荐,最后才是考试。考试是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在当时并不是太受人重视。

何况东汉时期察举科目甚多,除了孝廉科外,只有贤良科有类似考试的“对策”(严格来说并不是考试)。那么为什么只有孝廉科出现了考试呢?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确立察举孝廉制度的汉武帝

察举制度其实是一个大杂烩,包容的项目甚多。汉武帝以来,一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需要儒生参与儒家官方意识形态的建设;另一方面仍遵循秦代以来以吏治国的基本原则,需要文吏维持政府的运转。这样,在选拔官员方面,就需要儒法并重,同时给儒生和文吏提供仕途。

比如儒家提倡“求言”,察举就有贤良科;儒家要求地方向中央“贡士”,察举就有秀才(东汉称茂才)、孝廉科;法家要求吏道,察举就有尤异、廉吏科。

大多数察举科目面对的对象都比较专一,或儒或法,但孝廉科却不同。

孝廉,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是重视“孝”和“廉”的科目。儒家主张孝,法家主张廉,孝针对儒生,廉针对文吏,因此从汉武帝设置孝廉科开始,这个科目就是同时面向儒生和文吏的。也正因如此,孝廉的包容性最强,甚至左雄设计考试,都要分别为儒生和文吏提供“诸生通章句”和“文吏能笺奏”两种形式。

儒家重“德”,法家重“能”,考试方法重“文”。其实汉代察举长期受“德”“能”“文”三种因素支配,不过阳嘉新制打破了三种因素的分量,于是引起了大量吐槽。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张衡表示对察举考试很不满

比如那个既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又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的张衡,就对阳嘉新制极为不满。理由是“自初举孝廉,迄今二百岁矣,皆先孝行,行有余力,始及文法”,结果现在却因为要进行考试,而忽略了孝行,这太不像话了。

其实张衡吐槽并没有吐在点子上,因为顺帝下诏举孝廉的时候,是称“考德行,试其经奏”,毕竟考试之前,原则上是还是得思想品德过关。不过品德这种东西毕竟没法通过考试来考出来,所以只能要求举主们自己去考察了。

除了张衡,胡广也提出了异议。胡广是东汉重臣,三公从司空、司徒到太尉做了个遍,最后更是做到上公太傅。与张衡重“德”相反,胡广重“能”,觉得考试这种小把戏不实用,强烈要求把“六奇之策”“郑、阿之政”这些实干技能作为察举的重要标准。

有关考试存废的争论,直到三国时代仍然没有消停。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三公府上又为这事儿吵了起来。当时一部分人认为“举孝廉本以德行”,要求废除考试;司空王朗(对,就是小说里被骂死的那位)则坚持“试之以事”,主张考察能力;最后,还是支持考试的司徒华歆说服了曹丕,把考试制度保留了下来。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王司徒”出马,想必“必有高论”

东汉时期,阳嘉新制总体上还是较好地执行了。不过,有些规定从一开始就开了小差,比如关于40岁举孝廉的限定,就没能很好的贯彻。还在阳嘉年间,就有陈球以20多岁举孝廉;灵帝熹平三年,曹操也以20岁举孝廉。所以40岁举孝廉的规定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到了曹魏黄初三年(222),曹丕正式废除了举孝廉的年龄限制。

此外,曹魏的孝廉考试还有更为重大的调整。

阳嘉新制提供了儒生和文吏两种考试,但是随着试职制度的推广,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兼有儒学知识和文吏技能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汉末名士声名鹊起,单纯的文吏地位越来越低。

曹魏刚建国时,曹丕遵循阳嘉新制,仍然是儒生、文吏并称,但实际上以文法举孝廉者极少。也就是说,对于纯文吏,法律规定你有举孝廉的机会,但是却没有人给你这个机会。

这也暴露了察举制度的弊端:核心环节是举主举荐,而不是才能的考试;不能获得推荐,你再能考也没用。

太和二年六月,魏明帝曹叡下诏,要求“贡士以经学为先”。从此,举孝廉成为儒生士大夫的专利,过去两种形式的孝廉考试,也合并成为孝廉试经。

西晋:自由报名考试的萌芽

东汉以来,世家大族逐渐兴起。到了汉末,衣冠世家的文化色彩日渐浓厚,至三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士族。曹魏建国后,九品中正制与清途(清官入仕迁转之途)结合,士族不费吹灰之力,靠着门第即可获得高贵职位。这样的日子久了,谁还会苦哈哈地找人推荐参加考试?

士族势力膨胀,在西晋时期更是势不可挡。特别在很多人眼里,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就是一个士族王朝。不过在西晋初年,晋武帝司马炎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兴办察举;比起汉魏,司马炎比任何一位皇帝都更加重视考试的分量。在此期间,考试制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司马炎也做了许多扶持寒门子弟的事儿

首先,除了孝廉试经,察举的秀才也需要参加对策考试,这是史无前例的。汉魏时期,需要参加对策的是贤良科。按照传统,皇帝会就重大政治问题向全天下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议,被举为贤良方正者,就要来到首都参加对策,也就是根据皇帝的命题写篇时政作文,跟今天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很像。

由于这种对策带有求言性质,因此并不会有“挂科”现象。也就是说,只要被举为贤良,不管“申论”写得怎么样,都会被录取授官。所不同者,在于皇帝和有关部门会根据“申论”写得好坏,排出个名次而已。所以,贤良对策其实并非真正的考试。

秀才对策就大不相同了。晋代法律规定:

举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一策不通,不得选。

也就是说,一共有五道“申论”题,被举为秀才者必须五道题都过关,才能被录取。有一道题不行,准秀才就得挂科。

一般来说,在每年十月到十二月间,各级有举荐权的长官开始举荐人才,这些被举荐的秀孝(秀才和孝廉)于次年的正月或二月,到首都参加考试、接受审察。秀才对策由尚书省官员主持,而孝廉试经则由博士主持。

除了察举有孝廉试经、秀才对策,西晋继续保持学校考试制度。只不过当时为了照顾士族,在太学之外,又设立了士族学校——国子学。国子学生和太学生通过“毕业考试”后,与秀孝一样,授予郎官。

西晋的郎官又称散郎、王官,与汉代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再担负宫殿侍卫、献言建策的职责,而成为纯粹的“预备官员”——拿着俸禄,等待正式的官职任命。

无论是秀孝考试还是学校考试,西晋都会根据考试结果,分成上第、中第、下第三等,上第授予议郎,中第授予中郎,下第授予郎中。三种郎官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等待正式迁调任命之前,所拿的工资不同,待遇不同。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士族社会,拼爹第一

至于日后被任命的官职是高是低,对不起,跟考试成绩无关,在这个士族横行的社会,好好“拼爹”吧。在那个年代,通过考试、拜为郎官却常年不给正式官职任命的大有人在。

即便如此,西晋的考试也还是有一个难掩的闪光点——白衣试经。

汉魏时期,虽然一直可以通过学校考试而进入仕途,但前提是必须先也学籍。有了学籍,在学校里学习,才谈得上参加“毕业考试”,才谈得上通过考试后授予官职。

而到了西晋时期,法律明文规定:

诸生有法度者及白衣,试在高第,拜郎中。

当时,在“国立学校”读书的学生,有专门的制服;而那些非官学的学生以及自学者,自然没有制服,因此被称为“白衣”。

因此,根据西晋法律,没有在国子学、太学等官学学习的学生,包括在家里自学者,都可以参加学校考试。看来,西晋的学校考试已经不能叫“毕业考试”了,毕竟这个考试允许“自考生”参加。

其实早在曹魏时期,魏明帝就规定郎吏可以申请参加由博士主持的经学考试,但这毕竟是一时之制,范围有限。而西晋的白衣试经,却已经明明白白写入了《晋令》。

白衣试经,已经隐含了日后科举考试的自由投考形式萌芽。

梁武帝:打破考试的身份限制

晋武帝将察举和考试搞得风生水起,表面上看热闹非凡。然而,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秀才对策”“孝廉试经”“白衣试经”等考试,很快就淹没在士族的九品清途之中。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在门阀制度之下,连皇帝都被架空,被士族摒弃的察举考试和学校考试,自然也难登大雅之堂。

当时,察举和学校考试成为社会中下层崭露头角的最后窗口,虽不乏有陶侃(传说中的陶渊明曾祖父)这样的人物,由察举考试起家,一路做到一品大员;但大多数由察举走上仕途 者,或默默无闻,或碌碌无为。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陶侃这样的人物,毕竟是凤毛麟角

东晋末年,士族转衰,掌控朝政的刘裕着手振兴察举制度。整个南朝,察举制度复兴,学校制度渐盛。

南朝察举与学校,与汉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考试的越发重视。

南朝的察举考试由尚书省的吏部曹负责,拟定考题的一般是吏部郎中(南齐则是中书郎)。不过,考题都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比如梁武帝天监三年(504)的考题,就是以“问秀才,朕……”的形式来提问的。

那么具体考些什么呢?秀才对策与西晋一样,仍然是考五道“申论”题,原则上跟时政有关。比如上面提到的梁天监三年的考题,就涉及到如何使国家富足、如何使言路畅通的问题

当然,这只是原则上,实际上秀才对策最重视的是文章的文采,由于士族都是文化大族,六朝文采斐然,因而南朝的秀才科格外受到士族青睐。

南朝秀才对策的通过标准,与西晋还是略有不同。

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颁布了新的秀才对策考格。新制规定:秀才考试成绩分为四等,五道“申论”题全部通过的为上第;通过四道和三道的为中第;通过两道的为下第;只通过一道或一道都没通过的则为不及第。这样一来,秀才的考试难度和录取比例比西晋要高多了。

孝廉试经,大概是10道有关经学简答论述题。相比于秀才对策的文采飞扬,孝廉试经更讲究对经典的记忆准确。

不过这个考试也不是全靠死记硬背,还是有发挥考生才气识见的余地。正因如此,有人就将秀才和孝廉的考试文章编成了《孝秀对策》,你是当“高考作文选”也好,还是当文人雅集也罢,总之这些文章自有他们的文学价值。

秀孝考试靠写文章,自然是笔试。而南朝的学校考试却采取口试,这个考试称为明经射策,兼有学校毕业考试和入仕资格考试的性质,入学者要学满1年才有考试的资格。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梁武帝萧衍,他对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有重大影响

南朝的学校考试也面向“自考生”。天监五年(506)五月,梁武帝即下诏:

诏能通一经,始末无差,许以叙录。

只要考试能通一经,都可以录取,授予官职,参考者的门第身份不受限制,没有学籍的自学者也在其中。

梁武帝的明经策试打破了士族社会的身份限制,比西晋的白衣试经有了更大的发展,距离科举制度的自由报名投靠又近了一步。

不过,开放考试报名条件的同时,梁朝明经策试也遇到一些问题。由于国子学和太学员额有限,管理严格,许多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无缘入学,只好也来参加“自考”。据《颜氏家训》记载: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

这帮不学无术的士族N代,索性找“枪手”去参加考试。可见,有考试的地方,就少不了作弊。

北齐:更自由的考试机会

南朝考试越来越扩大化,北朝也没闲着。

北朝察举考试中,最基本的仍然是秀孝。考试内容与重点跟南朝差不多,所不同者,北朝秀才对策由中书省主持,孝廉试经先由中书省、后由集书省主持,而考试成绩的评定、考后官职的授予则由尚书省吏部考功郎中负责。

考试当天,考生们头戴进贤一梁冠,身着绛公服,象征着已具备入官资格。进入考场后,考生席地而坐,开始作答。考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上、中上、中、下四等,上和中上两等授予官职,而中和下等实际上等于落第(即落榜)。

虽然自汉代以来,察举考试就有落第规定,但实际上落第并不普遍。毕竟察举制度的核心是推荐而不是考试,考试只起辅助作用。但是北齐时,明文记载了马敬德、刘昼两人因考试不过关而落第,这是察举岁举中落第者最早的姓名可考者。

这说明在北齐的察举中,考试的作用越来越大,察举合格与否的核心不再是推荐,而是考试成绩。

没科举的时代,中国人怎么考试?

网上总有人把北齐称为“禽兽王朝”,然而这个短命政权有很多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北朝考试更具特色的是“求举”和“推择充举”。前面提到的那两个落第考生马敬德和刘昼,他们并非是刺史太守主动发现、推荐的,而是自己找上门来,要求地方长官给自己一个考试资格。作为察举中的推荐者,长官们也没觉得这个行为有什么不妥,在进行地方策试、确定他们确实有能力参加考试以后,就真的向中央做了推荐。

这个“求举”行为,对后世影响深刻。唐代确立科举制度后,举人可以向地方长官“投牒自进”;而地方长官也要通过考试来确认举人确实有应试之才,然后举人才参加贡举。可以说,科举制的这一程序,正来自于北朝的“求举”。

除了“求举”,北齐还有“推择充举”制度,也就是孝廉可以直接从地方学校(郡学)的学官(博士、助教)和学生中推举出来。郡学每隔三年有一次毕业考试,孝廉实际上也是一次经术考试,所以在实行“推择充举”以后,地方学校考试与察举孝廉成了一回事。可以说,此时的学校不仅是专门的知识培训机构,更是直接为察举考试服务的,这就将学校和全国性选拔考试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科举制前夜

至此,科举制该有的要素,察举制几乎都有了。

察举制的中心环节,从举荐转移到考试;

察举的标准,由兼及“德”“能”,变成以专门的文化知识检验;

察举的长官,由举荐权力,变成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责任;

察举考试的程序不断严密化、规范化;

南朝自学者可以申请参加明经策试,北朝士人可以自由“求举”获得考试资格,自由投考制度正在酝酿;

梁朝国学可以考举明经,北齐郡学能够“推择”孝廉,学校与选官考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一个全新的科举考试时代,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礼记》

《汉书》

《后汉书》

《后汉纪》

《三国志》

《宋书》

《梁书》

《北齐书》

《隋书》

《艺文类聚》

《通典》

《文选》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第2版],齐鲁书社,2007

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黄山书社,1995

孙培青 裘士京 杜成宪:中国考试通史.(1)先秦至隋唐五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韩昇 刘建英 译,中华书局,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